职务和职级怎么区分?

一直从事职务职级管理工作,我来回答一下:

1.职务:2019年6月1日之前,职务是包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后来修订后的《公务员法》正式生效,非领导职务取消,职务现在只剩领导职务了。


领导职务是指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职务一般包含行政职务、党内职务、群团职务等。行政职务如局长、处长、科长等,这一类对于行政部门的来说,是数量最多,最常见。党内职务如党组书记、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等。群团职务一般就是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

领导职务高低就是职务层次。根据《公务员法》规定,领导职务层次从国家级正职到乡科级副职共10个层次,人员数量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越往下人越多。


2.职级:修订后的《公务员法》新增的一个等级序列,是和领导职务并行的一种新的晋升通道。职级可以理解为是由原来的非领导职务改造过来的。职级和原来的非领导职务一样,不具有领导职责,只是是确定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不享受对应领导职务层次的工作待遇和政治待遇。

职级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三类。综合管理类职级分为一级巡视员到二级科员共12个层次。行政执法类职级分督办到二级行政执法员11个层次。相比较综合管理类职级,行政执法类职级最高的督办,对应综合管理类次一级高的二级巡视员。


职务和职级可以相互转换,转任,二者是并行的一种晋升通道,公务员走哪一种都可以走通,从而达到提升待遇的目的。




在2019年6月新公务员法实施之前,公务员区分等级以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为标准,领导职务分正国职、副国职、正部职、副部职、正厅职、副厅职、正处职、副处职、正科职、副科职十个等级,非领导职务分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八级级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可以相互转岗任职,非领导职务除了不能享受实职的岗位津补贴以及实职所拥有的权力外,其他待遇与实职领导一样。不少非领导职务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实际上也负责协助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分管具体的业务工作和部门,在行政权力上并不见得小。某种程度上来说,非领导职务也具备一定的领导职责,这从两者称呼中都有“职务”两字就可以看出。

而新公务员法实施以后,领导职务没有变化,依旧是十个等级。非领导职务被职级替代,更多的是享受待遇。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公务员职级由原来的非领导8个等级变为了12个职级,巡视员分一、二两级,调研员分一至四级四个等级,主任科员分一至四级四个等级。科员分一、二两级,不再有办事员。

领导职务的晋升保持惯例,副职晋升正职,需要在副职岗位上任满两年,下一级正职晋升上一级副职,需要在下一级正职岗位上任满三年。这是晋升的基本条件。能否晋升,还取决于很多因素。当然,条件足够也可以破格,不过不多见。

职级晋升相对麻烦,首先要满足任职年限条件。在晋升一级调研员之前,每一个职级晋升都需要在下一个职级岗位上任职满两年,比如一级科员,要晋升四级主任科员,必须一级科员任满两年,同理,一级主任科员晋升四级调研员,也必须在一级主任科员岗位上干满两年。满足了任职年限要求,还必须看职级比例是否突破,也就是说看有没有职级名额,比如地市级机关,一至四级调研员的比例为20%,假如一个单位有50个公务员,那么就有10个一至四级调研员名额。有名额,符合条件可以晋升,没有名额,条件再好也只能等。这比原来的非领导职务晋升相对要复杂,也因为名额限制,受到很多人诟病。




简单点来说:职务是我们俗称的领导或干部;职级则是一个统称。

以前职务里面还有一个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区分,但随着职级并行这个概念的诞生,延续了很多年的非领导职务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职务角度来说,科长、处长、局长都是职务,大多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有的是一把手,有的是班子成员,但这些人都分管一定工作,是领导干部。

而职级则是指一个行政级别:正科级、正处级都是职级,职务职级并行后,对应的管理等级也可以视为一种职级,常见的一级主任科员、四级调研员都可以称之为职级,但其严格意义叫对应管理等级。

大家一定要区分出来的一个概念是,职级当中并不包含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技能等级。

举个企业的栗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一个企业当中有科长、厂长、经理,这些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都是职务;

对应的管理等级包括一级主任科员和一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从薪酬待遇角度可能略高于科长(以单位实际情况为准)但并没有实权,受科长的管理与领导。同理,一级调研员要职级高于厂长,但依旧受厂长领导。

除此之外,企业常见一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技能等级,这两个并不属于领导干部序列,专业技术职务一般聘任的是管理岗人员,比如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而职业技能则聘任的是工人包括一级技师、特级技师等等,这些人都受所属单位行政职务的领导,并非干部序列,只是薪酬待遇比较高!

国有企业员工的四个通道

行政职务、管理等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等级就好比四条路,一个人进入工厂可以选择一条道走,难度和高度均不相同。进入管理岗可能前期工资薪酬低一些(大部分企业工资向一线倾斜,具体以实际为准),后期走上领导岗位或者对应的管理等级后薪酬水涨船高,专业技术职务是需要门槛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或者评审通过某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才能在企业内部进行聘任(有些是考评结合,就比如会计师和经济师;还有些是以评代考,比如工程师)。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专心工作的一线人员可以通过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逐步提升工资待遇。

划重点,考试考!!!

最最最最关键的是行政职务、管理等级可以反复横条(副科长可以晋升三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也可以提拔为科长);

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技能等级不能跨类别晋升,也不能跳到对应的行政职务和管理等级(就比如有些高级工程师实际上是三级主任科员身份,但企业内部可能规定享受副处级待遇,而在未来提拔晋升时,这个高工只能晋升科长,而并不能晋升为副处长)

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一些企业聘任的总师职务,比如某厂聘任了总经济师、总会计师,这个是一种行政职务,有分管领域和分管工作,而并不是所谓的专业技术职务。(这种职务的聘任一般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序列职称)

本人国有企业人事部门工作十年,有问题尽管提,互相学习讨论!!!




简单回答悟空提问:职务和职级怎么区分?

中国龍:2021/09/04

根据题主所问,作出两个不同层次,不同概念的回答。

一、什么叫职务?职务就是现职现任的领导职务。简单通俗一点,就是现任官职的高低和大小。

二、什么叫职级?职级就是非领导职位,享受相对应的职称。如企事业的什么副高级、正高级人员,享受工资高低和享受级别的待遇。

职务和职级虽已分开,而又形成正比关系。就国家公务员而言,职务越高,工资级别就越高,享受其它职务待遇就越高。反之,职务越低,工资级别就越低,享受其它职级待遇就越低。

一个自从没有任职过领导岗位的退休人员。虽然可享受副处或正处职级,但与任职和享受的职级工资,及享受其它待遇是有差别的,

有些根据工作需要,可同时兼任几个职务。但工资是根据最高现任职务,定档享受职级工资及待遇。事业单位教师系统等也一样,不论是初中、高中或大学毕业,当教师后才去进修。毕业后不论有多少个文凭,以最高的文凭为准,直接与职级工资挂勾。

有人认为,县委书记是正处,没有当过的也享受正处,虽然是同一个职级。但职级中分有档次,任职与享受职级工资及其它待遇是不一样的。

最简单的以一个县委书记正处退休,退休后一般因工作用车,县委车队必然派车给予出行方便。可是享受的正处级别,因工或因私用车,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县委县政府每年的例会以及换届,退休后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必须请回列席会议,共商全县发展大计。而享受职级待遇的正处,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这就是任职和享受退休后的差别,这就是任职职级待遇与享受职级待遇的差别。






职务和职级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职务包括行政职务和业务职务。行政职务,如书记、市长,局长、副局长,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等;业务职务主要是专业技术职称,如经济师、高级经济师,医师、主任医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职级是与职务相对应的级别,由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设定。一个职务可以是一个级别,也可以是多个级别,要根据担任该职务的资历确定。每个级别又对应一定的工资标准,即某个职务,应当享受哪个级别的工资待遇。职务代表职责权限和政治地位,职级则体现资历和经济待遇。

无论是行政职务(官职),还是业务职务(职称),所代表的都是岗位职责,只是工作性质和职责权限有所区别。官职的岗位职责侧重于管理,如市长管理一个市、校长管理一所学校等;职称的岗位职责侧重于专业技术,如农艺师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医师负责病人的医疗救治等。

职级是根据职务而设定的级别和等次,主要分三大系列:公务员系列,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专业技术系列,即参加职称评聘的人员;企业,作为单列。各个系列中职务和职级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如公务员,县处级职务对应的级别是:正职12~18级,副职是14~20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对应的级别是:高级职称(副高)5~7级,中级职称8~10级等。不仅不同职务对应的级别不同,而且不同级别对应的具体工资标准也不一样(不再详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务和职级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密切关联,成正比关系,职务越高职级越高,工资标准和待遇也就越高,反之是一样。




职务就是“官职”,职级是指官职的级别。比如局长、主任之类的,就是职务,也叫职位。而职级就是指级别,国级、省部级、市厅级(司局级)、县处级、乡科级,都是级别。行政体系的领导职务有: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有: 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职务和级别是互相对应,但又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比如同样是局长,部委下设的局,其局长为厅级、副厅级,也可以叫司级、局级,副司级、副局级。省里面的局很少,多为副厅级,或者是正处级。而市里面的政府部门多半称局,为正处级。县区也一样,政府部门多半称局,为正科级。不完全对应,是指同样是市里面的局,虽然多半为正处级,但也有副处级的。同样是市局的局长,多数都是正处级,但也有副处级,还有高配一级为副厅级的。其他职务也都例似,比如县区的政府部门正职,多半为正科级,也有副科级,还有高配一级为副处级的,比如公安局局长、组织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等。

2015年实行的县以下公务员职级并行,使许多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的公务员和参公人员,有了享受更高一级职级待遇的机会。但同时规定,虽然可以享受更高级别待遇,但却与担任更高级别职务没有关系,退休时也要按其职务对应的级别退休。新《公务员法》职级并行政策,则突破了职级限制,不仅可以享受更高一级职级待遇,而且有对应的职务出现时,可以平级调任,担任更高一级职务。举例说明:2015年某县局局长正科15年,享受调研员待遇,即副处级待遇,遇副县长空缺时,不能因为是副处级待遇而调任,而是要通过职务晋升才能担任副县长一职。同样退休时也是按正科级退休,而非副处级。新《公务员法》执行后,同样是县局局长符合条件,晋升四级调研员,也是副处级,如果遇到副县长出现空缺,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调任副县长职务,而不用晋升。




根据《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等文件精神,职务是公务员的职位称谓,担负领导职责;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职务和职级的区别,换言之就是领导职务公务员与职级公务员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区别之一:领导职务公务员是“官”,职级公务员是“员”。

领导职务公务员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履行领导职责,职级公务员不具有领导职责,一般在机关从事具体工作,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职务公务员指挥。通俗讲,就是领导职务公务员是“动嘴的”,职级公务员是“跑腿的”,除保留政治待遇的职级公务员外,其他职级公务员即使自身职级已超过了领导职务公务员所对应的职级,也依然要接受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领导和指挥。

区别之二:领导职务公务员责任重、待遇多,职级公务员责任小、待遇少。

按照权责对等原则,领导职务公务员手中权力大,肩负的责任也大,承担的任务也重,操心的事情也多,职级公务员“无官一身轻”,就轻在既无太大权力,也不用承担太大责任,更不用想那么多事、开那么多会、操那么多心,干好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而待遇方面,职级公务员仅享受工资、住房、医疗、交通补贴、社会保险等生活待遇,领导职务公务员则还有享有相应职务层次的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

区别之三:领导职务公务员提拔难、程序严,职级公务员晋升易、程序简。

首先,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后,基本上公务员单位、参公单位的领导职数都会比职级职数少,有的还要少很多,这就是意味着提拔领导职务机会偏少、难度较大,晋升职级机会增多、难度降低。加上领导职务毕竟是官,争取一官半职是绝大多数公务员的追求,竞争领导职务的激烈程度绝非晋升职级可比,也使得提拔领导职务更加困难。同时,提拔领导职务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执行,环节多、要求严、卡得细,比如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报告事项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信访举报问题必查等要求,稍有瑕疵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而职级晋升则是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方案》等规定要求,晋升程序相对简化,标准要求相对宽松,部分职级的晋升甚至只需要采取谈话方式进行考察了解即可,不用严格落实“凡提四必”要求,使得职级公务员的晋升工作简单高效、频率加快,有利于“小步快跑”,实现持续激励。

(大家好,我是老李,某省级党委部门资深人事工作人员,专注职场人与事的思悟和剖析,喜欢就请关注我,点赞、转发也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职级   职务   正科级   正处级   巡视员   正职   科员   副职   局长   待遇   公务员   级别   主任   等级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