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自杀式”的交配行为?

世界真奇妙,大自然中真是无奇不有。夫妻本应恩爱,可是有动物却在恩爱后把对方杀死吃掉,太可怕了。

大自然中的螳螂就是如此,它们在交配完毕后,母蟑螂会立即将自己夫君杀掉,而且迅速吃进肚里,太惨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她需要夫君的身体作为营养而服务于下一代吧!

还有个别蜘蛛也是这样!谢谢!







螳螂,在交配进行到高潮时,母的会突然对公的发起攻击咬掉公螳螂的脑袋。些时的公堂螂正处颠峰状态,当脑袋突然没了的时侯会一直将颠峰状持续下去到死亡为止。交配完毕母螳螂还往往会吮吸公螳螂尸身的汁液补充养分,为生产后代做蓄能。有些地方的蜘蛛也这样,为了后代的延续而悲壮的付出!




“交配”本身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大多数生物繁殖的手段(有性繁殖),而且如果是雌雄双方都照顾自己的后代的话,显然能够提高后代的生存几率。但是,在自然界中,大多数有性繁殖的雄性动物,只完成交配的动作,并不会尽照顾后代的义务,甚至有些雌性不但不需要异性帮忙照顾自己和后代,还会将自己的“老公”吃掉。那么,我们就来盘点几种自然界中有“自杀式”交配行为的动物。

第一种:黑寡妇

“黑寡妇”是一个多义的词,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漫威的超级英雄了,不过,我们说的黑寡妇并不是什么英雄,它是一种蜘蛛,名为红斑寇蛛。红斑寇蛛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的蜘蛛,它属于蜘蛛目姬蛛科寇蛛属红斑寇蛛种,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红斑寇蛛都是“黑寡妇”,它单指雌性红斑寇蛛。

雌性红斑寇蛛的体长在1-2公分左右,如果算上腿的话,它有3-4公分长,相比较雌性红斑寇蛛,雄性就小的可怜了,它们甚至连雌性的一半大都没有,而且它身上也没有雌性红斑寇蛛那显眼的红色沙漏状斑纹。

雌性红斑寇蛛是一种凶猛的蜘蛛,它不但会吃其他小型的昆虫,而且剧毒是它的代名词,红斑寇蛛体内含有强大的神经毒素,一旦人被它咬伤强烈的神经毒素会直接导致人痉挛,如果是一些体弱或者儿童被咬伤,甚至有生命危险。

而雌性红斑寇蛛之所以被称为“黑寡妇”就是因为它连“老公”都不会放过的习性。在繁殖的季节,雌性红斑寇蛛会在与雄性交配完成后,直接将雄性杀死,然后吃掉,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超过90%,只有一小部分的雄性能够逃过一劫,而逃过一劫的原因是雌性在交配前就已经吃饱了。为了吃就能杀掉自己的“老公”,可见雌性红斑寇蛛的“黑寡妇”之名绝非浪得虚名。而对于雄性红斑寇蛛来说,交配完就被异性吃掉,绝对能够算得上是“自杀式的交配”了。

第二种:螳螂

螳螂是最凶猛的昆虫之一,它有着一对高度异化的前足,像一对大钳子一样,几乎在同体型下,螳螂没有对手。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昆虫,螳螂几乎会吃一切小于等于自己体型的其他动物,甚至它们还能够捕杀体型比自己大的小老鼠、小蛇等等。

不过,螳螂与黑寡妇一样,都有雌性吃掉雄性的行为。由于螳螂是独居的昆虫,再加上雄性体型比雌性小一倍以上,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雄性螳螂都会主动的远离雌性。但是,在交配的季节,为了繁殖后代,雄性螳螂会主动的去寻找雌性。与黑寡妇不同的是,黑寡妇大都是在交配完成后吃掉异性,而雌性螳螂吃掉雄性的时间只取决于自己饿不饿,即使在发情期,一只饥肠辘辘的雌性螳螂也会在交配前将雄性吃掉。而且即使在交配中,雌性螳螂也有可能会吃掉雄性,至于什么时候吃,就看雌性饿不饿了。当然,在被攻击时,雄性螳螂也会反抗和逃走,但是由于巨大的体型悬殊,雄性螳螂毫无逃跑的机会。

因此,对于雄性螳螂来说,去找异性繁殖后代,无疑就是一种“自杀式”的。以上两种动物都是雌性在交配时(之前,中,之后)吃掉雄性,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食同类”。下面要说的这种动物,它在交配完成后死亡,并不是来自于异性的伤害,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伤害。

“死亡交配”的典范:宽足袋鼩

看到这个名字,许多小伙伴一定有些陌生,这也难怪,因为宽足袋鼩是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小型有袋类哺乳动物,并且只是一种在2009年才被公布的新物种。

我们在开头时配的那张图就是宽足袋鼩。从外观上看,如果说它是老鼠,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但是它并不是老鼠,甚至和老鼠没有任何的关系。从生物学分类上看,宽足袋鼩是有袋目袋鼬科袋鼩属下的动物,它的四肢上都有5个脚趾,且脚趾上都有尖利的爪子,这样的爪子特点非常的利于宽足袋鼩的抓握,因为宽足袋鼩像老鼠一样特别喜欢爬上爬下。

在科学家们发现宽足袋鼩之处,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搞懂,那就是每年的冬季,都会有大批的宽足袋鼩死亡,而且在这些死亡的宽足袋鼩中,绝大多数是雄性。那么,它们是怎么死的呢?为什么会集体死亡呢?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观察研究,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问题就出于繁殖期的交配上。科学家们发现,雄性宽足袋鼩是一种“疯狂”交配的动物。到了繁殖期,雄性会变得暴躁不安,它们四处寻觅成年的雌性,一旦遇到雌性,它们会立即跳上对方的背,然后用爪子牢牢的控制住雌性。这还不算,它们在交配时,一次交配最长可达14个小时,在这14个小时内,雄性只会偶尔的休息,而且即使在休息时,它也目不转睛的看着异性不让它逃走。

除此之外,雄性宽足袋鼩并不是只和一个异性交配,当它们完成一次交配后,要么是在接下来的2周内与一个异性待在一起,要么就去再寻找新的异性。总之,在宽足袋鼩繁殖期的14天内,雄性几乎不间断的与异性交配。

长时间的高频率交配,让雄性宽足袋鼩的应激激素和睾丸激素长期处于高分泌的状态,再加上在这期间,雄性宽足袋鼩很少进食,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雄性宽足袋鼩精疲力尽,大批死亡。不过,雄性宽足袋鼩的死亡也并非没有好处,它们的大批死亡为后代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死亡也并非只是为了繁殖。

因此,一旦交配就将自己“掏空”,直到死亡,宽足袋鼩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自杀式交配”的动物。

总结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为了繁殖可以不顾一切,所以就有了雄性互相残杀的场面,当然这是优胜劣汰的一个环节,显然拥有更强战斗力的雄性的后代基因也要更好一些。但是,能称得上是“自杀式交配”的动物并不多,除了性食同类的动物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宽足袋鼩了。




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自杀式”的交配行为?

致命交配快感:雄蛛与非蜕皮雌蛛交配,存活率仅20%!

生活中怕蜘蛛这种动物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包括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甚至还有生物学家也会对其产生恐惧感。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近距离接触过蜘蛛,但似乎大家都觉得蜘蛛咬人是有毒的,这其实是因为蜘蛛的头胸部长了两对附肢,其中一对就是有毒腺开口的螯肢。

以前也听说过蜘蛛交配的时候,雄性蜘蛛很可能会被雌性蜘蛛给吃掉,主要原因是食物紧缺导致饥饿感太强触发了猎食本能,因为,研究人员曾用专门的实验来验证过,那些吃饱了的雌性蜘蛛极少出现吃掉交配对象的情况。但是,没有人为参与的大自然界,到底有多少雄性蜘蛛会为了追求致命交配快感,而被非脱皮雌性蜘蛛直接吞食呢?

在自然状态下,有不少蜘蛛物种的交配过程都充满凶险,尤其是体型相对小很多的雄性蜘蛛,时至今日,生物学们也没弄清为什么雌雄蜘蛛会在体型上进化出如此大的差异。不同于人类社会所谓的因爱而结合,雄性蜘蛛甘愿付出生命为了达到的目标不过是生育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说,雄性蜘蛛的确有点可怜,它们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寻找交配对象,却并不是为了找到所谓的真爱。

雄性蜘蛛和雌性蜘蛛的体型差别很大,雄性蜘蛛的体型可能只有雌性蜘蛛体型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左右,这样的情况在结网蜘蛛中更常见,比如寡妇蜘蛛和织网蛛,一个巨型雌性金秋织网蛛,其身体长度可以达到同类雄性蜘蛛的10倍,体重更是相当于125个雄性蜘蛛加起来的重量。

研究人员表示,雄性蜘蛛在交配后的存活率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雌性蜘蛛是否处于非脱皮时期,因为,雄蛛与非蜕皮雌蛛交配时仅有20%存活率,但如果雄性蜘蛛的交配对象,刚好处于正在进行成年前最后一次脱皮的关键时期进行,那么这个时候其存活率就高达97%。
这个阶段雌性蜘蛛的外骨骼还比较脆弱,需要发育到硬化之后才能向雄性蜘蛛发起有效攻击。在研究人员的实验中,雄性黄蜂蜘蛛中大约有45%的个体,很可能会选择在雌性蜘蛛刚好进行脱皮的时期进行交配,而且这个时期进行的交配活动往往时间也更长,雄性蜘蛛还可能发起二次交配行为。

只不过,由于雌性蜘蛛的脱皮过程发生也很快,且一般都在晚上进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雄性蜘蛛总是在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雌性蜘蛛编制的蜘蛛网中闲逛,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最好的交配时机,这样己能繁殖出自己的后代,还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从本质上来说,雄性蜘蛛和雌性蜘蛛的交配过程就好比是一场战斗,雌性蜘蛛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信奉者,后代的父亲是谁并不重要,它们只希望自己的后代拥有最好的基因,不仅可以吃掉多个雄性蜘蛛,还可以通过与更多雄性蜘蛛交配的行为来增加幼蛛存活的概率。而雄主的目标则是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需要在交配前将竞争者赶走,让自己成为雌性蜘蛛繁育后代的父亲,哪怕这个过程会让自己命丧当场。

实际上,同类相食并不是只有蜘蛛这个物种群体才有的事,只要是具有极端性别大小二态性的动物,都更容易因为体型上的显著差异而发生一方被另一方吞食的可能。而且,雌性蜘蛛吞食雄性蜘蛛并不一定是发生在交配完成之后,还可能是交配前,甚至是正在交配的过程中,谁叫雌性蜘蛛的体型更大呢,尤其是如果没有在交配前吃饱就更会促使其想要美餐一顿。




生存和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种最本质的两个追求,甚至为了繁衍后代有些生物甘愿付出生命,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采用自杀式的交配行为。

如果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看到也不难理解,即时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可以繁衍后代,这就让种群更好的保证一定的数量,成体的死亡也可以让新生体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因此说野生动物的“自杀式”交配方式有其独特作用。

雄性螳螂勇于赴约,即时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动物界有些物种会性食同类,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把配偶吃掉,当然我们很清楚一定都是雌性个体吃掉雄性个体,尤其是在昆虫界比较多。典型的就是螳螂和蜘蛛,在交配前中后都有可能被吃掉。有些朋友可能会想雄性螳螂甘愿被雌性螳螂所吃掉,这样有助于后代的诞生,但其实并非如此,雄性螳螂是不愿意付出自己生命的。

科学家针对这个问题曾做过相关的实验,螳螂的性食同类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的含义,或者像网络上所说的“为爱献身”,它们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也并非完全是为了繁衍后代。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生过很多次尚未交配的情况下雄性螳螂就被吃掉了,就是因为雌性螳螂肚子太过饥饿。

而那些已经填饱肚子的雌性螳螂它们很少主动攻击雄性,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到螳螂的性食同类主要就是因为饥饿。雄性螳螂的个体相对于雌性螳螂会更小一些,因此面对进攻雄性螳螂毫无反抗之力。雄性螳螂在交配期也会尽可能的寻找合适的个体,它希望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拥有尽量多自己的后代,所谓的“为爱献身”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螳螂也的确算是“自杀式”的交配。

连续11个小时的自杀式“交配”,完全是被迫为之

上个世纪末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外形看上去和小老鼠差不多,它们就是宽足袋,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动物一样,它们拥有自己的育儿袋,可以尽早的生下自己未完全发育的小宝宝,放在袋子里抚养,避免过长的妊娠期,这样有助于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

原本很普通的物种,但是科学家们却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它们种群成员更替速度飞快,常常经历一个繁殖周期百分之四十的成年宽足袋都会死亡。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些死亡的大部分都是雄性宽足袋,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繁殖期过后都会有80%-90%的雄性成员死亡。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宽足袋它们的交配方式比较独特,堪称自杀式的交配。在性选择下雄性宽足袋不断的延长自己的交配时间,否则就要被淘汰,在这样的机制下它们的交配时间不断延长,最终甚至可以达到8-11小时。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很明显,长时间的交配导致雄性宽足袋鼩免疫系统崩溃,脏器发生衰竭,最终死亡。

交配意味着“危险”,看章鱼如何断臂求生

章鱼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海洋软体生物,当然主要是比较好吃。它们的交配也比较特殊,很多人都不会很了解。在生物学分类上章鱼是八碗目章鱼科下的成员,共包含了26属252种。它们又被称为八抓鱼,有八条腕足。其中雄性章鱼有一条特化的腕足,相对来说比较长并且功能特殊,实际上就是交配器官,又被称为化茎腕或者交接腕,它们可以通过这条腕足把精包送入雌性章鱼的外套腔内。

其实章鱼和螳螂比较相似,它们是会捕食同类的,尤其是在交配的时候。并且同类雌性章鱼的体型也要大于雄性章鱼,很容易就会被猎捕。在进化的过程中,雄性章鱼避免自己被猎捕,因此特化腕是比较长的,看雌性章鱼要来猎捕自己的时候就会断腕自保,暂时性的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雌性章鱼也会一直利用这条腕足,直到完全完成了榨干了这条腕足内的精包。

说在最后

自然界中采取自杀式交配的动物并不在少数,但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优势在里边,只要保证后代的存活率就可以,成体的死亡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和繁衍。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生存和繁衍是地球上任何一个生物的终极目的,也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对大多数生物来说自身活下去,比交配繁衍重要吧。想一下,如果我们饿着肚子,还有心情想其他乱七八糟的事吗?自然界的大多数情况也是一样的,动物们首先要吃饱,或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考虑繁衍交配。

但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动物为了纯粹的实现生物学上的目的,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去繁衍后代,对它们来说交配就意味着死亡。它们中的有些甚至知道后果也会这样做。下面我们看一些自然界中的“自杀式”交配。

在交尾后,雌螳螂会吃掉雄性螳螂的头部

雄性螳螂的交尾行为可以被称为“最后的赴约”,因为雌性螳螂在交尾时会吃掉雄性伴侣的头部,以此来杀死伴侣。这也被称为“性食同类”,在交尾之后,雌性吞食配偶。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在近25%的案例中,雄性螳螂会失去生命。但在其他情况下,例如雌性螳螂当时并不饥饿,不想吃东西,或者雄性螳螂也有可能成功逃脱。根据研究,雌性螳螂在交尾行为后吃掉雄性伴侣,会产生更多的卵,也会提高下一代的孵化与成长的机率。

而雄性这样做,也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地基因延续下去。这可能是一种进化地策略,就是比较残忍,例如雄性红背蜘蛛会以自己的死,用尾部来堵住雌性的贮精器,以阻止其他的竞争对手与之发生交尾行为。

巴西细负鼠和澳大利亚鼠鼩在过度交配后死亡

雄性巴西细负鼠是食肉有袋动物。有袋动物在交配方面都变现的比较疯狂。

巴西雄性细负鼠可以在交配前几周就达到性成熟。在每年的繁殖期,它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寻找雌性并与之交配。这种过度消耗会导致它们死亡。因此,巴西雄性细负鼠的寿命不足12个月。就雌性而言,它们在第一年繁殖,如果存活下来,可能会在23个月大的时候进行第二次繁殖。

它们和澳大利亚的鼠鼩如出一辙,在到达交配季节以后,雄性鼠鼩体内会分泌大量的激素,导致其表现出一种过度的狂热、躁动,并且经历旺盛,不吃不喝,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追逐雌性以与之交配上。时间长达两周,最长一次交配时间可达14小时。这正是应了一句歌名“死了都要爱”!

当雄性停止进食,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交配上时,等待它们的最终结局就是死亡,因为身体过高的荷尔蒙,会导致器官衰竭。而且它们在交配期还会分泌大量的皮脂腺,这种激素可以减轻疼痛,让身体超负荷运转。

而雌性和幼崽会从雄性的快速死亡中获益,因为大量的雄性死亡后,雄性和幼崽将得到充沛的食物和住所。这是一种依靠自己的死亡,来给后代腾出生存空间的进化策略。

上面这些都是雄性比较惨,那有没有雌性为爱付出代价的?下面就看一下臭虫!

雄性臭虫会伤害它们的配偶

臭虫的交配过程被称为创伤性授精。雄性臭虫用尖锐的针状器刺向雌性臭虫。因此,雄性会刺穿雌性的外骨骼,造成一个伤口,然后雄性将遗传物质从伤口注入,精子通过血液直接游到雌性卵巢。为什么雄性要选择如此奇特的授精方式?

这就是策略所在!因为雌性可以控制让谁的精子使卵子受精。因此,它们可以排出没有吸引力的雄性精子。所以,雄性就学聪明了,让自己的遗传物质直接一步到位。

雌雄同体的蜗牛会在交配时刺伤配偶

生活在陆地上的大多数蜗牛属于雌雄同体。虽然他们平时看起来很柔弱,人畜无害的,但一涉及到交配就会变得无比邪恶。每一只蜗牛都有一个像剑一样的器官,于是蜗牛在交配时会将爱之箭刺入对方的体内。根据一项研究发现,有些种类的蜗牛会一遍又一遍用“剑”刺它们的配偶,其中一次交配平均会刺3000多次。这是为了阻止被注射了精子的伴侣再次交配。这样的交配方式会降低蜗牛的生育力,缩短它们的寿命。

上面就是大自然中,一些生物的繁衍策略,作为人类的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它们的一生短暂而又忙碌,不仅要在大自然的竞争环境中填饱独自,还要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无所不用其极。

它们的每一次交配繁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约会”,但它们还是乐此不疲。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么这些生物就是为“爱”而死。




大自然很神奇,总是会发生奇怪的事情。

有时,可能是因为寻找伴侣会让人精疲力竭,以至于有的动物在遇到那个特别的另一半之后就会死去。

这其实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自杀繁殖策略,在这种策略中,动物会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次交配上,之后就会死亡。

1、宽足袋鼩,长达14小时的交配,疲劳致死

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是雄性的宽足袋鼩,这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小型有袋生物,和老鼠很像,但属于哺乳动物。

每一只雄性宽足袋鼩都会经历自杀式繁殖,每到繁殖季节,几乎所有的雄性都会死亡。

这其实和它们怪异的繁殖习惯有关。

在交配开始前,雄性就已经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精子,之后就不再产生新的精子。

它们的交配时间很短,只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再加上已经产生的精子会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因此,一旦到了交配时间,雄性就会争分夺秒进行交配。一个不够,两个,两个不够,再继续找,遇到其他雄性抢夺配偶,也会大打出手。

交配时间自然也会很长,有的甚至长达14个小时。

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身体衰竭,免疫系统也开始崩溃,内出血,掉毛,最终以破烂不堪的方式死去。

科学家认为,这种交配习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将最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在时间有限,精子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快速交配,才能增加将遗传物质传递下一代的机会;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将更多的资源留给后代,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箭头处是寄生宿主的雌性寄生虫

2、一种奇特的寄生虫,父母双方都会死亡

这种寄生虫属于Caenocholax-Strepsiptera,生活方式非常奇怪。

雌性会把自己的身体埋入一个宿主里,比如一只独居的蜜蜂或者蟋蟀,而且从不离开。由于不需要翅膀、眼睛、腿或触角,雌性保留了幼年期的特征,使它们看起来像一坨小棉花糖。

雌性身体中唯一突出于宿主的部分是育卵管,雄性可以通过这个开口让雌性受精,但是它们最长可活6个小时,在这6个小时里,它们四处飞行,寻找这些嵌入寄主体内的雌性,与之交配,然后死去。

幼虫从雌性体内出来后,雌性也会死亡。

3、沙漠穹蛛,为了孩子奉献自己

雌蜘蛛通常被认为是吃掉自己配偶的蛇蝎杀手,但是一种沙漠穹蛛(Stegodyphus lineatus)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在自然界被称为“弑母现象”。

当第一批卵孵化后,母亲们会尽心尽力照顾幼蛛,当它们饿了,首先会将食物反刍给刚出生的幼蛛吃,当这些也都吃完后,幼蛛会用嘴巴刺穿母亲的腹部,吞噬它的内脏,整个过程会持续几个小时,直到把雌蜘蛛消耗完。

最后

自杀式繁殖,看似荒诞,但事实上也遵循大自然的原则。

在自然界,一切生物体都是为了繁殖,除了野外的动物,也包括人类和那些看不见的细菌病毒。

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细菌,为了达到传播繁殖的目的,已经到了操控其他生物“献身”的地步。

最典型的是被真菌控制的蚂蚁,蚂蚁一旦被真菌寄生后,身体会被真菌控制,如同傀儡一般,还会选择一片离地面约25cm的树叶,然后咬住叶脉,悬吊着死去,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当真菌孢子从蚂蚁体内长出来后,这个高度和位置,非常适合孢子传播并继续感染下一个受害者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腕足   动物   存活率   雌性   红斑   螳螂   雄性   章鱼   精子   自然界   体型   后代   蜘蛛   异性   生物   时间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