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老师,你认为我们校长提倡一节课最多讲十五分钟可以吗?

这是一个好校长,如果校长开会只用15分钟时间,那么老师上课也可以给学生讲15分钟,请问校长能够做得到吗?

校长提倡高中老师一节课最多讲15分钟?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学生每节课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差不多15分钟,老师就抓住这15分钟的时间讲课就行了。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呢?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堂上前几分钟和即将结束时的几分钟注意力最集中。老师如何才能把握有效的教学时间呢?这可给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只给学生讲15分钟课是不够的,除非这节课的知识点很简单,老师把重难点突破后,学生自己就能够看得懂。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比初中阶段复杂,老师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都要花10多分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还要花10多分钟,所以,一堂课最理想的上课时间为3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习。

高中校长提倡老师给学生上15分钟的课,对于重点班的学生来说可行,只要把重难点突破后,学生可以自学,毕竟重点班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强。校长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育的理念是相同的,老师都希望学生的听课效率达到100%,而事实上学生的听课效率能够达到80%就算不错了。所以,老师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并不是老师啰嗦,而是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

校长提出让老师给学生讲15分钟的课,出发点是好的,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精讲多练仍然是当前老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如果让老师一节课只给学生讲15分钟,估计绝大部分老师做不到。

就以校长开会为例,会议通知是一个短会,校长说今天只讲三个问题,结果让人很意外,一个小时过去了,还在讲到第二个问题。如果学校的开会时间压缩在半个小时以内,那么老师上课的时间也可以相应缩短,但一节课只给学生讲15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




你们校长的想法很好,可是,现实是骨感的。按照现行高中教材每节的教学任务,15分钟的教授根本造成不了教学任务!

校长的说法应验了官好做,民难当。既然这样提出了,就应该让校长给大家进行示范课,看如何操作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样,大家心里也就有了方法,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课堂上讲15分钟确实有个别学校在使用,他们的学生都是一个市,或者一个地区选拔的优等生,那些学生的基础、个人学习能力都是一流的,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学生自己就自学会了,他们上课只要求老师讲15分钟。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先不提教师能否浓缩、提炼、加工一节课的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就达不到。

所以,你们校长的想法着实很丰满,我对他表示尊敬。但我人为不可行。




教学方法并无定法,提倡上课要精讲多练;不等于一节课最多讲十五分钟。

怀疑该校长没有直接上过高中课,可能是从小学、初中提升的。

上课有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理化教学往往还有随堂演示实验;时间安排以学生理解完整为准。当然要控制在一节课时间内。

现在个个校长领导都以为自己是教育专家,如果老实听他们的,可能你不会有多大作为。老师还是按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效果随机安排时间为好。




这个校长可能是专家级的。

他深深懂得时间对于学生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因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地讲解,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占去了,学生没了练习和自我反省的时间,那么牢固掌握知识,深刻理解知识,把知识升华为技能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儿。

不过,上课最多讲15分钟,未免多少有些机械。

课堂教学贵在活。

一节课究竟要讲多少时间?一方面是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决定的。

如果本节课传授的知识要点不是很多,学生接受起来不太困难,那恐怕有时候也真要不了15分钟,10分8分钟或许更短时间就行了。

如果本节课传授的知识点比较多,再加上学生接受起来不容易,那恐怕别说15分钟就是30分钟,有时候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况且课堂上好多情况并不在老师课前的计划范围之内。

比如遇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搞不懂。老师必须进行反复的讲解,甚至还要和同学展开相互的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恐怕30分钟也不一定够用,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课堂教学虽然以精讲多练的原则为指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要多长时间,还要允许老师灵活掌握。

硬性规定老师必须讲多少时间,实际上是在生搬硬套教学原则,作贱老师,亵渎教学的灵活性。

好则这位校长对于上课最多讲15分钟只是提倡,并未做硬性规定。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路!

有人说,杀屁股的猪是疼死的,我反问了一句:杀脖子的猪是安乐死的吗?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猪腰子脸赵本山有句台词说得好“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而不是“猫以为”“猫认为”等乱七八糟的乌龟屁股——“规定”。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啊!但是,实际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爱生搬硬套,生吞活剥,断章取义,害人害己。这些人本质上其实是不学无术,偶尔捡来几句话或是什么什么理论,就拿来吓人,特别是吓唬老百姓。

尤其是教育界,学者众多,专家如云,一天一套理论,一天一个理念。今天衡水横流,明天毛毯乱飞,今天高效课堂,明天生成课堂……天花乱坠,不知所云。

“一节课最多讲十五分钟”只是一个缩影。一节课到底讲多少时间,那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知识的难易程度诸方面的因素而定,“耗子”怎么跑决定“猫”走不走直线嘛。好在“你们校长”只是“提倡”,否则我也要跟着骂人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人啊,不光是教育领域,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情况。真希望好好“整风”,“实事求是”做事,还百姓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提倡一节课最多讲15分钟,纯属瞎折腾,既不合情合理,也不合法合规,切不可乱提倡,更不可推广。

首先,只讲15分钟绝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硬把只讲15分钟作为好课的唯一标准,这是对教学规律的漠视,有害无益。

其次,该说法只强调教师“讲”这个维度,对学生的“学”及课堂的“活动”等维度全然不顾不问,即使这15分钟讲得再好,也无法保证能让学生明白,“教学生会学”的目的达不到,教学的效率与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就数学而言,肯定不可以,因为十五分钟根本讲不清什么。还是科学分配时间吧,师生互动27分钟,学生练习18分钟。



(图片源于网络)




前几年我们这里教研室确实搞过这样的活动,提倡精讲多练,老师一节课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在我们学校还举行过一次数学示范课,那位老师更绝,讲了还不到10分钟!

老师们听了课后普遍感到表演的成分太重,不实用。虽然搞了示范课,但也没有推广开来,现在已经没人提起了。

当年提出这样的主张当然是有针对性的,很多老师授课满堂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留给学生探讨、思考、训练的时间太少;老师是绝对的主角,学生只能充当配角。有鉴于此,很多教育专家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明确了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可以说这样的主张是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可是有些人,特别是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的校长把专家的话理解偏了,简单化了。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少越好,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做题。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老师讲多讲少要根据具体课堂内容的需要,宜多则多,宜少则少。有些难点疑点问题,老师就必须讲明白讲透彻,花费再多的时间也是合理的。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那要看是什么班级,以及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学生整体越优秀的班级,老师所用的时间长短越灵活,毕竟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强,老师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点拨到位。一般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但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肯定就不能这样了。实际上,只要是优秀学校的优秀校长,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会作这样的硬性要求!




我做过高中校长,也是高中物理特级老师。一节课讲多长时间合适,不宜作一刀切。如果从精讲多练的角度,尽量压缩老师讲的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探究消化吸收,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把15分钟时间,作为硬性要求。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同学科的不同内容,作出具体调整。比如语文的作文课,老师讲用不了15分钟,大块时间学生自己写作文。再如物理实验课,老师的讲解也要不了15分钟。但是,要讲牛顿第二定律恐怕两个15分钟也不够用。

现在课堂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老师讲的时间长和短,而在于整齐划一模式,千人一面的标准。一个班级几十个同学,精神状态不一,学习能力各异,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法有别,而老师的课堂教学焦点只能对着中间的多数,对于学习好的尖子生,处于知识饥饿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发挥。被迫处于“压苗阻长”状态;对于学习差的困难生,知识消化不良,听不懂也得听,消化不了,也得强行,给你装到脑子里,处于“拔苗助长”状态。

最好的教育是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是因人而异,因教育才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学机制、教学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201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优异学生,可以走班,可以选科,可以低学段学高学段的课程,可以提前毕业。就是要解决现行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对拔尖学生“压苗阻长”的问题。

今年9月24号,教育部召开发布会通报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办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意见》,要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创新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今年6月19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吴岩司长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遴选工作做了详细说明。看来解决拔尖学生被“压苗阻长”的问题,很快会见到大的行动。

无论是学校的校长,还是老师对于学困生,能否把对他们的关注重点,由学习成绩转变到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的精神状态的调整。这些事项,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任。不仅要培养大批的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普适人才,也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杰出、创新、领军人才。让我国真正成为人才大国,人才强国。用中华智慧,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实现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校长   高中   老师   教育部   拔尖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难点   班级   课堂   能力   时间   学校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