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小孩子还有必要说老家话吗,为什么?

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故乡情结,都会讲自已家乡的地方方言。它承载着当地的乡土风情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它告诉人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它是人们情感的纽带,尤其飘泊异乡的人,一听到熟悉的乡音,亲切感即油然而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语言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工具,推广普通话,就是使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应保留我们代代相传,凝聚着我们对家乡深深眷恋的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地方方言。爱乡,爱国是炎黄子孙优秀传统。必将世代相传。鉴于上述,所以说学会普通话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方言是有益处的!




方言是另一种文化传承!只要父母还能说家乡话,孩子多多少少在这种语言氛围内,都会对家乡话有所了解。

很多时候是我们低估了方言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孩子会在父母交流的时候,主动地认真地学习着特殊的 家乡语言。每种方言都是对不同地区文化和生活的一种阐释,孩子可以不精通方言,但一定要会说几句方言,在方言中可以对家乡和对自己先辈生活的一种认知和了解。语言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语言是一种来自精神世界的传承,能通过语言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多规划。语言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在语言中的方言,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

普通话是官话,方言就是来自最深处的表达方式,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出大的视野,方言却能让你有根的依靠。




有必要。学习工作提倡普通话,老家大部分人没熟练普通话,方言不能丢,故乡是永远的根。




当然乡音亲切,有利于溶合家族,但现在国家提倡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就可和任何人沟通!家乡话不重要,有条件学点,不用客意为之!

无论什么话,目地就是沟通,普通话是国语,英语是世界语,撑握这两种语言基本够用,当然会的多更好,艺多不压身,多知多董是学文




小孩很有必要说老家话。

1.老家是一个根,一个精神的根。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记得有位潜山市的孩子,自学汉语言本科毕业时,做的论文就是研究潜山方言的,后来获得了“优秀”等级。

2.老家的语言可以看出,你所在的这个地方的自信。

记得1994年作为全县教育骨干去北京考察学习,北京的人也不完全说普通话,也有很多人说北方方言啊。

1997年全校老师去南京旅游,公交车上卖票的,都不讲普通话,说的都是方言。

2003年去上海,终于体会到了吴侬软语。他们在小学教材里,都一再涉及上海方言。近代社会,上海洋泾浜就是上海方言与洋人的话的组合,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特色。

土著上海人在交流时,为什么这么拽?不用普通话也行,因为来上海的人,自会去适应。他们没必要去适应你外埠来的人!这是一种自信!是经济实力的折射与体现。

3.吴侬软语的对江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到浙江去找工作时,遇到一个膀大腰圆的学校搞宣传的老师,一般在南方看到这么魁梧的少,想来嗓门也高,实际不是这样,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像个小姑娘。南方人骨子里的轻柔斯文可见一斑。

让我想到,原来为什么“人们宁愿听南方人吵架,也不喜欢听北方人说话”了!北方人说话大嗓门,声调高亢,南方人软语软软糯糯,轻声轻气,给人一种和缓近人的平易。

4.难怪浙江绍兴的师爷那么闻名天下了!试想一下,如果师爷是个北方大汉,说话又粗声粗气,就像个执铜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个主子也不喜欢。这种高声莽汉一说话,就把人吓一跳!而师爷的职业决定了他的说话机巧,所谓“有理不在声高”!

5.我们家地处江淮之间,是古楚语所在地,现在方言里,还保留了古朴的楚风!是一个夹杂着南北方言的地方,既有北方方言,也有南方方言。具体看我在有关“鸡公鸡婆鸡崽”的称谓的那篇文章微头条里内容。

我们家说话,有一大特色:有古入声!说起来,一声不是一声,四声不是四声的,介于这两种声调之间。

还有一个现象,声母j读成g,例如“讲话”的“讲”读成“gǎng”!房间的“间”读成“gān”!声母q读成k,例如“髂qià”读成“kà”!声母x读成h,“眼瞎”的“瞎”,读成“hā”,并且读的还不是第一声,而是古入声。

6.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了,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老师批评学生,用普通话是不行的,学生听来,也是不痛不痒的,批评着批评着,不自觉地用土话来批评。老师批评自带韵味,学生听来也是深入其中。

7.年轻人出门工作,当然要用普通话,年末回来时,还是要说家乡土话。这样才显亲切。以前老年人针对那些回乡青年说普通话,尤其是那些洋枪夹土炮式的语言,最遭老年人反感。

当然,现在我们这些人做家长对孩子们要求要松得多,没有条条框框,觉得孩子们在家里说土话了,出去工作,又一下子适应不了,没有必要憋孩子们。

8.中间有人提出,在广东修改地方教材,在小学里就插入京剧教学,结果行不通,粤语版京剧是在是不好听。京剧的北方官话,字正腔圆,用广东鸟语去唱,就走了样。

9.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为的就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我们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有利于民族大一统!有利于经济腾飞,有利于文化交融。当然,我们56个民族,56朵花,每一朵都开的鲜艳,是我们的希望!保持特色的情况下,也有融合。

结语

如果能力允许,小孩最好出门讲普通话,免得有地域歧视。回老家,还是讲家乡话。

这里关于方言,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美国20岁小伙子和英国90岁老太太,为了某个英语语法较真起来了。老太太回怼他:我说了90年的话,我的话,就是英语!我的话就是语法。

你们说,美式英语在英国老太那里有自信么?欢迎在评论区里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看到更多教育资讯,敬请关注@白崖松。




不是有必要没必要的事情,如果小孩假期大多生活在老家,自然而然会学会,耳语目染嘛,如果一直在城区市区那肯定想学也学不了,日常工作学习与人沟通大人大多用的都是普通话。而且家乡话没什么不好




谢谢邀请!

我觉得有条件的当然可以学会说老家话了!毕竟每种需要都有他的作用!而且是一种乡愁!

我们家孩子不会说家乡话,因为我们是异地婚姻,然后我们自己带着孩子又在外地打工生活,这么多年,我们两夫妻都是普通话交流,孩子理所当然也是普通话!其实每当我们各自用家乡话和老家人聊天的时候,小孩特别好奇,很想学,但是学一门家乡话需要语言环境。可见,我们家不具备!

还好,现在,各地,普遍都是普通话,沟通起来不会觉得奇怪,小孩子不管去哪里,都不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各地包括老家农村的孩子,都是讲普通话,非常方便!特别好!




完全没有必要说家乡土话,对别人的胡说八道不用理会。现在有一股歪风邪气,热衷于说所谓的家乡话,并胡说要保留家乡话的混账话。




会多种方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尤其是父母的家乡话,与父母对话是一口家乡话最起码让父母感觉亲切欣慰,会说普通话与会说家乡话并不矛盾。




说不说都行,但是一定要说好普通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潜山   乡音   老家   师爷   土话   声母   家乡话   上海   方言   普通话   小孩子   要说   家乡   批评   说话   语言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