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

从心脏支架到冠脉球囊,集采已经覆盖到医疗器械高值耗材领域。去年8月起,国家组织针对冠脉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展开集中带量采购的工作。今年以来,冠脉支架、冠脉球囊等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在全国各地相继落地,用于冠脉介入治疗全程的医疗器械降价路径几乎已成定局。

针对外界关切的冠脉手术治疗器械降价后质量问题能否保证,业内呼吁:“低价中标”理念要客观评价!

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

“低价中标”产品质量遭质疑

日前,据第一财经发文称,某知名心内科专家表示:“在集采招标后,球囊质量怎么样也仍需评价。不能为了节省成本,牺牲了产品质量。”

并且,这位专家在近期的一场内部学术会议上提到集采问题时表示:最近我做了一个病人,连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了,造成血管穿孔,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显然,低价中标的高值耗材开始出现“后遗症”了。如今,球囊集采正在全国遍地开花。今年3月,京津冀“3+N”联盟冠脉扩张球囊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中选结果显示,共有31家企业的72个产品中选,其中28个外资企业产品,44个国内企业产品,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0.7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88.97%。经过集采,联盟地区冠脉扩张球囊价格从均价3401元下降至319元。

上个月,上海市药监局、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本市做好高值医用耗材(冠脉球囊类)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持续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对于上海市参保人员使用未中选产品,将取消原按比例分类自负部分,冠脉球囊扩张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410元,冠脉球囊药物涂层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6080元。

这样的大幅度砍价,对于医保基金、平民群众看病用费,显然是一件益事。但是,中选厂家利润减少,能否坚持生产高质量产品?低价产品的质量能否经受市场和用户的考验?还是一道难关。也正因如此,众多白菜价高值耗材,也不断沦为业内外讨论的焦点。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就曾两次发文诟病“最低价中标”的现象,而如今这样的观点,放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问题上,也依旧非常恰当。

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

自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执行以来,部分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也就非常容易出现了上述案例中,一台手术竟用破四个球囊的问题,低价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显然不能用金钱来补足的。

​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

“最低价中标”为何风行?

“最低价中标”的法律依据是《招标投标法》。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二)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此外,《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评标方法包括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

从以上法条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评标方法并不唯一那么,为何在实际操作中,价格往往成为评标的唯一要素?——担心“说不清”“犯错误”,规避“履职风险”,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倾向于“最低价中标”的重要原因。

“最低价中标”危害甚大!

“原料一吨8000元,可项目中标价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结果往往是造假的胜利,做优的出局一套自动售检装备,中标价居然比制造成本还低30%。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让不少企业无奈的招标现实。

当有的企业每年拿出很多利润来搞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时,个别企业靠偷工减料、假冒仿制也能同台竞技,甚至竞争成功。

长此以往,就没有企业愿意花精力搞研发和创新。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对整个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

一位美国医疗器械厂商的中国高管也表示:“高值医疗耗材的带量采购,应该在招标中就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不应该因为高端产品的价格高,就排除在外,‘唯价格论’不利于行业的创新。

“最低价中标”

不应再继续延续!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近年来一直倡导通过医疗器械创新为患者减负。他发明的可降解涂层心脏支架,将原本近4万元的价格降到了1万多元,每年可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十几亿元。

葛均波曾表示,集采方案的实施,应该以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把我国的创新激发出来。

同时,他也表示:“一个原创产品的诞生一定会有前期的投入、市场投资的参与,包括专利保护等,我们不能仅按照材料的价格去决定产品的价格,应该照顾到企业的利益,使企业有更多热情投入创新。”

如果,高耗集采的结果就是压缩企业利润,打击企业创新热情,显然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众所周知,在冠脉支架集采后,多数中选企业业绩都呈现亏损现状。以微创医疗为例,预期2021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约9000万至1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净亏损扩大主要归因于冠脉支架全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带来的降价影响,以及研发投入的同比显著增加等。

一位从事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专家表示:“我们认为集中带量采购不应该只让个别企业从中获利,也要避免把优质企业误排除在外,方案的实施应该本着促进行业整体发展的目标,鼓励企业为研发创新投入更多。”

没错,集采的长远收益一定是促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向发展,做出更好更先进的医疗器械造福人类,而不是一味的价格主义。此前就有业内人士坦言:“最低价中标”原则一天不变,行业就很难有什么工匠精神,更不要说什么中国品牌!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以医疗器械行业为首要,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而企业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才可能后来居上,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最低价   人民日报   低价   医保   支架   中国   医疗器械   产品质量   手术   利润   成本   医疗器械行业   质量   采购   价格   财经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