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老师这个职业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他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每一位老师宛如花园的园丁,精心照料着每一个“茁壮成长”的花朵。而在这片花园里总有些土壤不够肥沃。就好比中国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工资低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几个人愿意远赴支教。

但是 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小伙,在我国广西山村里支教,这一待就是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而他却愿意用着自己的青春教书育人,培养山区里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大山。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这样伟大的壮举这样伟大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赞扬,但为何卢安克拒绝了评选“感动中国”呢?又是什么愿意让他远赴千里之外的中国支教呢?现在的他还在继续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中国之旅让他找到一生“追求”:

卢安克这个名字大家乍一听像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其实他来自于德国汉堡,是1968年出生的德国小伙。他的家里面有着三个兄弟姐妹,一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家里是中产阶级,条件还算得上富裕,爸爸妈妈都有着自己的事业,从小就是衣食无忧,过着安逸平稳的生活。从小卢安克就很爱旅行,他希望自己能够周游世界。他也很是顽皮,在中学毕业之后,先后学习帆船,做过几个月的帆船教练,之后因为德国这种国家需要服兵役,当完兵之后便进入了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他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还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但第二次卢安克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南京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一年,这一年中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国学生相处非常快乐,这为他之后回中国做了铺垫。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之后回到了德国继续攻读学科,1996年卢安克顺利的毕业,几经思索之后又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中国,先后转了几个省以后,他深深的被中国的景色所吸引住了。

他在广西阳朔的农村待了将近半年时间,这半年时间里农村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还有农民的淳朴深深烙印在了卢安克心中,他立志改变农村的落后样貌,他认识到要想改变必须要从教育抓起,但理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卢安克在刚起步的时候就被“上了一课”。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1997年卢安克在广西农村里开办青年学习班,但是由于农村思想落后和未考虑实际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同年8月的时候,他来到林广屯广拉队,他租下当地人闲置的房子,让当地没有学上和上不起学的青少年来这里学习,不收取任何费用,从此以后就能在广西的村子里看到一位德国小伙带着一群15,6岁的青少年,教他们说普通话。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之后他又在广西南宁的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担任德文老师,由于没有就业证被相关部门罚款3000元,同年9月份,卢安克没有申请到就业证加上签证过期的缘故不得不回到德国,但也是经过这几次的尝试让之后的卢安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1998年想要申请支援者来到中国被拒绝,随后1999年为了能够留在中国他成立了一家教学办事处,专门教中学生,自此他也留在了中国,他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几年的时光。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刚开始由于农村思想的落后无法接受自己的小孩被一个外国人所教育,而且觉得学习外语没有什么必要性,最后还是以无果结尾。但这点挫折又怎么能击倒一位心怀壮志的年轻人呢,他又作为一名支援者投身到农村教育的最基层,他来到了板烈村进行支教。

十多年的大山支教,最美外国人“感动中国”:

2003年3月的时候卢安克来到切烈乡板烈小学,起初村里里的人对他的态度很不好,非常抵触村子的的孩子被一个外国人教育,卢安克的教育之路走的也很艰辛,但由于是上级派到地方支教外加上村子里只有他一个老师,不得不欣然接受这位外国小伙。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板烈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到学校都要走好几里地的山路而且整个村里还不通网,就这样,卢安克成为了一个不拿工资的老师,日复一日的教育这这一群大山里的淳朴孩子。

由于卢安克的踏实和他优秀的品质,孩子们接受了这位来自德国的老师,亲切地叫他卢老师,卢安克负责音乐,美术,自然,英语等课程,孜孜不倦的传授着自己的知识。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卢安克的教学非常的有意思,抛开传统教学模式,用生活中的小道理去凸显学术中的大道理,他还带领学生勘察地形,由卢安克的哥哥赞助材料费,来带领全村修建了唯一的一条水泥路。

他很少去逼迫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们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认为:语言说过就会忘记,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经历。他组织学生们共同制作道具,共同学习,一起演出,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既有趣还能学习到知识的超前教育模式。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在孩子们的眼中,卢安克不像一个老师更像是一个朋友,是他们最亲近的人,由于大山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卢安克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让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满足,孩子们还会亲切的叫卢安克“爸爸”。

卢安克认为学习不是背读写,不是最终的学习成绩,而是找到每个人的长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得以凸显出来。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孩子在15.6岁都会出现叛逆情况,而何况是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打架抽烟喝酒这些不良嗜好经常会出现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卢安克就会每到周末的时候到这些孩子的家中陪伴,和他们一起吃饭睡觉,让他们的内心有归属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这不比强制管理效果更好。渐渐的,孩子变得富有创造力,更加开朗好学,不良嗜好也渐渐的淡出了他们的生活。

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再是黑色,不再放纵叛逆,而是绚丽多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美好必将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让他们长达以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卢安克为这些大山孩子付出了“所有”,而自己却骨瘦如柴,不舍得吃肉不舍得买衣服鞋子,不收取任何费用,有了闲余的钱都会给到需要帮助的同学家里。业余时间做翻译,网上的各种兼职外加德国家里每年给的生活费全部都会拿出来帮助孩子帮助学校建设。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大山的教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份他“爱”的土地,他体现了真正的人间大爱。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拒绝“感动中国”提名,媒体舆论的报道使他最终退却:

因为常年扎根中国大山,将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卢安克的事迹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媒体争相报道,最后被提名2006“感动中国”人物。面对外界的赞美,卢安克显得异常的平静,他毅然决然地决绝了这个“感动中国”提名,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我希望中国能够感动我,希望中国能够重视大山孩子的教育。”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他非常地讨厌媒体的采访,经常的躲避记者,他只想待在这小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能够将知识传授下去就可以了。但媒体的报道,网上的舆论影响让他的这份平静彻底被打破,随着媒体新闻的大肆报道,卢安克的事迹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当然这些人当中有好有坏,有些人认为卢安克是故意“作秀”想要炒作自己,有些人认为他“居心叵测”,还说他不正常。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人的成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慢慢的这些舆论的压力让卢安克无法接受,2012年6月开始,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他多次回到德国休养,两年之后他又一次地回到板烈村看望这些小孩,但已经物是人非了,这让这位德国小伙彻底的失望了,他带着自己的中国妻子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他说不想再干涉这里的教育了,这里彻底的令我失望透顶,他真的累了。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不知道卢安克离开的时候有多么失望,他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中国山区的孩子们,让他们有学上有东西吃,很多人都说卢安克给我们中国的教育上了一课,又有很多人抱着一种恶劣的态度去诋毁去谩骂,可是世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绝对一说。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中国儿童,拒绝感动中国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德国小伙子做了大多数中国青年不敢做甚至是不敢想的事情,他做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他做过的善举我们要保持一颗敬畏的心,我们不能擅自诋毁一个对中国教育事业付出全部的人,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感受,希望中国之后的教育事业能够蒸蒸日上,努力向上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德国   小伙   中国   就业证   儿童   都会   深山   村里   事迹   落后   家里   农村   老师   生命   青春   孩子   媒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