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用自己的方式谈“链爱”,一部通俗的区块链读物记述的历史


新闻人用自己的方式谈“链爱”,一部通俗的区块链读物记述的历史

和马方业相识多少年了?准确的时间真记不得了,但起码有15年吧。他好像是2003年进入《证券日报》的,也在副总编辑的位置上浸泡许多年了。印象中,马方业最牛的本事是行业和公司的分析研究,尽管他本科是国际关系专业,但现在说起行业、说起公司却头头是道,看上市公司财报也不让给专业人士。

今天为啥要说马方业?他给我寄了一本书,《与未来“链爱”》——走近区块链王国。说实话,许多人一说区块链就会联想到一大推数字货币,这也无奈,毕竟区块链被人认知就是从这开始的,马方业他们对区块链王国的介绍也避不开这个过程,从比特币到Libor该书一应俱全地讲述着它们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一个个醉醺醺的人群,技术、投资、媒体、互联网等等各色人,都在为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夜不能寐。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凌晨三点还聚在一起冥思苦想的人,区块链的应用才最终跳出“币”的困扰而不断拓向新的场景,才让哗众取宠般“美好未来”变得更加实在、真切、明晰。

现在大家基本认账了,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用途在于“重塑信用”。所谓“去中心化”就是“重塑信用”的产物,它是说,过去我们必须依托一个信用机构(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或社会组织)构建起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比如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由它来吸收社会个人的存款,然后由银行构建一系列技术措施把个人集合起来的钱借给企业。这个过程中,银行是中心,一肩挑着两个筐,构建起社会信用的交易。但区块链是在一个“区块人群”内部建立起一种自行订立的“硬性条约”,在此条约的约束下,内部人群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易,而无需信用中介。以如此方式进行交易,其使用的记账和结算工具,实际就是所谓数字货币。

新闻人用自己的方式谈“链爱”,一部通俗的区块链读物记述的历史

单就金融而言,区块链还对旧有秩序构成了颠覆。比如以银行为中心的系统,社会个人对银行存款是个“多对一”的过程,银行为企业发放贷款则是个“一对多”的过程;再比如企业发债,它也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这就是旧有的秩序,但在区块链内部,交易秩序已经无所谓“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多对多”,它可以是一个同时并存的过程和秩序。

当然,从发展看,所谓“去中心化”已经不再被过度强调了。毕竟,有中心与无中心是个“相对事务”。比如,各式各样的数字货币,说是去中心的产物,但发起者算不算一个中心?恶意行骗的发起者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杜绝?区块链内部规则是否允许修改?谁来修改?修改规则是否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心”参与?如果修改规则需要群内全体成员一致同意,那反对者利益是否会受侵害?其实,在“炒币”风起云涌的过程中,我们着实看到大量以欺骗为目的的发起者,就算其背后的技术实实在在,那也防不住发起者本身就是骗子。这说明,再好的技术也得看谁在用,人与人之间信用的建立绝非单靠技术就可以实现。

但无论如何,区块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如果再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其他辅助手段,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启一个新的信用时代?

新闻人用自己的方式谈“链爱”,一部通俗的区块链读物记述的历史

现在不得了,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国家应用于法定数字货币(数字法币)的开发,这件事的未来是不是可以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甚至颠覆美元霸权?至少,人们已经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它的前景。人们通常认为,世界各国已经展开的数字货币争夺,其背后的用意则十分明显——绕过美元和美元结算体系,而这一点也让美国感到恐慌。

总之,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林林总总,让马方业他们用新闻人特有的方式记录在《与未来“链爱”》一书当中,是史料、也是教材,闲来无事读一读,让千八百字就成段落的“解压式”写作,简练地告诉我们区块链已经走过的路,以及这条路将通往何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区块   闻人   王国   财经   发起者   读物   通俗   货币   秩序   人群   规则   信用   过程   方式   银行   数字   社会   技术   中心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