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转向!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开始脱虚向实

作者:公子不悔

01

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过,只有制造业才能够真正创造财富,国家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企业家赚大钱发大财, 因为只有制造业,才是中国的唯一!

但事与愿违的是,很多城市最近一些年,都在疯狂追求服务业,追求第三产业,脱实向虚过快。

有人或许会反驳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占比最高的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占比都不超过30%,美国甚至低于20%。2018年,美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38151.44亿美元,接近其GDP总量的18.6%。

但你要知道,这些国家都拥有强大的工业技术与科技实力,他们不是不追求工业,而是转移了“制造环节”,与之匹配的内容仍在。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掌握着品牌、设计、标准、专利、营销等等,只是将整个手机产业链上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而已。

它们依旧是制造业的霸主,从未放弃过制造业。美国在特朗普上台以后,更是通过减税等方式,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反观我们国内一些城市,反倒是过分追求第三产业,脱实向虚过快。

本号早就强调过,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按部就班,在一定的时期进行转型,有助于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每个城市都得找准自己的定位。

有些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剥离制造业,将其转移到周边城市,比如上海、北京。

以上海来说,上海去工业化,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金融科技实力,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显然金融与科技更适合上海的身段。

02

但其他一些城市,效仿上海、北京,显然有点不合时宜,或者说太过激进。

比如青岛,过去十年第二产业占比下滑了13.5个百分点。青岛2020年第二产业占比为35.2%,要知道2015年,青岛的二产占比还高达43.3%,2010年更是高达48.7%。

第二产业快速下滑,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但青岛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技企业发明专利,可以坐收智商税。高新企业数量排名也只是排在内地第13位。

这种脱实向虚过快带来的结果是,青岛经济出现了衰退。

201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出现断崖式下跌,2018年继续下跌,随之下跌的还有工业利润。

集体转向!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开始脱虚向实

曾经号称要成为北方深圳的青岛,已经被深圳越甩越远,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已经退居到第三位,已经被宁波超越。

集体转向!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开始脱虚向实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本外币存款与贷款,税收、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与利润、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些硬性经济指标上,青岛已经被宁波远远甩开。

青岛目前正在被身后的无锡、长沙、郑州威胁着。北方第三城的宝座,今年年末很有可能让位于郑州。

同样脱实向虚过快的还有杭州。杭州过去十年第三产业占比从2010年48.7%增加至2020年的68%,第二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47.8%下降至29.9%。

集体转向!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开始脱虚向实

当然,杭州是互联网电商之都,第三产业占比高很正常。但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滑同样影响到了杭州的经济排名。

2020年杭州GDP位列内地第8位,2012年被成都、武汉超越掉到了第10位,一直到2018年依旧位列第10。2019年天津因为挤兑水分而掉队,杭州上升至第9位,2020年武汉因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杭州再进一位至第8位。

杭州想要保住第八的位置,并实现对成都的超越,需要放慢脱实向虚的步伐,甚至回过头来补充工业实力。

而且,从大多数城市过去十年二产占比变化情况来看,都有点过快。除了泉州、佛山、南通、无锡、东莞、苏州、宁波等制造业重镇依旧保持较高的第二产业占比外,其他城市的二产占比都在40%以下。

集体转向!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开始脱虚向实

很多城市都需要放慢脱实向虚的步伐,甚至需要掉转头来,提升二产占比。

03

目前,青岛、杭州、济南已然觉悟,均提出了增加工业占比的硬性计划。

青岛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20年青岛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占比为61.4%。

为提升制造业占比,不久前青岛问道苏州,已经在苏州设立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把手”专业化领学研修班。

山东省会济南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级双双达到万亿级。

杭州在4月28日召开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工厂”建设推进大会,提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会上,杭州掌舵人指出,制造业仍是杭州发展中的一块突出短板,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量规模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他强调,全市上下必须坚定清醒、横下一条心,推动杭州制造业来一个新飞跃。

此外,重庆、武汉、西安、东莞、佛山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安排中,都着重强调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制造业;武汉要求擦亮“武汉造”名片,苏州提出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

各城市集体觉悟,是好现象。但真要做到回归实体经济,还需要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比如降低税收,比如控制住房价,这两者为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最关键的要素。此外,还需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壮大实体经济的道路上,才能走得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青岛   杭州   城市   济南   苏州   宁波   武汉   美国   上海   比重   服务业   实体   制造业   集体   产业   工业   经济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