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为什么称印度是一个“奇葩国家”,仅仅是饮食不用刀叉,如厕遍地开花吗?

大家好,我是窄门侠客,今天我们从宗教、哲学角度了解一下印度,看一看印度国民性格到底是什么样子,读完本篇文章,你或许能够了解到为什么印度会做出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教文化对印度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度总人口的80%都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在其 3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印度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于印度本土产生的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虽然在教义上与印度教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根本问题上都受到印度教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毋庸置疑,印度教成为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引领者。

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宗教文化使得印度人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性格。解释一下,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 1 > 印度人的“梵我同一”思想

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什么是“梵”?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梵”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的《奥义书》,在当时,那些著作此书的先哲们长期的打坐冥想,想象出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存在,找到了宇宙的本源,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梵而产生、依靠梵而存在、消亡后复归于梵,简单点说,《奥义书》中的“梵”等同于《道德经》中的“道”。

从《奥义书》时代起,印度人对这种“永恒不变的精神—梵”的追求,至少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他们追求这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境界,并把它作为实现宗教解脱的最高目标,长此已久,他们对物质的东西,对变幻无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蔑视和厌恶。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无论是财富、金钱和美女,还是名声、荣誉和权力,都是变化无常的过眼云烟,都是不长久的,根本不值得去追求。在这种“梵我同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印度教徒把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实现“梵我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印度教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遁世期是修行的最高阶段,,就是为了追求解脱,人进入老年,便抛弃一切财富和名誉,离家出走,孤身一人,云游四方,以求早日达到永恒常在的、幸福极乐的“梵的境界”。这种人被称为“游方僧”,他们手持木棍,身带破钵,四处游化,一心追求解脱。游方僧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人们的尊崇和敬仰。游方僧抛弃物质财富,一心追求精神境界的行为,早已成为印度人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

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相信大家都在新闻上看到过印度苦行僧 Amar Bharati,原本与一般人无异,有妻子与3个小孩,过着平凡的生活,某天一早醒来他决定放下一切,专心侍奉湿婆神。从1970年开始他的修行之路,修行3年后 Amar Bharati 选择更极端的方式,就是举着他的右手,而且一举就43年,举着右手代表苦行僧必须忍受生活中的不便还有身体的不适,Amar Bharati 放弃身体一个重要功能,对他们来说身体是罪孽载体,必须通过折磨肉体来达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印度教徒这种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财富的思想和行为,正是在印度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中逐渐形成的。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在当今印度人的生活中仍然有所反映,今天的印度人仍然有一种安贫乐道的思想,许多住在贫民窟的贱民或下层群众,虽然长期过着艰难清苦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的追求上,他们对现实的贫穷和困苦往往无动于衷。

印度人的世界,你真的懂吗?


< 2 > 爱幻想的印度人


印度人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幻想出无数的神话传说、极乐世界,甚至人神交流的各种场景,这一点可以说是印度人的骄傲之处,让其他民族望尘莫及。印度教的各种经典著作大多是由神的故事和传说构成,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各种《往世书》就是其中的典型。充满幻想和神话传说的印度教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在印度民众中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关黑天大神、罗摩大神的故事不仅在经典中反复出现,而且还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加以歌颂,致使人们陶醉在神灵的世界,即幻想的世界中。

在这种幻想文化的影响下,印度人表现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和淡漠,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描述道:印度的理想主义“仅仅是想象方面的一种`理想主义',并没有各种清楚的概念”;“它把任何一切都变做了纯粹`想象'的东西”。“在印度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对象能够被看作是现实的和确定不易的——凡事凡物没有不是在认识之初,就被想象所歪曲,变为和理智的意识所见的恰巧相反。黑格尔想说的是,印度人这种基于幻想主义的特殊思维方式,会把幻想或梦想的东西视为现实或真理,而把自己周围现 实的东西却看作是不存在或是虚妄的。

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和淡漠表现在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前面所说,印度人对苦难都比较淡定,视为一种修行。对待工作和生活,总是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曾经一位驻华印度大使说道:“在中国,高楼大厦、立交桥一两年就建设完成。刚离开印度时,新德里正在建设一座立交桥,四年任期届满后,回到印度,那座立交桥还在建设”,足见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和淡定心态。

爱幻想的印度人对于时空观念的认识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我们讲究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印度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他们是以梦为马,未来可期。说印度人没有时间观念或许不准确,但印度人的时间观念衡量标准确实非同一般,在印度人的时间观念里有个“劫波”的概念,“劫波”有多长呢?你可能真的无法想象。举个例子,一个长寿之人,要从一座约 3000 平方英里大、装满罂粟种子的仓库里取种子,每 100 年取出一粒,直到这位老人把种子取完,才算是一个“劫波”。阿弥陀佛、无量天尊,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的想象力。所以,你要是和印度人谈事情约见面,最好考虑到“劫波”的概念,不然的话,“马上到”很可能正在买马的路上。


< 3 > 业报轮回与非暴力思想


从《奥义书》时代,业报轮回的思想就深深根植于印度人的思想中,印度人对此深信不已。这种思想对印度人的国民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业报轮回让印度人相信因果报应。他们再穷,一般都是埋怨前世造孽,而很少将怒气发泄于富人。他们相信,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断灭,其灵魂可以转移到其他的肉体躯壳中,获得再生。这种灵魂不死、人可以获得再生的观念,让印度人产生一种特殊的生死观::死亡毫不可怕,他可以在新的肉体获得新生。由于“业报轮回”的长期影响,印度人对死亡并不恐惧,他们甚至认为死亡是新的生命的开始。

非暴力思想源于印度教中“戒杀”思想,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在继承印度古代“戒杀”观念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人道主义和一些社会学说,提出了“非暴力”的思想,从而使“戒杀”观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甘地认为,如果一个人完全出于自私的或卑鄙的目的去杀害生命,那是一种“暴力”行为。但是,倘若他出于无私、爱或正当的目的去伤害生命,这样的行为就不属于“暴力”。甘地通过将非暴力应用于人类社会领域和赋予其“义爱”的积极含义而使这一思想得以升华。非暴力思想被印度国大党所遵循,在争取现代印度民族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非暴力思想仍然影响着印度人民。印度学者沙尔玛写道:“迄今为止,印度教仍自认为是一个宽容的宗教,大体上这种好战倾向是持续受到抑制的。印度教乐于培养这种宽容的名声,有时甚至坚持宽容不仅是它的特色之一,而且还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印度教不认为使用武力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不道德的。

当然,印度人的性格还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等级观念森严,性别不平等,歧视女性。种姓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印度人强调个人主义,《奥义书》认为“没有比人更重要的”。在印度历史上,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如何自我修行,尽早“脱离”人生苦海,进入无忧无虑的彼岸极乐世界。个人主义观念在印度教社会中表现为扩散、分离的世界观。“极度扩散的世界观使他们寻求归依的努力遇到困难,难以在一切皆可转换的世界里建立可执着的恒久联系。于是人们便筑起一个个彼此孤立、封闭的种姓集团。”同时,在不同的种姓集团之间,特别是在婆罗门种姓与“不可接触者”之间,由于高种姓者担心遭到低种姓者及“不可接触者”的“污染”,存在着难以想象的隔离、歧视和迫害。扩散、分离的世界观“在社会组织上的折射,是社会集团凝聚力的缺乏,所有社会集团都具有不断分裂的倾向”。在印度教的圣典中,“常常蕴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从字面上理解,它们似乎劝告人们对别人的苦痛漠不关心”。

印度为何如此“奇葩”?看看印度的国民性


印度的国民性格是在其宗教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一个将自己国家历史和神话传说混在一起的国家来说,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追求永恒的精神存在又让印度人天性散漫、缺乏时间观念,对现实世界表现出了极大地忽视和淡漠,这也正是印度人信奉的业报轮回以及非暴力思想的直观体现,种姓制度下的个人主义观念,也使得印度这个国家看似一统,实则内忧不断,历史上的印度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在面临外族入侵时,大量军队都是在面临外来入侵的威胁时为保卫家园而临时征集的,士兵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团结,这也正是种姓制度下个人主义观念的体现,历史上的印度,军队不团结是导致土地被占领及溃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印度   印度教   甘地   奥义   种姓   国民性   非暴力   印度人   奇葩   宗教   观念   现实   民族   幻想   思想   精神   财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