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作者:今纶

日前,因为《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所以,大家可以仔细研究广州、深圳的人口数据,里面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首先,放在10年的时间长度里看,深圳的人口增量、年龄构成、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大专及以上)人数等确实是有优势的,略超过广州。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2021深圳政府报告中,深圳宣布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住房建设计划。为什么呢?

因为就在过去十年的最后四年,人口趋势已经发生了更有利于广州的变化,而这是新趋势。

我们还是拿数据来说话,以下数据来自于统计局以及官方媒体。

01 深圳常住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从公开数据看,从2010年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约714万,全省第一。广州常住人口增长了597万人,增数居全省第二。

但是这里面的趋势是什么?

从2010年到2017年:深圳因为房价还没有到历史性高位,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之入户门槛相对低(在一线城市中比较),所以,深圳的常住人口在这个阶段是飞速增加的。

后面几年呢?公开数据显示:深圳2017年、2018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分别是61.99万和49.83万。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41.22万。

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长绝对数从2017年持续下跌是一个趋势,从2017到2018年,增长少了12.16万人,从2018年到2019年,增长又少了8.61万人。

虽然人口总数在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同期的广州是个什么情况?

广州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分别是:45.49万人、40.6万人以及40.15万人。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也就是说,广州和深圳在2017年到2019年这个区间相比,增速放缓不明显,基本都在40万-45万的区间,而且在2019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比深圳只少了1.07万人。

而就在2017年,两者的差距还高达16.5万人。什么叫趋势?这就是趋势。

至于2020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也已经公布了:33.7万人。

但是深圳2020年的常住人口的增长数据,至少我在几大媒体上没看到,似乎也不是各方关注重点,其实非常重要。

如果拿深圳2020年的常住人口1756万人来对比2019年的1344万人,得出结论说:深圳的常住人口在一年增加了三四百万,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对此前数据的修订。

但是这种修订,并不影响我们对2017年-2020年的趋势判断。

我还可以贴几个公开数据:

深圳固定电话用户从2018年的478.30万户,下降到2019年的430.80万户,2020年末只有400.84万户。两年,消失了77.46万户!

深圳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18年的2978万户,下降到2019年的2518万户,2020年末只有2483.51万户,两年消失了494.49万户!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是的,很多人不用固定电话了,那么,移动电话呢?为什么两年消失了接近500万户?如果去东莞、惠州居住是不用把深圳的移动电话销户的。

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长的数据不乐观,我是根据前面的趋势来判断的。

但是,趋势不仅仅在这里。

02 年轻人口多,不代表未来出生多

很多人在欢呼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十年来全省第一,以及年轻人更多。那么,还有一个趋势是什么?

在深圳年轻人更多的情况下,按理说,深圳的小学生增长速度也是更快的。

但是,数据不是这样: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人数中,以小学来看,广州居然是超过深圳的,广州有13777人,深圳只有11512人。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虽然拥有小学教育程度不等于是小学生,也可能是成年人,但是我们还要结合另外几个数据来看: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深圳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分别是112.5万和109.1万。

2020年深圳各小学招生19.07万人,同比下降了6.5%。其实,早在2019年深圳小学招生人数为20.4万人,同比2018年就下降了1%。也就是说,深圳的小学生招生人数是连续两年下降的。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再结合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绝对值增长放缓,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深圳人口的增长高峰已经过去了

大家现在欢呼的数据,其实很大程度是2010-2017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庞大基数以及惯性。

没错,广州的小学生招生数也是下降的,可是广州在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深圳的情况下,2020年下降幅度低于深圳,而且绝对数还比深圳多7000多人。(数据来自于4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圳人口还有一个隐忧:年轻人口多,不代表未来出生的就多,也不代表他们就会在深圳常住,因为生活成本的问题。

为什么年轻人口多,不代表出生人口就多呢?

因为深圳的男女人口性别比达到122.43%,仅次于东莞,全省第二。而广州的男女性别比是111.98%,甚至低于全省的113.08%。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广州,男孩子找到对象的可能性更大一点,甚至高于全省。而深圳男孩结婚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女孩子相对少,而且女孩更喜欢搞钱,请你脑补一下房价。

另外,说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广州的房价相对深圳低,所以,很多深圳人变成了广州的常住人口。

03 广州可以年增100万户籍人口吗?

广州的土地面积是7434.4平方千米,深圳是1997.47平方千米,广州的土地面积是深圳的3.7倍。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广州的常住人口是1867.66 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是1756.01 万人,广州的常住人口只比深圳多了111.65万人。

深圳人口为什么增长这么快?

据媒体报道,深圳户籍迁入政策执行以来,户籍人口迅猛增长,至2020年末,全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较2015年增长217.8万,增长58.9%。此外,2017年至2020年,深圳累计引进核准类(包括毕业生、在职人才核准类)39.69万人。

广州出于稳定有序发展的考虑,尤其担心房价的暴涨,至今并没有放开口子让大专毕业生落户,只是在去年出了一个征求意见,有可能在7个区放开大专人士落户,后面并无下文

去年,深圳的户籍人口增长92.6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炒房而落户深圳还有一部分是大专人士毕业落户深圳。(我对大专人士没有歧视,只是在做公共政策的对比。)

如果广州把所有区拿出来让大专人士可以落户,估计可以一年增长100万户籍人口,但广州并没有这么干,反而收紧了人才购房的口子。

广州的一贯风格是:一定要在人口增长和市民福利、公共基础设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宁愿把公共设施、教育配套做到前面,再来考虑人口适量增长的问题。

所以,单纯以常住人口的总量增长这一个维度来评价城市的吸引力并不客观,还是要结合具体城市的落户政策来深入思考。

比如,很多人想落户上海,但可能永远没有希望。如果上海放开政策——大专毕业可以落户上海。我估计上海一年增加150万户籍人口也没问题,但是公共福利如何保持相对平衡?

04 消费数据是不会撒谎的

深圳过去十年的常住人口的增量是714万,那么,过去一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个人把户口落在深圳,他未必在深圳生活,他可能只是来凑社保、熬时间买个房。深圳去年的户籍人口增加92.62万人,按道理说,深圳去年的消费增速至少要比户籍增加数只有31.39万的广州要高。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实际的数据如何呢?

因为疫情影响,2020年,广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8.66亿元,下降3.5%,但是深圳呢?总额只有8664.83亿元,常住人口比广州少100多万,这也正常,但是降速却远超广州,破5,居然达到5.2%,注意是-5.2%

深圳的户籍人口在当年的增量比广州多60万,但是消费增速却远远落后于广州,说明什么?说明高房价挤压了一部分消费力,还有就是,相当一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了,这也是趋势。虽然,深圳过去10年的常住人口的增量是714万,但明显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今年一季度,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9.57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8%。同期,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94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7%。

最近四年,广州深圳人口数据新趋势是什么?

数据来源:两城市统计局

消费数据是不会撒谎的,来了就是来了,花了就是花了,但是户籍数据却可能撒谎,因为某些人是真的只想来买个房,做投机之用

针对以上趋势,深圳的官方是很清醒的,因此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简单说:深圳正在努力创造一个全新的更民生的深圳,正在努力留人。

其实人们选择城市总是在选择一个平衡点: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在房价、教育、收入、交通等诸多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

我们希望广州深圳共同努力做得更好,毕竟两城是珠三角最具竞争力、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广深持续发力,大湾区以及珠三角就会持续发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广州   深圳   人口   数据   常住   增量   户籍   上海   小学生   全省   新趋势   大专   房价   常住人口   趋势   城市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