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们的生死之问:国家安全&个人隐私

滴滴们的生死之问:国家安全&个人隐私


上市与下架,滴滴一瞬间。


6 月 30 日,滴滴赴美纽交所上市,低调得不可思议。就在大家猜疑未散时,7 月 2 日,网信办发布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对滴滴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 月 4 日,网信办再次发布消息,要求滴滴 App 下架。


一上一下之间,让网络安全行业热度骤升。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停止新用户注册。


大家注意到了,官方打出的这一连续牌,不是垄断,而是网络安全问题。滴滴自称在中国的活跃用户达 3.8 亿(据招股说明书),此次受到监管审查,影响广泛。一方面,位置信息是更为敏感的数据,不仅涉及财产安全,往往还涉及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另一方面,网络安全中重要的隐私保护也是一般用户很难自我管理的部分,需要监管部门从严从速治理。


行业分析人士杨思睿认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传统的认知范畴。此次事件反映出网络安全问题和保护其实会渗透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场景,远不止日常的线上办公、生活领域。未来,网络安全还会紧密关联到工业生产、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领域。而且,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也比过往要提高许多,政、企应当积极调整观念。或许 5 年后的网络参与者,会对今天以前较为淡漠的网安观念难以接受。


这不免让人想起5年前“苹果VS联邦调查局”的旧闻。那件事已道出了数据产业面临着“国家安全VS个人隐私”的永恒命题,也是悬在数据公司头顶上的生死之剑。


2016年3月,一名联邦法官要求苹果公司帮助解锁赛义德法鲁克的iPhone手机,原因是此人涉嫌犯罪——2015年12月,该手机机主在圣贝纳迪诺枪击案中造成 14 人死亡。法官要求苹果公司向联邦调查局(FBI)提供"合理的技术援助"、开“后门”访问iPhone手机,这就需要苹果公司修改其在输入了10次错误密码之后,手机就会失效的认证系统。一旦触发此系统,手机上所有数据将不可访问。


苹果以保护个人隐私而拒绝向联邦调查局提供帮助,理由是若FBI可以访问这部iPhone手机,那么没有什么会阻止他们访问其他手机。当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称此项命令“令人不寒而栗”,并在官网上发了《致用户的一封信》,表示FBI要求给苹果手机开一个ios系统的后门,从而绕过苹果手机中许多重要的安全设置,而一旦后门打开,所有基于ios系统的设备都可以被FBI入侵。


结果该案诉诸法院,让这次案件成为政府和科技公司之间关于数据加密和数据隐私的一场巅峰对决。


美政府当局表示,像苹果公司这样使用数据加密让他们很难破解案件、制止恐怖袭击。而科技公司反驳称,加密保护是让用户数据免受黑客攻击的关键。


双方相持不下,最终的结果是FBI找到第三方公司协助完成iPhone密码破解的任务,从而不再需要通过司法渠道去获得苹果公司的技术支持。


实际上,这件事的病根仍未根除,以至于同样性质的事再次发生。2019年12月,在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接受飞行训练的沙特皇家空军少尉穆罕默德·阿尔沙姆拉尼开枪打死3名美国海军士兵,另造成8名美国人受伤,枪手阿尔沙姆拉尼被当场击毙。美国将枪击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行为”,司法部长要求苹果公司解锁枪手生前使用的iPhone 5和iPhone 7两部手机,再次遭到拒绝。


从奥巴马政府延续到川普时代,苹果敢与美国政府展开“加密之战”,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也保住了它的业绩。但苹果公司也在艰难地在“国家安全VS个人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


美国宪法通过诸多条款表明保障国家安全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且唯一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个人隐私权是指保证个人的私生活、家庭生活、私人住宅和个人通信不受到任意干涉。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数据安全也成为公民非常重要的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内涵也随之扩大,被认为应包括“个人的信息、数据不应当被随意获取和传播”的权利。


国家安全与公民隐私的平衡是个两难:公民的隐私对司法机关以维护国家安全名义侵犯的容忍度应该是多少?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首席法官理查德·波斯纳看来:无论是安全还是自由,都不具有优先保护权。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孰重孰轻,美国宪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而是将具体裁决权赋予了各个州的法院。


美国对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态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9·11”事件,当时的环境下,美国法律毫无悬念地将天平倾向于国家安全。2013年前斯诺登“棱镜门”事件,因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在美国各界及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却由于监控对象并非本国公民以及对反恐的作用而获得大部分美国民众的谅解。2015年后,美国法律又开始倾向于压缩政府权力。


中国的科技公司不可能像苹果那样,既能将“个人隐私”奉作“信仰”,也能为这个“信仰”去对抗政府审查。但滴滴事件映射互联网巨头及资本市场生态变化。据统计,成立 9 年的滴滴在上市之前融资 23 次,最近一次是2021年 4 月 15 亿美元的债权融资。多次融资引入了复杂的股东背景,尽快上市符合资本的诉求。但如果业务开展中随意收集用户隐私数据或滥用相关数据,甚至不合法规的“变现”数据,势必会受到监管的处罚。实际上,在过往互联网巨头的发展中,无论是涉嫌垄断,或是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因界定模糊、监管难度大,逾矩行为或有发生。


不难想象的是,滴滴必然会在监管下深入全面地进行网络安全建设,达到监管要求。网络安全行业往往受里程碑事件带动,例如早期的棱镜门事件,因此网络安全行业的景气度应会上升一个台阶。



延伸阅读:

特斯拉,行走的美军间谍?


谷歌第一百度倒数第一,周鸿祎看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苹果公司   联邦调查局   国家安全   美国   网络安全   公民   生死   隐私   苹果   事件   政府   数据   用户   财经   手机   网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