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如果有一种方法让你永生

你会愿意吗

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愿意

但实际是如果生命可以无限延长

人们做的事情也就无限循环

在这种循环中再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死并不可怕

重复才可怕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死是大自然最好的发明

如果生命无限

谁还会争分夺秒地去搞发明创造

反正你可以在将来任何时候再做

向死而生,才会想方设法活下去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如果生命无限

那会死气沉沉

不要说吵架

连生气都觉得多余


—1—


绞杀榕


绞杀榕在雨林的名声极坏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说的就是它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种子从鸟粪种获得第一波投资

发芽后伸入宿主(大树)的裂缝

获得滋养,快速成长

此时尚未脚踏实地

不能向高空发展

所以要低调

沿着大树,把根扎入土壤

等到站稳脚跟,迅速向上铺展

注意,是360无死角的包抄

一点情面都不给喔

这很像迭代于大公司的小公司

开始都不起眼

等到羽翼丰满

也是迅速扑向老东家

连喘气的机会都不给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腹部中空的绞杀榕

摄影地 | 海南吊罗山热带雨林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绞杀榕吸附宿主的营养

从上往下生长

在脚踏实地获得土壤和宿主的双倍营养后

回过头以结网包围的形式再向上发展

把宿主紧紧地锁在其中

吸干它营养直至中空


绞杀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生命短暂吗

事实上,绞杀榕绞死宿主

自己也活不长

你想,腹中空了,外表的网状躯干

一场大风就会折腰

明知道绞杀后,会同归于尽

那绞杀榕为什么还要如此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因为绞杀榕的生命周期就是绞杀

换句话说,绞杀是它向死而生的创新发明

尽管这种创新会带来同归于尽

但是不创新会死得更快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

向死而生,是绞杀榕的活法


向死而生,是倒计时规划人生

好处是可以滤出你最想干的事情

免得在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浪费人生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中间这位就是

摄影 | 小宋


我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

碰到一个英国老头

年纪大约75岁

身体还算健朗

他跟我说,下一个目标是珠峰

我立即竖起大拇指

同时不无关切的担心

很快他用一句话打消了我的担心

我都这把年纪了

还怕什么

人生本来就是向死而生

我们从小就有一门功课:

给自己写墓志铭

我很好奇地问:

您都写了什么

他说了很久,我没听懂

在旁边一哥们的翻译下

总算听明白

大概意思如下:

墓志铭:

这里躺着一个人

他叫xxx

他穿越过世界最大的沙漠

到过南极北极

75高龄还登上过珠峰

可能会死于下山的路上

如果还能活下来

找个姑娘把自己嫁出去

此生无憾

...

阿门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征战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公路

摄影 | 大可


—2—


小叶榕


向死而生,才能激发生命活力

榕树的创新就是多生根

然后联网

这也是环境所逼


摄影:大可

拍摄地 | 雷琼火山群附近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雨林的雨水来得快,走得也快

要想留住养分,就得多生根

结网的目的,是并网

是联通,是快速响应

如同高速公路和电网,一旦并网

两点之间的需求,遵循最短最快原则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榕树也是这样

当延伸出去的枝丫末端需要水分

第一时间响应的肯定是距它最近的支柱根

而不会像其他树种那样

还要向主干打报告申请根部供水

榕树通过结网,并网

在雨林快速扩张连锁店

简直垄断雨林


—3—


鸟巢蕨

蕨类的一种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习性:在空中开花园

手段:附生在大树顶端


摄影:大可

拍摄地 | 海南鹦哥岭红坎瀑布附近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向死而生,就是创新

相反,长生不老就是守旧

鸟巢蕨很早就该淘汰

生活在大树底下

没有阳光滋润,活得萎靡不振

碰巧有一天它的种子被鸟吃了

变成鸟粪落在树尖

从此,世界改变

这是运气,但也算创新

至少它没有纠结,必须有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这个路劲依赖

而且在树顶活下来

并不容易

至少你的抗风能力强

另外就是积肥能力

鸟巢蕨,在树顶没有土壤

全靠自己的叶子化作花泥更护花

相当于自建基础设施

-


鸟巢蕨的叶子层层板结在树干上

伸展的叶子还能收留落叶

然后自身分泌粘液化成有机肥

摄影:大可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4—


桫椤

蕨类最古老的大哥之一


向死而生,就是创新

相反,那些老资格的树种

亿万年不升级

比如桫椤,与鸟巢蕨同一个科室

都是几亿年前的老古树种

但桫椤几乎不思进取

至今还是几亿年前的操作系统

真是懒得一塌糊涂

连做爱都不愿意尝试花样

至今还是孢子受精

也就是说,花也舍不得开

当其他植物花枝招展时

它还在叶子下半遮半羞行苟且之事


孢子植物-桫椤

古蕨类植物

摄影:大可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桫椤在地球上生存了几亿年

现在还在坚持用孢子这么原始的方法繁殖后代

为什么不进化成种子植物呢

是没时间,还是没压力呢

依我看,是没压力

因为现有的版本运行良好

为什么一定要升级呢

升级带来的能耗

反而影响生存

再说,进化未必是好事

所以这类树种

奉行无为而治

能简单,尽量简单


你看细菌,活了35亿年

现在还是靠一张膜(细胞膜)生存

它们连做爱的冲动都没有

直接复制自己

重复重复,再重复

它身边的那些亲戚

都进化成人这样高级的生命了

可它依旧保持原始形态


它为什么不为所动呢

原因只有一个:

它看过那些比它更强大物种的崛起

也看过那些物种覆灭

觉得创新是一辈子

不创新也是一辈子

既然这样,还不如保持简单状态


百米垂帘-藤类

藤类植物

摄影:大可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

各有各的理由

不过我觉得

不能以简单为借口

原地踏步

你看,同样简单的藤类植物

都活成一根直线

还要往山顶爬

活得有存在感


《三体》里的有句话:

弱小和无知

不是人类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这句话够狠

确实,社会竞争再激烈

经济再不景气

生存下来都不难

只要舍得放下架子

放下面子,放下所谓的梦想

总能找到出路

一旦做好一件事情

能推动好几件事的成功


就拿我自己来说

我最近,每天坚持画三幅画

开始只是觉得

多年的绘画爱好扔下太可惜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画了一段时间

发现,绘画也是一种看见世界的方式

而且看得更精准


绘 画 | 大 可

画画也是自我解嘲

相当于给自己造一个临时避难所

不在乎周边的评议

就是放下身段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比如我以前读历史

仅仅当故事看

从没去细究他们的出发点

比如《玄武门政变》

从故事角度看

就是唐太宗一心想当皇帝

狙杀兄弟,毫不讲情面

当你用画画的角度去还原这段历史时

你需要精心设计每个场景

尤其是关键时刻人物的表情

和表情背后的心理状态


绘 画 | 大 可

政变前夜的李世民

解人生最难的方程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比如在玄武门政变的前夜

唐太宗躺在床上会想什么呢

会不会觉得杀死

从小一起长大的同胞兄弟太残忍呢

如果不杀,行不行呢

有没有第二条路呢

这一系列问题

一定在他脑子闪过

结果告诉我们

唐太宗没有第二条路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所谓不讲情面,同胞相残

归根结底三个字:不得已

历史上很多类似的故事

都是“不得已”


绘 画 | 大 可

李世民也是不得已

历史都是一群人绑架另一群人

说到底,谁不被生活绑架呢

中年人被老小绑架

小孩被分数绑架

老年人被孤独绑架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你看,画画能让我躬身入局看问题

这说明什么呢

只要你行动

其他事情也会跟着动

所谓变中学,变中求变

迭代前行都是这个道理


我之所以喜欢用植物思维看问题

那是因为植物进化的底层逻辑和人类一样

从植物角度看问题

相当于回到本原看问题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5—

植物一直在充当人类的进化导师


事实上

植物一直在充当人类的进化导师

不说别的,单说辨别色彩

古猿最初都是色盲,准确地说,还在黑白世界

植物为了保护后代

特意在生熟果实之间做了颜色区分

我们现在都知道,绿色是未成熟的

红色是成熟,红紫色,是熟透的

但古猿不知道,一顿乱吃

把人家的大半子孙都给吃没了

完全不领会人家的一番苦心

为了不让子孙夭折

植物们使出了狠招

在未成熟的果实里面添加点毒素

吃起来虽不至于毒死你

但也会让你苦不堪言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为了吸引你去吃熟果

特意在里面加甜点

同一种果子

颜色一模一样(黑白眼睛看来)

味道却是天壤之别

如何准确识别

就成了原始人需要突破的一项生理技能

怎么办呢?

在眼睛里加个零部件吧

经过反复试错

无数次苦不堪言以后

能够辨别三原色的视锥细胞应运而生

自此,原始人告别了黑白世界

进入了彩色时代

你看,为了吃到一口甜食

补上眼睛进化最后一课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整个过程

植物就像父母教育孩子一样

有奖有罚,一步步引导原始人类

雨林的世界

就是人类社会的世界

植物一直在充当人类进化的导师


绘 画 | 大 可

动物也有的尴尬的时候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6—


为什么植物都比动物寿命长呢


动物虽然比植物高级

但动物不如植物活得明白

我们只看一个指标:寿命

为什么植物都比动物寿命长呢


几年前,因拍丝绸之路

路过陕西黄帝陵

看到陵前有一棵5000年的古柏

据说是黄帝亲手种植

黄帝5000年前种的树

今天还能存活下来

而且还能继续活下去

植物的生命力比人类强多了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惊叹之余,开始反思:

植物为什么比动物的寿命要长呢

一定是在哪个环节做对了一些设置

反过来

动物一定在某个环节有bug

顺着这个思路

我翻越大量书籍

都没找到靠谱的答案

直到我去年深入热带雨林

才算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核心在水

植物为什么需要大量的水

因为它无法吃固体食物

必须借助水溶解土壤中的矿物

也就是说

吃进去的全是液态养分

不需要身体器官的消化

立刻就可以参与新陈代谢

动物虽然能吃固体食物

但却为此增添一套复杂的消化设备

比如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

只有这些器官才能把固态转化为液态

否则细胞无法吸收

也就是说

植物和动物都只能吸收液态养分

区别在液化工厂是否外包

而植物利用土壤这个外部天然工厂(消化系统)

省了大笔开支


向死而生,才会生机勃勃,否则一生都死气沉沉


好了,问题来了

为什么动物要如此大费周章

额外添置设备,费时费力费钱呢

仅仅是为了口味吗

对!还真是为了口味

你想像一下:

假如你肚子饿了

一边是香喷喷的鸡腿

一边是葡萄糖液体

你是选择直接吃鸡腿

还是输入葡萄糖呢

当然选鸡腿

有病才输葡萄糖嘞

对!有病才会选葡萄糖

这么看来,植物都得病了

得了没有消化系统的病

想想,如果动物终生输液而活

消化系统对动物来说就是累赘


口味是动物和植物分家的第一步

动物很早就厌倦了

只有空气和水这样单调的食物

总想吃点刺激性的食物

只要口味好

动物从不考虑这是否加重消化道的工作量

有的人临睡前还要去吃夜宵

让肠胃整夜都得不到休息

这样比起来

植物选择液态养分,比动物高明多了

最重要的是植物的食谱简单

无非就是空气、土壤和水

这些食材到处都有

它们也不追求比这更好吃的东西

更不会像人类一样

为了吃一顿地道的法国大餐

不惜倒时差万里迢迢飞到巴黎


从一进一出来看

动物让大自然添了不少负担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麻烦

动物的消化系统

长年累月的工作

难免不出故障

一旦出故障,就算不死

也会加重相邻器官的代偿负担

耗尽能量,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盘

而动物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需要到处奔波,耗费不少能量

同样是填饱肚子

人类还得耗费远超动物几倍的焦虑能量

动物一顿饭所折腾的能量

(此处特指麻烦)

就可让植物多活一百年

大自然设计动物和植物的时候

给的总能量是差不多的

植物之所以能比动物寿命长

是因为它懂得克制

不随便浪费能量

能够利用外部能量解决的事情

绝不给自己添负担

更不会为了所谓的口味

去添置昂贵的设备

把总能量提前耗尽

到底是动物更聪明

还是植物活得明白呢

走读地理,提出一个问题,满世界找答案

这期就讲到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鸡腿   桫椤   宿主   鸟巢   树种   死气沉沉   液态   生机勃勃   雨林   土壤   能量   植物   人类   动物   生命   简单   财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