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在很多人看来,职位的高低往往和能力的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按照这个规律,歼敌数量越多的军人往往能取得更高的军衔。

可事实却并非都如此,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呢?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了些差距,其中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一: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1907年12月5日,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的一个富裕家庭里。和很多孩子不同的是,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了林彪读书的机会,他可以接受知识的熏陶。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九岁那年,林彪正式到学校读书。书籍是伴人成长的挚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林彪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多的看法,那时的他一直希望能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

风雨漂泊,动荡不安,在外出求学的那段日子里,林彪见证了国家的落后和衰颓,他突然发觉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压在了自己的肩上,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林彪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很多救国图存的社会活动。

在那个时代里,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利益是摆在无数青年才子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林彪毫不犹豫拒绝了父亲让他成为教师的建议,毅然决然走向了一条和任教完全相反的道路。

林彪知道,当前的形势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的时刻,他无法再安心站在讲台上,期望着下一代完成振兴中华的使命,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要亲自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在这样理想信念支持下,林彪来到了黄埔军校学习,随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在此后的二十几年里,林彪一直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着,经过炮火和鲜血的洗礼,他也逐渐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士兵蜕变成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家。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又奉命来到了沈阳,他担任着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等职务。战略是军事家致胜的法宝,一到沈阳,林彪就对东北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总结出了缩短战线的军事战略。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1947年,我军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多日的周旋下,我军终于在历经三个季度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此次战争,我军共歼灭了30多万国民党军,第二年,林彪又带领着我军士兵,在辽西战场和平津战场上歼灭敌人近52万。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二:信念坚定,势不可挡

和林彪相同的是,粟裕也是从小村庄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先后在第八国民学校,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在学习的过程中,粟裕接触到了很多思想独立的人物。

受这些人的影响,1927年6月,刚刚19岁的粟裕怀着满腔的热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文化功底深厚,再加上十分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在部队里没多久,粟裕就得到了提拔。来到井冈山后,他更是有机会直接参与指挥作战。从基层走来的粟裕十分清楚人民的诉求,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带兵打仗绝非易事,为了减少我军的伤亡人数,也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粟裕抓紧了一切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只要空闲下来,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候,为了确保作战计划能够准确施行,粟裕还会亲自到现场勘察地形。

苦心人,天不负,在这样高度认真的情况下,粟裕的革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解放战争时,粟裕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指挥家,他担任着苏浙军区司令员的职务。

当全面内战的枪声打响后,粟裕仔细研究了当时的战况,他认为不应该让华中,山东和太行三支军队同时攻打外线。为了确保能取得胜利,粟裕向中央提出了先让华中野战军攻打内线的建议,被中央采纳。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1946年7月,国民党召集了50万军力朝着华中野战区逼近,面对数目庞大的敌人,粟裕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和退缩,他带领着3万红军奋力杀敌。一场场较量,一次次突袭,45天后,这场残酷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我军共歼灭了敌军近20万人。

能力是最有力的话语,由于表现出色,第二年,粟裕又被调到了华东野战区担任指挥工作。在此后的十几场战斗中,粟裕表现得越发勇猛和无敌。他带领士兵先后歼灭了国民党15个军,一个纵队,和6个师。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上面的成绩外,粟裕在这些战场上还歼灭了近70万敌人。从志在必得的少年时期到胸有成竹的中年时期,粟裕始终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用坚定的信念托举起了自己的行动,在时光的见证下,他早已涵养出了势不可挡的气势。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三:探明原因,吸取经验

从上面的介绍中,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元帅和粟裕上将在歼敌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结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不少国人的心中,林彪元帅是“战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在肯定林彪元帅的战绩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粟裕将军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拘泥于过去的,逝去的东西和事物对未来的发展毫无意义,了解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从尘封的记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究其根本,林帅和粟裕在歼敌数量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就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1:个人原因。在现代社会里,人的行动在事物的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分析一件事情时,首先要考虑事物主题人物的原因。从这个对比事件中,人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林彪和粟裕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他们两人行动的差异是造成歼敌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放战争打响时,林彪刚从莫斯科治病归来。一回来,他就被紧急派上了战场,对指挥者来说,陌生的环境是最令人头疼的。对此时的林彪来讲,尽快熟悉战场已经是最大的期望了。

而粟裕却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他亲眼见证了战局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比较时,林彪由于身体原因而失去了一些优势。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除了身体原因外,思想上的差异也是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莫斯科回来后,林彪的思想发生了一些转变,他常常会思考自己所服从的命令是否合理,林彪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只知道执行命令的机器。

战场上的局势风云莫测,林彪认为,灵活的决策或许比死板的命令更能发挥出卓越的效果。毋容置疑的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可是,这种思想也险些让林彪犯下错误。

在辽沈战役发动前,上级发发布了攻打锦州的命令,接到命令后,林彪并没有立刻执行,他一直在思考这次的出征能否取得预计的成果。在犹豫了几天后,他最终选择了按照领导的指挥行事。

事实证明,要是没有辽西之战,辽沈战役的结局恐怕就要被改写了。林彪的犹豫差点让我军错失机会。和林彪不同的是,粟裕则十分听从党的领导和指挥。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2:受爱戴的程度不同。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军队中,受到爱戴的将军往往能发布更加有力的施号。从莫斯科回来后,林彪对军队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

而他手下的很多军人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人对林彪并不感到服气,他们认为宣传出身的林彪作战经验匮乏。有时候,这些军人对林彪的一些行动和指挥都感到不满,缺乏了磨合的经历,配合起来就注定会有些不适。

对比林彪在军中的尴尬经历,粟裕在和士兵的相处方面就表现得如鱼得水。他不仅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严,而且还受到了东北地区百姓的爱戴。

在莱芜战役期间,粟裕带领着数十万的士兵浩浩荡荡地从临沂转移到了莱芜,部队的顺利转移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民众的力量在不经意间也帮粟裕赢得了灭敌的机会。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元帅的林彪,在歼敌数量上为何不如大将粟裕?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林帅和粟裕虽然在歼敌数量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是伟大的,他们都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歼敌数量是衡量作战能力的指标,但它却并非是唯一的指标。在看到事情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具体全面地分析。从历史中总结出经世济民的传世绝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解放战争   元帅   辽沈   莱芜   莫斯科   华中   数量   作战   我军   大将   国民党   士兵   差异   命令   原因   机会   财经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