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总是讨好别人?


你为何总是讨好别人?

| 小编小语 |

你是这样的人吗?

手里一堆活儿,自己都要顾不上了。可是别人一来求助,就开不了口拒绝!

回绝了同事的请求,心里就会不好受。担心他们会不会为此不高兴,又去主动帮他们把报表做了吧。

没人说话的场合就会感觉气氛好尴尬,总想着说点儿什么打破沉默。

……

如果这些纠结困扰你多时,你多半已经患上了“取悦症”,这种病的典型表现就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到底是什么让你总在讨好别人?怎样做才能勇敢地对取悦症说No?本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取悦症,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

取悦症是神马?

取悦症,亦称“看管人性格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的人,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为了获得认可或躲避冲突,他们将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当“取悦于人”达到了“取悦症”的程度,便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成瘾。

取悦症患者的内心剧场

1 “如果我拒绝,他们不高兴怎么办?

常用台词:好好好,放着我来!

叙述人:常远(男,28岁,外企员工)

如果说《命中注定我爱你》里陈乔恩演的那个老好人叫“便利贴女孩”,那我就是我们公司的“便利贴小哥”,大家把需要我帮忙的事写在便利贴上,贴满我的工作间,我项一项地完成,然后摘掉对应的便利贴。

只要有人求我帮忙,我就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因为看到别人一脸恳求或是焦急的样子,我会觉得自己的事其实可以放一放,所以我经常加班到八九点钟才回家。而我的帮忙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帮复印、打水、写邮件、填报表到接送同事去机场、帮同事家孩子改PPT……我发现有的同事甚至将自己的工作推给我做,然后提早下班跟女朋友约会,这让我有点儿难过。当他第二次来让我帮忙的时候,我鼓起勇气说:“不好意思,我今天的事情比较多……”然后他的眼神立刻就切换成了难以置信的模式,鬼使神差地,我竟然吐出了下半句:“你先发给我吧,我下午帮你做……”

同事的眼神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条件很普通,望子成龙的父母从我5岁起就给我报了很多兴趣班,书法、奥数、游泳、小提琴……能想到的兴趣班他们都让我尝试过。可是我天资平平,对乐理一窍不通,对数字不敏感,毛笔字更是写得一团乱。每当父母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满意的评价时,他们就会十分生气。从兴趣班回家的路是我走过最长的路,我一边听着妈妈的责骂,一边痛哭着。好在我虽然平庸,但足够听话,对父母的要求从不拒绝。每当听说有同学逃课被抓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还是我家小远听话。”这句话成了我最大的慰藉。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5年了,同期的同事已经纷纷提拔成项目主管了,只有我还原地不动。我也挺焦虑的,明明自己为大家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年末考核互评的时候,大家都选择性地忽略我呢?


你为何总是讨好别人?

☞专家点评

我们的人际互动模式,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和他人(尤其是与家人)的互动学习到的。如果成年后没有机会去刻意地觉察、发现和改变,我们仍然会受这种旧互动模式的摆布而不自知。

我们从常远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年作为一个孩子,他是没有力量为自己做主、表达自己真正需要的。在父母“望子成龙”的高期待下,不断地“被安排”“被要求”“被批评”“被责骂”,一直处于一种“我永远都不够好”的状态中,由此长期感到受挫、不安和恐惧。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欣赏和爱,而妈妈偶然出现的“表扬”,却是带有条件和标准的,让他觉得“只有听话时,我才是被认可、被喜欢的”。正是这些影响,让常远逐渐远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习惯了“被安排”,同时也在内心认为“如果要让人喜欢我,我就必须听从他们的意见和声音”。拒绝,对他来说是一件不习惯,也不安全的事情。

2 “无论遭遇了多么不公平的事,我都愿意忍”

常用台词:算了,不装还能怎么办?

叙述人:张小爬(女,26岁,时尚买手)

我有一个好闺蜜,叫顾丽,她的名字跟《小时代》里的主人公顾里很像,而她的个性更像。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栋楼里,上学放学都在一起,形影不离。

随着逐渐长大,顾丽变得越来越漂亮,在她一旁的我却显得很平凡,更烦心的是,我的身材也像吹胀了的气球一样,体重一路走高。面对窈窕的闺蜜顾丽,我变得越来越自卑。顾丽就像是白天鹅,而我就像是丑小鸭。跟我一起玩儿的人很少很少,大家都给我起各种各样的绰号。所以,我只能跟顾丽在一起,虽然她有说些嫌弃我的话。我帮她买单,帮她写作业,帮她递情书,甚至陪她罚站,只有在她身边,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朋友的正常女孩。

我上了大学,铆足了劲儿恢复了正常体重,周围的朋友也多了起来,但我还是把她当作唯一的好朋友。当我把自己的男朋友介绍给顾丽之后,却偶然发现,她一直在主动勾搭我的男朋友,炫耀自己是多么优秀,还发了我小时候的很多丑照给他。

奇怪的是,那一刻我却并没有产生质问她的想法,而是反复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顾丽这样对我。比起失去刚刚交往一个月的男友,失去十几年的闺蜜更让我心疼,即便她似乎从未将我当成好友公平地对待过。

这些年,我努力减肥,努力打扮自己,努力工作学习,就是为了不再成为顾丽身边的丑小鸭,似乎她高看我一眼所带来的喜悦,就是我努力下去的动力。直到我交了第二个男朋友,将他郑重地介绍给顾丽后,又一次在男朋友的手机里看到与她的暧昧微信,我开始感到难过。我是否应该继续忍气吞声,装作没看见?如果与她撕破脸,我就会再次变成没有好朋友的人,别人又会如何看待我?

☞专家点评

“为了这份关系,我宁愿把自己一再压低,直到尘埃里。”小爬的经历,让人唏嘘。也许有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份友谊会让她一忍再忍,做出如此牺牲?而如果我们能看到小爬内心深处那些一直没有被满足的渴望时,会更能理解她的行为。

从小受到嘲笑和排挤,小爬的内心非常孤单。与人联结的渴望,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正如小爬自己所说的“只有在她身边,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朋友的正常女孩”,让她感到荒凉世界的一丝温暖。为了这一丝温暖,她不惜否定和背叛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拱手相让自己的权益甚至尊严来饮鸩止渴。另外,小爬也把周围人对她的评价和贬低内化到了自己心里,感到非常自卑,同时又把优秀的女友投射为“理想的自我”,用“理想的自我”来贬低和惩罚“现实的自我”。实际上,小爬需要的不是来自女友的认可和欣赏,而是需要建立和自己的联结,重新认识、接纳和认可自己。

3 “为了他们的认可,我可以付出全部”

常用台词:只要你们高兴就好

叙述人:苏珊(女,38岁,中学教师)

我今年38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天从一睁眼开始,我就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我在当地中学当班主任,还是社区的宣传负责人。同时,我要帮丈夫的小型咨询公司记账,还要时不时亲自下厨准备丰盛的晚宴来招待丈夫的客户。

我下面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从小爸爸妈妈就对我说:“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你就是大家长,要负责把弟弟妹妹照顾好!”那时候的我个孩子,却要让着弟弟妹妹。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弟弟妹妹的;过时的用旧的,都是我的。一次,弟弟看上了爷爷送我的生日礼物稻草人玩偶,非闹着要,我当然不愿意给他,我们俩扭作一团。弟弟大声的哭喊引来了爸爸,他训斥我:“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尊老爱幼的故事白学了?一点儿都不省心,你不配当姐姐!”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跟弟弟妹妹抢东西了,他们的要求,我有求必应,甚至还主动给他们买吃的。

转眼快30年了,爸妈开始老去,照顾大家和小家的担子在我肩上也越来越重。照顾年迈的父母、经营自己的小家、处理弟妹家里大事小情……我已经习惯了将每个家人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因为我是长女,我想让每个人都觉得我是合格的。但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吃不消了,即使如此卖命地维护,我的人际关系还是非常不平衡,弟弟妹妹对我处理的事情仍然颇有微词。有时候,我也觉着活得好累,甚至搞不懂人生的乐趣到底在哪里。可是一旦我不再讨好他们,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姐姐和女儿?

☞专家点评

苏珊的经历,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观念如何塑造人”的过程。作为长女,一方面,她从父母那里接收到对自己的明确期待—照顾好弟妹,做好大家长。另一方面,父母也通过自身的价值观(来自传统社会文化的声音),向她输送“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的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理念。

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当孩子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取悦父母时,他们便开始依从父母的要求来塑造自己,并以此获得接纳和认可,也保证了自身生存。但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机会“做自己”,而是被迫地背负一些传统观念所带来的“角色”,这样就会让自己与“角色”混为一体,比如苏珊所扮演的“照顾者”“好姐姐”“好女儿”等角色。

另一方面,我们内心里渴望做自己的种子,总是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破土生长。这份出自天性的渴望,往往会和我们一贯扮演的角色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到底是取悦自我、勇敢地做自己,还是扮演角色、努力取悦别人?内心的真实声音和外界的理念发生冲突时,取悦者便会觉得迷惘甚至崩溃。

4 “为什么会起冲突?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常用台词:最怕空气的突然安静,让我无所遁形

叙述人:林珊珊(女,31岁,外贸公司员工)

我最怕的就是单位每周一次的提案讨论会,而我偏偏又是市场部的一员,逃都逃不开。每次开会的时候,市场部和营销部都会吵得不可开交,即使偶尔不吵架,那种“互不捧场”的尴尬气氛也让我如坐针毡。

虽然讨论的结果通常是圆满的,但这过程我实在是受不了。每当他们指出对方提案的缺点而互相指摘时,我的心里都会觉得非常慌乱。无数的想法就像弹幕一样飞满我的脑子:“这个提案虽然不是我策划的,当初若能给出更好的想法,也许今天就不用遭到营销部的质疑了!”“今天的气氛为什么比以往还紧张?是不是我刚才的发言哪里得罪了领导和营销部同事?”“我的个神啊,赶紧结束辩论吧,就让营销部的提案通过吧,我要疯了!”“这次我们市场部的提案更胜一筹,我要不要问问营销部的小颖有什么能帮忙的?毕竟他们部门也花了很多心血……”

每次开完会,我的体力HP值就会清空,一下午都回不了神。拖着疲惫的身体推开家门,就听到老妈在对着电话话筒狂骂,那脏话有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滔滔不绝。都离婚多少年了,还掐个没完,我爸我妈真是一对冤家,不带欢喜的那种。

自打我记事以来,家里的战火就没平息过。芝麻大点儿的事,都能让我妈的怒火烧到三千里之外去。偏偏我妈是小钢炮,我爸是二踢脚,平时不爱吱声,一旦非常生气,家里的大小物件全都能被他轰个稀烂。每次我妈脸上阴云密布,深吸一口气预备打雷下雨的时候,我会跑得比兔子还快;每次他们一吵架,我就只能躲到自己的房间里。我哭过、劝过,也闹过,只想让这冲突快点儿结束,做家务、考第一,做什么我都答应,只要他们别再吵架了。

终于他们互相折磨够了,在我上大一那年离了婚。可是战争却没结束,我妈还是会隔三岔五地打电话跟我爸“远程拌嘴”,不是挑他当年没有照顾好我,就是讽刺他现在的老伴不好。每次跟我妈吃饭,我俩都相对无言。我很怕这种沉默,因为它随时会变成暴风骤雨。哪怕这风暴不是因我而起,我也愿意付出一切,只求永远逃离这种尴尬又害怕的感觉。

☞专家点评

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总是对父母的情绪和他们的互动关系抱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因为这直接关乎到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安全程度。如果所处环境是紧张且充满冲突的,孩子就会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长期以往的结果便是,外在一有“风吹草动”,内在的“警报器”便会拉响,乱成一团。

另一方面,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理性、客观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分析和解释,因而很容易把所发生的事情都归因到自己身上,并因此产生自责、愧疚等感受和“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够好”等想法。而他们成年后依旧饱受困扰,比如已经成年的林珊珊在人际互动中不能形成清晰的边界感,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和环境的影响,本能地回避冲突与不安全,并习惯性地自我检讨与自我怀疑。对林珊珊们来说,虽然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但她们还生活在阴影中,为了避免冲突,只能讨好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过度取悦别人,其实是害了自己

过度取悦别人,恐怕是这世界上内耗最高的事情了。这种“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自我亏待的模式,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损害?

1.当你对他人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且高度重视的同时,往往会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你为他人做得太多,却因为怕别人生气而很少求人帮忙,长此以往,你会觉得分身乏术、身心疲惫,情绪持续低落。


你为何总是讨好别人?

2.由于你为人太好,所以别人会利用你的好心好意。而“与人为善”的习惯可能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看不到别人正在利用你。当别人利用你时,当然也不能给你渴望的期待反馈和理解支持。你会感觉被背叛,甚至认知失调。

3.为了取悦别人,你必须时刻保持好人形象,所以你约束自己,尽量不展现出愤怒和不悦。而你所压抑的这类消极情感会直接产生毒素和生理性反应,比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背痛、胃痛和高血压等与紧张相关的症状,严重威胁你的身体健康,甚至让你只能求助于酒精或者药物。

4.实际上,过度取悦别人并不能真正给你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始终想当个老好人,那么你就会避免表达消极情感和真实的想法,你的形象便不再是立体、丰满、多维度的血肉之躯,就像一个人形纸板一样不真实,你和他人难以建立真实深刻的关系,甚至别人会觉得你很假、虚伪。

5.如果你任由取悦症恶性循环下去,无能感、内疚感和失败感所产生的愤怒和怨恨总有一天会让你的情绪崩溃,你要么会伤害自己,要么会伤害他人。而这样会让你当时拼尽全力想避免的一切(被抛弃、被嘲笑、被看轻)成为现实。

对取悦症说No

看到以上内容,如果你恰好也是总在讨好别人,你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如何呢?

其实你并不需要在“我好可怜啊”“都是过去的经历让我受这么多的苦”甚至“都是XXX的错”这样的想法里自怨自艾。因为这样一种自我可怜甚至指责他人的“受害者”心态,要么会给自己增加绝望、焦虑,要么会让愤恨日益积累,把自己困在现状中无力前进。

不论过去我们经历了什么,这些讨好、压抑、取悦他人的模式都是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学习而来的,也是当时我们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出于本性,人通常都会根据当时的认知、能力、状态和环境为自己争取最大的福祉,之所以曾经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给自己带来所需要的好处。比如为了获得妈妈的认可而“乖”;为了获得友谊而“忍”;为了得到“好姐姐、好女儿”的认可而无私奉献;面对激烈冲突的父母时,选择躲避和取悦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

这些选择同时发展和锻炼出我们的许多资源,比如“关爱”“善良”“宽容”“周到”“友善”“敏感”“担当”“坚韧”等。这些资源都是构成今天的“我”的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无须全盘否定它,只需要学会如何与它共处,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随着成长和环境的改变,逐渐成长的我们会意识到,固有的讨好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下的情境。就好比儿时的风衣,如果我们成人后还继续穿着它,不只起不到挡风保暖的作用,还会觉得难受。如果说过去的模式是我们通过学习而来的,那意味着我们都是有学习能力的人。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学习一些更适用于现在的东西。

以下是一些供大家参考的建议:

1.增加觉察,并做出承认

觉察,是知道自己身边正发生着什么,去了解自己正在想什么以及感受到了什么。试着去当一个正襟危坐的观察员,客观且不带评判地对自己进行观察和评估:“此刻,看到对方阴沉的脸色,你的心跳在加速,感觉到紧张、害怕和不安,你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很想逃避和走开”。

觉察的下一步是承认,在心里对自己承认,也可以对他人承认。比如承认自己又开启了取悦他人的自动反应模式,承认自己身体、情绪、头脑的所有反应。当你越能做到觉察和承认,就越有机会从固有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2.增加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

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接纳自己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会犯错,也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和想法;接纳自己有权利让自己变得更放松更愉悦。

自我接纳是一条自我关爱之路,它与“自怜自艾”不同,是更人性化地对待自己,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方式。习惯于讨好的人往往很难看到自身价值,对自己有较多的否定、贬低和忽视,这样的低自我价值感正是造成关系中容易自我贬损、难以拒绝他人,让自己身心疲惫的重要原因。

要改变,就需要重新建立和自己的联结,学习用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爱惜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建议用实际的行动来有体验性地练习,你可以在纸上认真地写下自己优点、长处和资源,朗读出来,甚至可以念给镜子里的自己听,坚持一段时间。在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很不习惯,但你要明白,也许在之前的人生中,很少有人如此中肯而直接地夸赞你,但你为何不试试自己夸赞自己?

3.善待自己,勇敢说No

对于容易讨好的人而言,对他人说“不”,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因为他们非常在乎友善关系的保持,担心对方会因此失望、生气,也很担心对方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所以,破解之道就是要把自己也放在“友善对待”的名单里。在面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时,先不要习惯地答应,可以先按个暂停键,花点儿时间与自己核对(如果是面对面,不妨直接告诉对方“稍等,容我想想”),看看这个请求是否合适、合理,是否是自己的能力、意愿和当下的状况所允许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而你仍然担心对方会失望生气,也可以和对方解释并核对:“我很想帮你,但我也不想加班太晚影响休息,你会觉得失望吗?”

通常对方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会坦然接受你的拒绝,这时你会发现,好多担心都是在自己头脑中想出来的;一种是会真的失望,甚至不高兴,但这不代表天会塌下来,也不代表你们的关系就此无法修复。记住,不要期待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是喜欢你的,都是开心的,剔除病态的交际关系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只有你善待自己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健康的关系。

4.尊重自己的需求,勇敢表达

容易讨好的人,经常不能为自己的权利或需求发出声音,会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内心中的感受—我不值得。破解的办法是:你可以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把自己当成最尊重的朋友,此刻会做些什么?”这样,你自然而然会拾起底气,发出声音。

同时,我们需要练习一种能力,为自己做出更适合的选择。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练习,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与身体核对,体验一下你的真实感受。每当面临一个困境时,你要试着问自己:做这个选择,会让身体有什么感受,是舒服的吗?小到聚会吃饭,你需要认真感受一下此刻你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强烈建议你吃的那道菜,更不是你为了取悦别人而说的“随你”。其实我们的身体非常灵敏,当做出真正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时,身体是会感觉非常舒服的,它也会反过来给你开心的讯号。

小编观点

著名身心灵大师罗伊·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能自由地去做对自己最好的事。”为了赢得认可、回避冲突,你总是陷入在取悦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里,选择了苦闷,丢掉了自我。于情于理,都太不划算。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取悦,请取悦自己。这样才能摆脱对认可的依赖,获得真正的自由,过好你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友善   提案   弟弟   冲突   同事   内心   情绪   想法   父母   事情   声音   自我   模式   关系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