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古国,发展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资源分布、自然气候等等。

《孟子·滕文公下》中:"驱武、豹、犀、象而远之。"这主要是由于动物长期以来栖息地的温度环境变化,急剧降低的气温与生存所需食物的缺乏,犀、象这类的大型动物不得不开始向南迁徙。

关于中国近五千年的气温定量变化有一个最经典的模型——竺可桢曲线。在竺可桢曲线中,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明朝末年,整个中国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比正常状态下低了2℃。虽然这只是很小的度数,但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使相关的气象灾害成倍地出现。中国多地狂降暴雪,河流冰冻,气温剧降,气候严寒无比,这持续了500年左右的寒冷气候,使中国人口锐减,也深深加重了明朝统治的危机。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

依据竺可桢曲线可得,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改朝换代,的的确确和小冰河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汉南续郡志》中:"崇祯元年,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中国遭遇到了历史上第四次小冰河期,最低气温一度低至零下40℃。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农业一直是以土地为根本,以热量和降水为依赖。降水量少导致干旱,热量低导致严寒,二者同时不足,其后果难以估计与想象。

那时北方多年大旱不断,土地干裂,久旱无雨,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在多个地区颗粒无收,粮食产量急剧降低,给农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与旱灾同行的一般是蝗灾,由于干旱给予蝗虫更为适合产卵的场所和幼卵生长、发育的环境,旱灾与蝗灾往往相伴而生。社会矛盾在人民饥饿的状态下尤为凸显。

饥荒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明朝统治范围内多地发生农民起义,国家战乱,阶级矛盾加剧;受气温的影响草场退化严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得不频繁南下入侵明朝,民族之间斗争激烈;而统治阶层内部这一时期的吏治失败,更加重了社会动荡。这些都是摧垮明朝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明朝末年的饥民、灾民不计其数,大量人口锐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本社会"下的"以农立国"的基本方略,小农经济下的中国根本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整个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地破坏。

气候如此寒冷,但人们总还是要生存下去。为此,机智聪慧的古人想出了多种御寒取暖的方法。

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1. 御寒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自然在各个方面的待遇都要优于底层贫苦大众。这其中一个表现方面即穿着。穿着不仅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御寒保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寒冷期,皇室贵族、达官显贵总是会将裘衣穿上身。这裘衣就是用动物毛皮做成的华贵柔软、厚实御寒的衣服,是有钱人财大气粗的富贵冬装。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用以做裘的皮毛有很多,如犬、羊、鹿、兔等等,这其中以狐裘和貂裘最为保暖与珍贵。这类奢侈品绝非普通平民百姓所拥有,至少也得是当时的中产富贵人家。

富人如此穿着,那穷人穿着基本就是在当时社会条件、手工业水平下允许的棉、麻之类的了。《五柳先生传》中:"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褐"就是大多数贫苦百姓在冬天御寒的粗布衣服,是一种麻织品,不太美观且保暖效果也差。

人们为了生存下去,这样的衣服也得缝缝补补,遮住上面的洞。或者可以将棉花等植物缝在衣服内侧,勉强度日。

另外,棉花、皮草等也可用作制作一些御寒防风的小物件,如手套、围巾、风帽等。样式各异、花样繁多、裁剪细致、款式精美,贫苦人家,也可以活出不一样的冬天。

2. 取暖

北方气候阴冷,冬天尤甚。火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取暖方式之一,明清后普遍出现于北方居民的家宅中。

大批东北人入关后,把自身独有的抗冻经验和御寒经验广为传播,在用土砌成的称之为"炕"的东西上方睡觉、吃饭、唠嗑。而这火炕内部有孔道,在冬天通过燃烧煤炭、木材、灶灰等易燃物产生热气,进入炕内通道来提升温度,从而产生热量。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灶台,这种古老的取暖方式,至今仍为一些农村家庭所使用、流传,人们在窑洞中也能见到火炕,感慨古人的智慧。

早在唐宋,中上层阶层就已用上铜制的手炉、脚炉、汤婆子、暖足瓶等"取暖神器"。这种暖具一般呈椭圆形,在内放入小块火炭、炭饼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再在炉外穿上一件精致考究体面的"小衣裳",既好看美观,又能防止烫手。

这些暖手暖足、小巧玲珑、轻便易拿的小火炉,既能方便移动,又能防止不慎烧毁周边易燃物,是古人冬日走亲访友、读书写字的必备之物。

古人生产力的提高、煤炭的开采也逐渐变得方便。炭盆成为我国古代较为重要也较为主要的采暖工具。

明清时期,一般人家通用煤炭或灶灰取暖,这也促使了泥制、铜制或铁制炭盆的普及、推广与运用。稍微有条件的再外在加上一个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燃烧易燃物,体现出古人较强的防火意识。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地下烧火来烘暖地面的做法,不过这种方式一般为贵族所独有。

这是在地下凿出火道、烟道和固定的生火点,在可燃物燃烧释放热量之后烘热地面,使整个地下布满热气,热空气向上扩散,使室内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温度提升的一种地下供热系统与房屋供暖设施。历史悠久,与时俱进,取暖必需。

火墙就是砌成空心墙壁,设置火道在墙下,并在火道的尽头多设气孔,防止煤炭中毒;而添炭口与排气孔于屋外,运用时只需要将炭火点燃,热气便会顺着夹墙温暖整个房间。

而且为使热气循环流通,往往以火墙设暖阁,就是与大房间隔出却又用木板或隔门围起来相互连通,利用火道余热系统的小间。

总结

明末的小冰河期,给整个人类带来灾难。大明王朝的灭亡与其有着不可推脱的必然关联。

明末进入小冰河期,人口锐减,古人如何度过寒冷期?

但在没有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下,古代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创造运用了火炕、暖炉、汤婆子、火墙、地龙等等取暖系统。

一次次与天搏,与命斗,他们用超乎寻常的智慧,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奇迹。这多种方法御寒取暖,最终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孟子·滕文公下》

《汉南续郡志》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五柳先生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冰河期   汤婆子   炭盆   孟子   古人   易燃物   寒冷   明朝   火炕   火墙   明末   贫苦   热气   热量   中国   气候   人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