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理解莫言“捡麦穗”,重读了他的诺贝尔演讲,恶言伤人

我想,莫言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因为9年前的一篇演讲稿,会引来网络上铺天盖地式的恶骂。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是莫言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是啊,诺贝尔奖是多么难得,我国历年来得奖的人数举指可数。比起常年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选手树上春树,无疑莫言是幸运的,但莫言又是不幸的。

为了理解莫言“捡麦穗”,重读了他的诺贝尔演讲,恶言伤人

莫言

一篇诺贝尔奖的演讲稿,自发言至今长达9年之久。期间无论是视频,还是文本,随手可得,有心之辈尽可独字研读,不见文界泰斗、教授出来批评。如今却被人拿出来断章取义,不分青红皂白地鞭打,这难道不是莫言的不幸?

这就如同责怪一个成年人,说他小时候不该尿床。试问,谁小时候不尿床?做人不能太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要搞“因为左脚先进门而被开除”恶习吗?

网上大多批评角度在于莫言“捡麦穗”损害集体利益。要知道,有一段时间,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挺困苦的,挨饿、吃不饱是常态。在年轻一辈的人眼里,饿大概就是瘦骨如柴。但他们不知道,痩极而肥,先是大腿浮肿,然后慢慢上移到脸肿,最后人没了,饿到极致是浮肿。没有经历,没有听说的人,怎么能理解什么是饿的滋味。现在一天吃一餐、两餐,那根本不叫饿,那只是懒。

你需要了解那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更何况他们又不是去偷割麦,是去捡收麦时掉落的、零散的麦穗。而且也不只是莫言子母俩,演讲稿中有一句“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可见是群体参与的,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事。我们不能对别人宽容,却要求莫言子母俩当圣人,这是不公平的,他们也是平凡人。

莫言讲,后来遇到守麦田的人,“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这是报什么仇?追赶他们的仇吗?不对,是搧母亲那一巴掌的仇。守麦田的人追赶、收回麦穗,在莫言没有记恨,他记恨的是那一巴掌。这事要放今天就不是小事了,但那会打人是常有的事,也算是时代的特色。正是这超出界限的惩罚,成了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然而,母亲阻止了他:“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母亲选择了宽容(那一巴掌),一个是负有监守责任的守田人,一个只是白发老人,确实并不是一个人。

关于照片的事。有人拿衣服说事,说别人衣服破破烂烂,莫言穿得整整齐齐的,怎么能算穷,和他自称穷得光着身子跑的描述相差太大。

要知道,那会拍照片算是稀奇的、郑重的事。这种场合穿得正式点是正常的,甚至借来衣服穿都可能。就跟拍婚纱照一样,见过谁穿T恤拖鞋拍的,肯定会穿婚纱或者礼服的。就因为婚纱照穿礼服,日常就天天礼服?说不过去的。

又说莫言照片上白白胖胖的,不瘦。这个更搞笑了,黑白照片,要是能照出脸是黑的,也只能是非洲人了。至于说胖,就莫言那脸型,仔细对比着看,能瘦到那里去。我网上找了找评论照片的出处,是某大学一个姓孔的教授传出来的。要我说,孔教授观察力这么好,搞文学是浪费人才,应该去研究量子力学,去观察薛定谔的猫。

有人拿莫言跟方方对比,说他们都靠丑化国家博取名声。

这怎么能对比呢?方方是道听途说的、生拉硬扯的、好的不说、往坏里说,并且以日记作为载体的。要知道日记一般是私人的、真实的记录生活。方方以不实的材料当真的记录,那是实实在在的丑化

而莫言并不同,他的写作载体是小说,本来就是源于生活而虚构出来的,是允许夸张的。修仙小说没有人为了修仙真假而争论吧。虚构的小说较什么劲,莫言在演讲稿对他的作品也有介绍的。

有人评论说莫言的小说是悲剧、黑暗的,不应该放到外国去讲,会丑化我们。这是得有多玻璃心。要说悲剧,悲剧也是小说的一大类型。怎么不见有人拿莎士比亚、雨果说事,反而是一片好评。如果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讲好听话,都只听爱听的话,不能说坏话,不敢写悲剧,只有喜剧,世界就成了皇帝的新装了,那才是不正常的状态。况且主要描述的都是很早之前的故事,并不是现在的。让莫言写现在的小说,他也写不来。

莫言在演讲中说,他的素材取自于生活。他的生活,最深刻的也应该是小时候挨饿受穷那会。这样的素材,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带有批评性,怎么可能写成喜剧。他的生活,决定了他的作品性质。如果让一个90后写挨饿的生活,他写不出来的。在他眼里挨饿就是“穷得没饭吃,只能吃泡面了”。不能怪莫言的小说偏悲剧、黑暗,那是素材、小时候环境造成。

并且莫言也是清醒的,也有正确的认知。在演讲稿中说“如果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演讲稿中,他讲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之路,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及内容。比如《蛙》原型是他姑姑,小说中却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性格和结局都跟现实完全不同。他也感谢姑姑的宽容,没有为小说的描述而生气。

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稿,自己了解下详情。我觉得人还是要宽容一点,社会要和谐一点,不能吹毛求疵,不能抓着一点小毛病就上纲上线,否则今天是别人,明天就是你。


为了理解莫言“捡麦穗”,重读了他的诺贝尔演讲,恶言伤人

莫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诺贝尔   麦穗   诺贝尔奖   子母   恶言   姑姑   伤人   巴掌   礼服   文学奖   素材   悲剧   宽容   小时候   批评   照片   财经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