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卑到自信,往往只在一刹那

精神上,我脾气不好,情商低……


在常人看来,自卑是一种缺点。但在个体心理学家、著有心理学经典《自卑与超越》一书的阿德勒看来,自卑只是你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并不会决定你的人生,也不会界定你的成败。



一定的自卑感,能成为你进步的动力。


但是当自卑感不断叠加,成为一种“自卑情结”,就会成为限制你发现的天花板,让你裹足不前,错过一次次机会。



阿德勒的成长经历,就是“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最生动代表。


1870年2月,阿德勒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家里七个孩子,他排第二。


阿德勒生来羸弱,4岁才学会走路。


所以,他的早年记忆都围绕着疾病:“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


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


在其他方面,他也没能逃过和哥哥的鲜明对比。


哥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自己身高只有一米六,只能在学业上努力超越哥哥。


后来,哥哥因为分担家里的生活压力,辍学成了一名商人,而阿德勒则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虽然论起个人成就来,阿德勒远远超越了哥哥,但是童年的自卑没有消失,在他中年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时,还是常常感叹:“他一直胜过我”。



阿德勒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咨询对象,这些人的纠结,结合自己早年的经历,他开始思考身体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上,会发挥什么作用,由此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卑感不单出自身体缺陷,还可能是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等原因。


一位微博网友分享自己的成长心路时说,自己是个90后男孩,有三个姐姐,而他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


虽然在家里备受宠爱,但是和同学在一起,就体会到自己父母的思想,跟别人父母相比差很多,他们还停留在一定要有个男孩的那种陈旧思想里,而自己就是那个陈旧思想遗留的成果。


后来到县城读书,他也不愿跟同学说家里的情况,甚至有女同学向他表白,他都拒绝了,因为怕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之后会取笑他。


长大了越来越感觉有三个姐姐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至少家里事情的压力没那么大,但对他性格的影响已经改变不了了,因为自卑而错过的机会也已经找不回来了。



俞敏洪也有过一段自卑的经历。


他出生在农村,除了上学读到的课本之外,几乎接触不到什么课外书,复读两年,才考进了人才济济的北大。


入学第二天,他看到舍友在床上看一本厚厚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不禁脱口而出:“大学还需要读这种书啊?”


看书的同学没有理会他,只抛来了一个白眼。


这记白眼,让俞敏洪深深感觉到了自己和这些同学的差距,其他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看来珍贵无比,别人已经看过了世界,他只是个“小镇做题家”。


大学四年,他也没跟班里的女生说过几句话,总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


不敢与人交往,只能拼命读书,甚至累到吐血,住进了医院。


这场突如其来的病,让他想通了一件事,这就是跟别人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就足够了。



于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一年读了将近两百本书,但却停下了内心的自卑,人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


他在《朗读者》中说:“一个人从自卑到自信,绝对是180度的改变。”


而这个180度的改变,并不是你从不好看到好看了、从平凡到优秀了,只是心态变了。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每个人也都想摆脱自卑感,自信地活着,但是很多时候,“摆脱自卑”的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比如,很多人以为,我长得不够好看,身材不够好,所以我自卑,只要我变美了、身材好了,就会自信。


结果发现,永远有人比你美、比你身材好,无论怎么努力,你还是会自卑,为什么呢?


因为你没有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不再去否定真实的自己时,自卑才不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根刺,才会无条件地相信自己。



曾经问过很多心理咨询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哪个更能抚平心理创伤?


一位咨询师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一个水管漏水,弗洛伊德会帮你找原因,是不是水管质量差、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阿德勒会带你找出原因,然后修好它,个体心理学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正如阿德勒所说:“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决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人一生中,有三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一是你改变不了客观环境,二是你一定会与他人接触,三是你逃避不了的亲密关系。


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让你产生自卑感,让你感到无能为力。


但是学会区分自卑感与自卑情结,找到超越自卑、解放自我的方法,自卑感就可能成为你进步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弗洛伊德   自卑   自信   自卑感   心理学家   心理学   刹那   个体   家里   哥哥   身材   父母   原因   努力   同学   思想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