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在历史长河里,在宇宙尺度里,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

秦始皇召集江湖术士炼丹,委派五百童男童女出海远航蓬莱,据说都为了寻访长生不老药。怕死的秦始皇直到死了也没找到。可他那些不怕死的士兵,却像吃了长生不老药似的,通过雕塑而获得了永生。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而这些雕塑的“复活”却是妙手偶得的。


众所周知,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然而文物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它们大多深埋地下,重见天日的少之又少。有趣的是,47年前的一次大旱,几个二十几岁的村民却在挖井的过程中,挖出了世界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一、瓦神爷

1973年春,临潼逢大旱,村里的村民在地里挖井抗旱。在挖的过程中挖出了许多陶片,村民不以为然,可越挖越不对劲,陶制的人头、四肢接连被挖出,由于村民较迷信,认为挖到“人头”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当地的村民称其为“瓦神爷”。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起初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这里以前是一座庙宇,随着打井的深入,许多兵马俑被挖了上来,有的成为了孩子们打击的靶子,有的村民把兵马俑搬到田地里,戴上草帽当起了稻草人,也有的迷信的中年妇女,把兵马俑的头供了起来。


当地管水利的干部房树民稍懂文物知识,于是立刻打电话给了临潼文化馆馆长赵康民:“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片,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

赵康民在日后的《考古生涯》中记载了那天的那一时刻:“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又惊又喜,凭着铜箭头和铅砖,我当即武断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于是我立即对副馆长王进成和丁耀祖说:“快走……’”。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二、秦代武士俑

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距秦始皇陵1500米,来到现场的赵康民对土层进行勘探,断定这是一座陪葬坑,骊山脚下,京畿之地,赵康民的直觉告诉他这是秦代的遗物,是与秦始皇陵有关的遗物。

村民领着赵康民看完之后,又带着他到井边看了看,现场—片狼藉,残俑横七竖八,柿树上架着俑头;麦田旁立着残俑,戴着破草帽吓麻雀;红烧土上立着残俑,俑前香烟袅袅,残烛在燃烧,纸灰遍地……”

第二天,赵康民带领村民进行现场清理,把陶片收拢,装车送到了县级文化馆,对这些没头和缺胳膊少腿的残片进行大量清洗,用环氧树脂胶粘接,三天,粘起两个武士俑。他断定它是秦代之物,而且给它取名“秦代武士俑”。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三、沉寂千年的兵马俑

虽然赵康民能断定是秦代的文物,但由于历史原因,这次考古发现并没有向上上报,直到1974年6月,记者蔺安稳写了篇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内参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7月7日,秦始皇陵俑坑领导小组到达临潼,国家文物局文管处处长陈德滋看到赵康民修复的威武高大的陶俑时,赞叹道:“太伟大了!国宝,国宝中的国宝”

7月15日,考古发掘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为发掘方便,他们在俑坑边的树林里安营扎寨,起先他们没做长久打算,可谁料会有这么大一个陪葬坑。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考古发掘队决定招当地民工和从驻军调来解放军官兵支援发掘工作,因为当时没有顶棚挡风避雨,赵康民等人天天听天气预报,随时准备用稻草帘子和塑料布把秦俑盖上。有一次深夜,暴雨倾盆,守窝棚的队员赶紧叫人,东南角渗水一定程度,由于没有抽水机等设备,众人用脸盆一边挖水一边加高土坝。一夜下来,每个人都成了泥人。就这样,一百多人的发掘队让被黄土掩埋近两千年的一个又一个秦兵马俑坑重现天日。沉寂了千年的兵马俑“复活”了。

终于在1975年7月,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重现二千年前的壮丽场面。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四、秦陵地宫的挖掘

据探测,整个秦始皇陵范围约相当于78个故宫,如此大面积的陵墓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从1974年被发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秦始皇陵一直不曾进行考古发掘。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直至今天,秦始皇陵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多年来,关于是否发掘秦始皇陵一直争论不断。1955年,郭沫若、吴晗等提交了发掘秦始皇陵的请示报告,并声称,经勘探,秦始皇陵处于地震带,在地震中遭遇破坏,地下水毁损了文物,需立即开展“抢救性发掘”。


秦始皇兵马俑的“复活”始末:村民从井中挖出,搬到农田当稻草人


但时至今天,秦始皇陵也迟迟没有发掘。就此问题,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张卫星曾专门澄清:首先,一般情况下,不主动发掘帝王陵,除非是抢救性发掘;其次,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有180多个,光这些坑就够考古100年了;最后,由于对秦始皇陵的局部认识不足,保护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动挖掘地宫的念头是违背科学的。

西安人应该以兵马俑为骄傲,倒不是说靠他每年拉来多少游客,带动多少消费,而是向全世界展览了古老的西安人,其实也是古老的中国人,那种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兵马俑也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形象。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惟一延续到今天的,正如兵马俑不倒。兵马俑明明是易碎品,却就是没有垮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易碎品   兵马俑   挖出   村民   陶俑   秦代   西安人   地宫   大旱   文化馆   长生不老   始末   稻草人   农田   国宝   武士   文物   古老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