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向北流

前言

那句名诗是这样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家乡的母亲河:资江。它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流!

①都梁兰,因出自古都梁县,故名,这种天生丽质难自弃,高贵本乃天性使然的植物,在历史上深受“怀沙投江”的屈原的喜爱;

②古都梁县,治今湖南省武冈市东北,因此地西有都梁山,故名;

③屈原第二次遭到流放之地,即在古都梁县现今的武冈市,传说他从赧水河的源头开始,顺流而下,赧水河因此留下了屈原的几多心声和足迹!

1

昨晚临睡前,读着一本杂志《读者》,读着读着,就睡着了。

仿佛悠然在家乡的云山脚下,闻着都梁兰的馨香在威溪水库边游玩呢!云山诗意的模样,还是那么朦胧诗般的美丽,依然是云山雾罩,赧水河也一同绕进了我的梦乡。

赧水河,是资江的最主要支流,亦是资江的源头,故又名资江。发源地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赧水,从云山脚下进入武冈市境,即开始了她的曼妙之旅。但是,自从六七十年代,在云山脚下修建了威溪水库,从那时起,她似乎变得静幽起来。

2

当赧水河来到武冈古城的南门口,那儿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赧水河两岸,那座桥,也是古城有名的半边街的起点,之所以名为“半边街”,是为这条街临河而建,街就在河沿上,低矮的木屋鳞次栉比,临街即是各式店铺,店铺里各式小吃居多,印象中数油粑粑、发糕和米粉较多,尤其是“南门口米粉”,那可是湘西南闻名遐迩的名吃。

武冈南门口米粉,色香味俱全,真乃吃在武冈,名不虚传;其粗细均匀、柔中有韧、色泽洁白透红、香甜可口,因而博得盛名,往往成为外地游客下榻武冈后第一样想要寻觅的吃食。

3

赧水河经半边街往东偏北,又一座古桥,名为“玉带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还是一座木桥,历史上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个藩王被起义军追杀至此掉了玉带,故名“玉带桥”。

玉带桥始建于1676年,属石台木面人行桥,1948年改建为石台木面公路桥,长94.2延米、宽6米;1970年,建成永久式石拱桥,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1993年,将桥面扩宽到20.8米,桥长延伸101米。

这座数百年老桥不仅见证着武冈从封建社会的军、路、府、州治所到新中国的县城,还见证了武冈从二千多年的县建制到迈进现代城市行列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了武冈历史的新纪元!

4

从玉带桥往赧水河下游约一公里左右,岸岩较高处耸立着一座古塔,名字叫“凌云塔”,该塔位于武冈市城北东1.5公里迎春亭附近,濒临赧水西岸,俗称东塔。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塔高36.2米,七级,内有阴阳两径直达塔顶。因塔壮丽挺拔,“绝似青云一枝笔”,故称凌云塔。

原塔西200米处还有名闻遐迩,建于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泗洲塔(又名花塔或斜塔)。塔3.5公里处另有南塔。三塔远近相映,雄伟壮观,使古城更增姿色。可惜花塔、南塔均于1970年毁坏。

武冈原有两座突兀峥嵘的古塔,一座呈黛色,端然矗立于赧水之畔,那是东塔;一座呈素色,微微斜立在云台岭上,这就是花塔。两塔相距约一华里,近可比肩,给都梁古城平添了许多姿色。

5

从东塔再往赧水河下游走约一公里到了云岭上,即座落有我的母校武冈一中,我的初中高中皆在那里度过。

在我的中学时代,那盛夏季节,有些同学几乎天天泡在赧水河里。他们在武冈一中与武冈师范相邻的赧水河边跳水,在东塔那里有一块岩石,从岸边直伸向河中。从那块岩石跳下去,游上二十几划,就游到了对岸的木排上或是渡船上。

记得在东塔和云岭之间,原来是有一个木材厂的,曾经见过在涨大水时木材厂放过木排,也曾经见放过竹排。

木排上扎一个小木屋,刚好能铺一张床。木屋外面弄一个木架,木架围着一个倒放着的有一个缺口的黑得发亮且暗的铁鼎,铁鼎上支起一口锅,往铁鼎的缺口放进木柴,一点火,木排上空就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袅袅婷婷,妩媚极了,窈窕极了。

还有看鸭佬佬,他们要么住在乌篷船里,要么是住在岸边的简易竹棚子里。

那些赧水河中的渡口。几条带乌篷的渡船咿咿呀呀连接两岸村庄,渡过那无数为生计奔波的过客。寒来暑往,那一代代更换的船夫看惯了春夏秋冬,蹉跎岁月,一壶浊酒,笑谈古今,如同隐士。

船夫就住在船尾的乌蓬里,那里刚好能铺一张床,一扇小门将船夫的“卧室”与乘客的区域隔断,在船夫的“卧室”(船舱)外,也倒放着一个缺口的黑得发亮且暗的铁鼎,船夫歇息时,这渡船上空也萦绕着袅袅炊烟——

当乌蓬船的炊烟与木排上的炊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那是赧水河最温馨的时候。河上的炊烟氤氲着这一方淳朴的人们和可爱的船帆。凡在这一条水上湘黔古道奔波的过客,都忘不了赧水河渡口艳丽而不俗气,安详而遒劲的色彩。

6

赧水河从云岭再往东北走约4公里,则到了头堂上,这中间又有一座修在赧水河支流上的古桥,此处离古城七里,故名“七里桥”,据考证:最早都梁侯国城郭雏形就在七里桥。

武冈都梁古城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那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话说西汉汉文帝景帝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全国分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郡县与封国并存,互为牵制。

公元前124年,长沙定王子遂被封为都梁候开始,武冈县就开启了建城历史,初属荆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当年的侯城就在武冈七里桥,也即现在头堂乡七里村徐家岭地段。 东汉更名为都梁县后,三国(蜀、吴)地方行政建制沿汉,但废除了封邑制。公元266年,复名武冈县。治所一直在七里桥。

7

武冈七里桥有口出铜钱的桃花井,现今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曾听老辈人说,水井原本没有名称,有一年春天,泉眼冒出了一瓣一瓣的桃花,乡贤以为井水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来的,遂取名桃花井。

桃花井坐落在东大路七里桥,明清乃至民国时代、建国初期,七里桥是古城通宝庆府的必经之道,穿着长袍短褂的工匠艺人、商贾掮客、地痞青皮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路过桃花井,大伙儿免不了要歇歇脚,洗把脸,喝口井水,坐下解解乏。

那个年代,村民隔段时间就要淘一次井,井底总能淘出铜钱、硬币。原来过客喝水免不了俯首低头,上衣口袋里的东西稍不留神就掉井里了。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幸运的村民从井里都能淘出铜钱、硬币。

桃花井的确是口好井,泉眼大,水波灵灵,澄净透明,甘冽可口。乡邻喝水靠它,洗菜洗衣靠它,村民更是离不开它。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暑假里我带着弟弟挑着一担桃子去城里卖,回来时经过桃花井,口渴难耐,下坡时迫不及待,结果一不小心碰上了路边的石块,带了一下,我狠狠地跌了一跤,那个跌破了的伤口,历经时日也好不了,后来即使好了,好多年里,一到阴雨天那个伤口就会隐隐作痛。

而今,桃花井已封了,也封存了村民们美好的回忆。

8

还记得中学时我得了慢性肠胃炎,即使父亲带着我到处求医问药,我的病毕竟还是没有好彻底,但是,学习还得上,怎么办?为了能熬中药喝,只有去了一个姑姑家,她家就在头堂上赧水河的对岸,离我们学校也近,我也就是说一边治病一边上学了。

我每天上学放学,过河都是姑夫接送我。过赧水河时,水深时则坐渡船,或是他撑着打河沙的舢板送我过河;水浅时,要么是他背我过河,或者是我穿着高筒水靴过河。

到了打渔时节,姑夫也偶尔去赧水河里打渔,不过打上来的鱼,多的是叫沙鳅的鱼儿,这种鱼,形同泥鳅,味道却比不上泥鳅的肉细腻,而且刺又多又硬。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了它作荤菜,还是能补补身体的。

9

离武冈城区约11公里,赧水河上有一老一小两座桥,老桥名为“石羊桥”,而所在地也因此得名为石羊乡,我老家那个山村就属于石羊乡管辖。

石羊桥全是大青石砌成,因桥的两头的石缝中均雕刻有羊,故名石羊桥。在桥头有一石碑,上面记录建桥的全过程,但上面的字体早就模糊不清,也就无从考究。所以也就不知道它建于何年何月了。

在我的记忆中,老桥才是真正的石羊桥,虽无钢筋水泥,却坚不可摧。有人亲眼所见,赧水河发大水,那凶猛的河水一夜之间就猛涨到河堤齐平,上游不知何人放的木排被湍急的河水打了下来,连续不断的木排经过桥洞的时候,有的撞到桥墩上面发出巨大的响声,老桥往下游相隔不到20米的新桥,虽然跨距大受到的撞击少,但却有了裂痕。而老桥却依然屹立,毫发无损。

10

从石羊桥往赧水河下游走,到了一个河水大弯迴旋的地方,叫栏马江,河水两岸,一边是栏马村,一边是公堂村。

在今天武冈至马坪的客运站上分别是:头堂、二堂、三堂、公堂,相传在今公堂对门的白米石沙洲上是一个古刑场!当时刑犯在这里受刑的时候是吹牛角号刀落受刑的!当时刑犯从武冈洲押出的时候分别经头堂、二堂、三堂再审后最终确定行刑。有一个清官蒙冤获死刑,经头堂、二堂、三堂再审后在今天的公堂他再次要求重审而获清白!最终刀下重生!后这清官分别给这些地方取名头堂、二堂、三堂、公堂!

他骑马旧地重游的时候,放马在今栏马江饮水的时候马儿看见了江对面的草儿嫩而肥,想吃那岛上的草儿却被滔滔江水所阻,只能望草兴叹!那清官于是也将这美丽的地方取名为栏马江!

11

公堂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荆竹铺镇南部的一片山凹里,距离武冈市15公里,荆竹铺镇约10公里,也称公堂上,因这里的山势连绵起伏像一个公堂而出名(也曾听老人讲故事说当年包拯曾在此开堂审理案件,因其公正廉明,而得名公堂)。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开在武冈,曾经利用公堂上的周家祠堂作为学兵驻扎训练营房。

公堂村交通便利,武马公路(x059)穿村而过,赧水河绕村而流,南面是景福亭村、玄羊村和白溪村;北西边和北边均可到洞口和隆回。每月逢3、8、13、18赶集,年前会赶3天连集,其周边石门、景福、中窑、九塘等都会参与集市,每逢集市,都是人头潺动,车水马龙,过去曾流传着:“公堂公堂,不是集城便是大庄”;其四季风景秀丽,空气新鲜,站在山尖可俯看罗围冲水库和公堂村全貌。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去公堂上赶集的情形,大人们去赶集无非就是“棉花挑纱”,要么是以物换物,要么就是卖了自家的东西,买一些急需的家伙什,如农具什么的。

而小孩们,无非就是去凑热闹,其实吧,这也没啥。人多时人挤人的,一不小心就会发现走丢了,急死大人,小孩子一样的哭闹不止!结果呢?都只有等人们稀落下来,不经意间,不是在井边,就是在岔路口又碰见了。

12

公堂村西边也挨着玄羊村,我外婆家就在玄羊村,玄羊村有些田地在赧水河的一个大沙洲上,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有一个至今为止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大沙洲上发生的秘密,那也就算了吧,不说也罢!

不过,那个大沙洲确实是我们小屁孩子们的乐园。

在那里,可以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要么就是觉得钓鱼没趣了,就打水漂玩儿。

13

公堂村的北边挨着九塘村,赧水河在这里面也是穿村而过。

九塘村,曾先后叫屈原大队、屈原村。曾经是赧水河航道上来往客商集散休息地,至今隐约可见的药铺、酒铺的残垣断壁见证着当时的繁华。

据说,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第二次遭受流放以后,从城步沿资江而下,停留于武冈城东15里处的石牛寨西麓水滨——就是“渔父亭”之所在,屈原与渔父相会之处,故取名为“屈原村”,也就是如今的九塘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之手,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的探索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

现今的九塘村早就把屈原精神,融入到社区管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屈原文化广场、屈原庙、屈原井、渔父亭……随处可见的屈原文化不仅让九塘村的历史文化变得厚重起来,还为建设平安、幸福、美丽乡村注入了活力。

据老家村里面的老辈人讲,九塘村是我们家族的老外婆人家。记得小时候过大年村里面闹狮子灯,舞龙灯,或是走马灯,我们都会去九塘村巡游,在巡游队伍里我也是一个小角色,巡游时难免要过赧水河的渡口,记得有一年过渡口时,我差点落水受到了惊吓,至今记忆犹新啊!

不过,最难忘的还是爷爷奶奶因为我这事,专门到了渡口为我做古而弥新的“收吓”喊魂仪式,因为渡口对面处就有屈原庙,所以,每喊一声,屈原庙里面就有回声传来,这样一来,尽管说爷爷奶奶喊的是我的小名,听着却好像是喊着屈原一样。

至今为止,虽然说明知那种仪式大多是心理上面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吧,这也是一样的绵绵不绝的温馨,就好像至今为止绵绵不绝的有关屈原的传说。

真希望爷爷奶奶在天堂一切安好,如意安祥,能见到茕茕孑立的大诗人屈原,不必再为他们的孙辈们操心!

14

而今,赧水河上是再也见不上有什么木排或竹排了,自然也见不到木排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了。并且,随着众多大桥的修建,也不见了渡口,乌蓬船也不见了;住在乌蓬船或竹棚里的看鸭佬佬也不见了,自然也见不到他们生起的袅袅炊烟了。

而今,武冈的赧水河段全面禁渔,也就再也见不到打渔的场景了,这下,渡口也没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九塘村古朴而灿烈的屈原庙和稍加修葺的凌云塔,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或是如同隐士一般,静观其变,笑看赧水河上空的风云变幻。

资江向北流

古老的栏马江渡口的古柏,传说是屈原行吟赧水河畔途经此地所植

资江向北流

古老的栏马江渡口,传说屈原行吟都梁途经此地按下的中流砥柱

不过,友友们倒是有兴趣的话,不妨去栏马江看看,看看那里渡口传说是屈原手植的古柏和他按下去的中流砥柱,或许能抚今追昔,也看看它们是如何看待赧水河世风的变迁的!

注:以上两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浇灌过都梁兰,融入了屈原魂魄的赧水河入梦来,是悲是喜,全凭友友们自己的喜好了,码字不易,谢谢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武冈市   武冈   云岭   石台   北流   屈原   木排   石羊   渔父   公堂   船夫   渡船   渡口   炊烟   古城   桃花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