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还记得著名导演王家卫,在他的电影《重庆森林》中,说香港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我们就是在钢筋水泥中穿行谋生的动物

当然,这是从一个文艺又悲观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视角换到理性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来看,我们会发现,钢筋水泥的森林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巨大改造力和现代社会的经济潜力,而钢铁就是搭建出这个“森林”的骨架。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钢铁森林

对于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来说,钢铁的地位就像我们和空气一样。没有空气,你我就会死亡;没有钢铁,工业也会死亡,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

从国家建设到民众生活,都需要钢铁来作为支撑。在物质层面,钢铁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经济层面,钢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而大家需要知道,中国的钢铁产能,是世界第一。但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这个世界第一,而是这个世界第一的背后,我们面临的风险

在世界钢铁历史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那时候现代钢铁已经出现了雏形,但还属于井喷前的试错阶段。随后的一百多年里,钢铁技艺不断精进,人类99%的科技,最开始都是军用出身。因为战争是科技最好的推动力,钢铁也不例外。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福特公司底特律钢铁厂(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还未成为世界霸主,但已经掌握了金属轧制的技术,能够把大块大块的金属制成方便运输的带卷,出口到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成功登上了战争经济的快车,开始大量出口钢铁。一战结束后,美国的钢铁产业已经一跃而上,在世界中占了一席之地。

在资本逐利的推动下,钢铁开始走进汽车、家用电器这些民生行业,正式开始了钢铁的大繁荣时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方式和暴力机器的变革,更是让钢铁迅猛发展,催生出了一个全球化的钢铁产业。直到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进入世界钢铁产业俱乐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新中国建立了,被钢铁炮弹打开近代史大门的我们,开始认识到钢铁的重要性——“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杭钢半山基地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钢铁产业就是重中之重。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排在全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产量的0.1%。到了1978年,29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钢铁产能也只有3178万吨,占世界产量仅仅4.42%。这种发展速度算得上是缓慢,但我们要知道,任何技术都需要几十年的沉淀才能厚积薄发,后来的故事我想大家也猜到了,沉淀了40年的中国钢铁产业,撞上了改革开放。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能突破了1亿吨,成为了钢产量世界第一。从那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国已经占据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座位整整25年,但世界第一并没有阻止我们,国内经济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的钢铁需求。

一个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无法完全满足国家内部的钢铁需求,可以说是匪夷所思。2003年,中国的钢铁产量突破了2亿吨,相比起1996年的1亿吨直接翻了个倍。200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突破了4亿吨,这次只用了3年,钢铁产量就翻倍了。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七年的时间。从2亿吨到4亿吨,却只花了三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证明。但前面我们也说了,虽然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风险。

2018年时,中国出口了超过8000万吨钢材,但出口的同时,又进口了2000万吨钢材。不同的是,出口的是粗钢,进口的是特种钢材,相比起粗钢,特种钢材技术更高,各种重大装备制造 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防先进武器的核心、关键材料,都需要使用这种特种钢材,这就是巨大的风险。中国的特种钢材完全依赖进口,我国的钢铁产量相当巨大,这是因为当初为了前进而选择的粗放式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产能,但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高端钢铁技术的缺乏。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重工业区

在全世界高端钢材的市场占有率上,日本占了三分之一,而中国仅仅占了1.8%,就像当年中国钢铁产业才起步的窘境一样。每年,中国都要从日本购买200万吨各类特种钢材,比如耐腐蚀的船用钢材,高速铁路用的轴承钢,高精度的模具钢等等。这些对硬度、质地有着极高标准的钢材,中国都无法生产。单论这个问题,我们都还可以说是小问题,毕竟中国的技术之路才几十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沉淀。在我们能够制造前,从国际上购买就行了。

但事实上,特种钢材缺乏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特种钢材缺乏带来的不是进出口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自主权失控问题,特种钢材的应用范围都是国防科技、海洋船舶、军用设备这些敏感而且高危的领域。这些领域的自主权一旦失控,那我们就像没有军权的韩国一样,彻底失去了整个国家的自主权。

在海洋工程和船舶领域中,有四分之三的高端海洋装备用钢材依赖进口,国内主机厂生产的动车组所用的高速轴承钢,也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未来中国的海军目标是走向深蓝,交通的目标是高铁通全国,而这两个宏伟目标的核心技术,却都还在别人手里,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山东舰

不得不说,我们的钢铁产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上走得太慢了,或者说这不仅仅是钢铁领域的问题,还是能源和航空,以及多个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过去二十年的突飞猛进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认真面对问题。面对技术自研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我们就能用技术自主权加上国内巨量产业,冲击更高的地方;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对我们一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都会被拖累。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因为路径和方法很明确,但说难也难。因为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重组,不仅需要钢铁产业,还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这几年国内一直推行的“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计划,这是一条美国日本都走过的路,效果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简单来说就是,传统的学术理论、科学研发、生产技术是分开的,这种模式经常会出现,科研界的理论水平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但实体生产的工厂水平还停留在世界末尾,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过去十年中国一直在面对的问题,一边是高校的SCI论文不断冲击世界前沿,一边是国内的生产工厂不断失去竞争优势。放在一个国家整体的视角来看,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国防核心的特种钢,却从德国日本进口?

产业技术研究院

“产学研一体化”,就是把产(市场企业)、学(高校大学)、研(科研机构),这三者聚到一起。想象一下,把一个领域里,工厂的十年老师傅、学校的青年专业学生、研究机构的科技学者,这三个人聚到一张桌子上聊天,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这就是“产学研一体化”。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过去十几年迫于发展需要,只能让这三者脱离开来,像短跑比赛一样自由奔跑,努力拿到好名次,而现在我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再是每个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个领域来进行集群突击了。在最后,啥也博士要说,“产学研一体化”这个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美国、日本都是它的受益者,但几十年前,在中国曾有一位伟人用最朴素的话说出了这个道理:“要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又来纠正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产量   特种   产学研   自主权   德国   日本   美国   产能   中国   钢材   国防   中国钢铁   日本进口   钢铁   核心   森林   领域   钢铁产业   财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