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千古一相管仲已经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已经成就天下霸业的姜小白也垂垂老矣,姬毁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和年轻的姬重耳的相见,会书写春秋历史怎样一段让后人艳叹的传奇。

一、姬毁"无礼"于姬重耳,反而成就了重大举措

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姬重耳此时不去秦国,应该有一个重要的考量。万一姬夷吾与秦国达成妥协,用身在秦国的姬重耳交换河西之地,姬重耳到时连个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在江湖上闯荡,一个最好心的告诫是:谁都不要相信,只相信你自己。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姬重耳对姬毁的"无礼"非常恼火,但他的目的是齐国,卫国接不接待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窝着一肚皮无名火的姬重耳和幕僚们迎着朝阳,脚量大地,朝着大海的方向蹒跚而去。卫国距离齐国并不算远,姬重耳很快就抵达齐国国都临淄。早已经得到消息的齐侯姜小白已经布置好了接待任务,他要以非常高的外交规格接待他外孙的弟弟,这对齐国来说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投资。

邢国的国力要弱于卫国,姬毁的话有一半是托词,可能是他看不出姬重耳有回晋即位的可能性。商人是讲利益的,得不到好处,傻子才会把钱扔到无底洞里。

姬毁"无礼"姬重耳,恐怕和狄国有关,因为这个狄国很可能就是姬重耳的娘家翟国。而翟国则是卫国的百年世仇,以好鹤闻名的卫懿公姬赤就是死在了翟国人手上。姬毁做人其实还算厚道,没把姬重耳活捉扔在祭坛上给姬赤烧冥币,就已经给足姬重耳面子了。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其实姜小白并不需要第二个管仲,姬重耳也不想当第二个管仲,他们应该在见面之前就达成了某种默契。

但让姬重耳有些受宠若惊的是,姜小白不但给予自己很高的政治待遇,"甚善焉",赐马二十乘,还把一位美丽贤惠的齐国宗女嫁给了重耳,让姬重耳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二、 由姬重耳在齐国娶妻,联想到另外一位落难枭雄刘备,二者有什么不同

刘备同样为了政治目的来到吴国,但被孙权往自己手上塞了一颗名叫孙尚香的定时炸弹。周瑜曾经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多置美女珍玩,消磨刘备的英雄之志,孙权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同意,放刘备回荆州。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刘备在东吴,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所说那样沉迷酒色,不思归荆。作为刘备的江湖前辈,姬重耳面对美女的诱惑,却动了心,准备长居于齐,生为晋人,死为齐鬼。

《国语》原文:"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

比较姬重耳主动留齐,与刘备主动离吴,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刘备虽然实力弱小,但也是一方诸侯,有自己的枪杆子和战略根据地,姬重耳什么都没有。在位国君姬夷吾年当盛壮,姬重耳无法预测姬夷吾还能在位多少年,也许是齐国女子的美丽与贤惠触动了姬重耳心中那根自卑而消极的感情之弦。

三、齐国的局面混乱,姬重耳却宁死不离齐

这些年来的政治斗争,让姬重耳已经感觉到身心厌倦,对回国即位不再抱有希望,不如死在异国,至少能落个全尸。从后来幕僚集团和姜氏设计将姬重耳逼出齐国来看,姬重耳不是在作秀,而是确实打算放弃了。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在东晋十六国时代,前燕德高望重的吴王慕容垂被权臣慕容评逼出燕国,逃往前秦避难。前秦天王苻坚待慕容垂如国士,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慕容垂原来非常强烈的复国之志,但最终慕容垂还是借前秦淝水惨败之际成功复国。姬重耳与慕容垂经历相似,都在外逃亡很多年,但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慕容垂在前燕统治集团内部有极深的人脉关系,姬重耳在晋国高层内部已经没有多少支持者了。

当然,慕容垂之所以能成功复国,还要拜苻坚强行攻晋失败,导致前秦统治崩溃的混乱局面所赐,如果苻坚能稳定北方统治,慕容垂是完全可以接受给苻坚当一辈子奴才的。姬重耳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只要齐侯姜小白还活着,齐国的霸主地位就不会动摇,姬重耳就可以实现终老于齐的消极梦想。

形势很相似,慕容垂逃亡前秦十三年后,前秦崩溃,而姬重耳所面临齐国内乱的时间更短,只有两年。公元前643年,一代枭雄姜小白死于诸子争嫡的内乱之中,原来波澜不惊的齐国政坛立刻变成了一个被扔进一根火柴的大油桶,局面极度混乱。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齐国的局面已经彻底失控,到处杀人放火,姬重耳及其从属人员的人身安全已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面对如此混乱复杂的局面,姬重耳居然还在坚持他终老于齐的打算。

幕僚团不想留在齐国等死,说动了姬重耳的夫人姜氏,由姜氏出面,劝姬重耳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任凭姜氏唾沫横飞,说得大义凛然,姬重耳是铁了心留在齐国。姬重耳回了一句:"吾不动矣,必死于此。"

在姬重耳第一次拒绝离齐之后,姜氏苦口婆心地再劝,其中有一句说得非常实际,"齐国之政败矣,晋国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大意是齐国不是久居之所,晋侯姬夷吾昏道误国,公子回晋即位的时机已经成熟。见姬重耳没有反应,姜氏有些气急败坏,指着姬重耳的鼻子大骂:"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姜氏想用激将法说动姬重耳离齐,结果还是遭到了姬重耳的拒绝。

姜小白需要礼贤的好名声,姬重耳则需要返晋为君的战略跳板

姜氏和赵衰等人合谋,把姬重耳用酒灌醉,就这样众人带着不省人事的姬重耳逃离齐国。而当姬重耳醒来后,居然大发驴脾气,操起一只戈追着舅舅狐偃乱打,扬言要杀掉狐偃。当狐偃悲壮地说出如果杀我能成就公子大事,我心无憾时,姬重耳居然回答:"这是你说的!如果事不成,我就生吃了你的肉。"表现得非常反常。

姜氏劝姬重耳离齐的动机可以理解,姬重耳是池中潜龙,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何况齐国已乱,等死何益。姬重耳宁死不离齐国的动机则有些费解,虽然史料无载,但分析一下,有一个最大的可能:姬重耳不是要给姜小白殉葬,而是等待机会,夺取齐国政权!

如果姬重耳真有这个想法的话,只能说姬重耳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理性。姬重耳不过是一个寄居之客,他在齐国高层与民间没有任何人脉,姜姓在齐立国四百年,根基深厚,怎么可能轮到一个晋国的落难公子执掌齐国政权。如果姬重耳没有这个想法,那实在无法解释姬重耳为什么宁死不离齐。

不过既然从齐国逃了出去,姬重耳也不会再傻乎乎地回到齐国送死。在与幕僚们拌了几句嘴后,姬重耳还是叹息着上了路,继续寻找不确定的人生方向。

结语

假如说,姬重耳不回齐国,可能是幕僚们给他上了一堂形势分析课,齐侯已死,诸侯皆叛,齐国这副烂摊子即使交给姬重耳,也未必能管理好。倒还不如继续在江湖上寻找买家,天下之大,总有我们的容身之所。

参考文献:

《史记》

《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晋国   管仲   秦国   人脉   前秦   幕僚   齐国   内乱   跳板   枭雄   无礼   名声   公子   局面   混乱   成就   战略   江湖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