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看了一个豆瓣3.4分的电影,《喜宝》。可以说,在电影院的每一分钟,我都想踢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浪费1个半小时,1个半小时,我都能烤一个羊排,然后舒舒服服啃羊排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电影的惨败,并不是因为很多营销号口中批判的郭采洁,尽管很多人说,郭采洁非常顾里,好像在看《小时代》,但是《喜宝》的惨败,郭采洁不应该背锅,喜宝本身就很顾里,顾里本身就很喜宝。


郭敬明某种意义上,是亦舒的精神儿子,当然也有可能是小四曾经穿越到香港,做了师太。但无论是师太成了小四,还是小四成了师太,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并不重要,总之,这个锅不该给演员背。


《喜宝》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导致的港式文化的全面溃败,亦舒的小说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我不想讨论这部电影,作为郭敬明亦舒十级学者,我想探讨下这部电影在商业上惨败的原因。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亦舒当年有,「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的称号」 ,但是亦舒对琼瑶是不屑的,曾经说过,「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她认为,琼瑶是把「那一类」小说写到极致的人,「那一类」就是指的是言情,言外之意,我亦舒不是写言情的。


然而无论亦舒怎么否认,她写的就是「言情」,还是格局最陋的言情。拿《喜宝》来说,喜宝天纵奇才,大学霸的设定,考上了剑桥三一学院学法律,功课出色到教授们都喜爱得紧,结果给超级有钱人家当个二奶,学业说放弃就放弃了。关键是超级有钱人勖存姿,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用原著的话说:「他的确已经上了六十岁。两鬓斑白,头发有点稀疏,带天然波浪,但梳理得非常好,面孔上自然多皱褶,但男人的皱纹与女人的不一样,他的眼袋并不见得十分明显,皮肤松弛只增加个性。数十年前他一定是个无上英俊的男人,现在也还是很有风度很漂亮,但……确然是老了。」


亦舒表面上在描写所谓的独立女性,她们个性独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钱,就要很多很多爱,自强好胜,个个穿梭于衣香鬓影的场合,烟视媚行,视天下于无物,转眼之间,就一个个冲进有钱男人的怀抱。表面是清醒独立,背后是自私拜金。拜金本没有错,但是亦舒有毒的是,这些有钱男人都有无法容忍的缺陷。


如果说,这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的话,那么亦舒对这些人的跪舔,就能看出来她的价值观的极度扭曲,这点在勖存姿身上,是个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文字,你甚至能感受到亦舒师太在狂咽口水:「你们这些小浪蹄子,你们知道什么是好啊,这么一个老男人你们不要,老娘可忍不住了。」


一方面是对女性的践踏鄙夷,一方面是对男性的无限跪舔,独立女性的画卷背后,是恨美女为何不卖春的扼腕叹息,如果亦舒是升值君这样的直男还则罢了,但她老又确实是个女性,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我能想到的只有老鸨才会有。


这种「老鸨心态」「老鸨价值观」,充斥在亦舒的文字间。


「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


「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幅画,不要做一件衣裳,被男人试完了又试,却没人买,试残了旧了,五折抛售还有困难。」


字里行间充满着女性的自我矮化和对资产阶级的意淫,亦舒的书总是教女生要当个自信、独立的女生,她的笔下有两种女性,一种是寒门美女,她们唯一的武器就是美,一心借助这一点往上爬,至于他们的学历不重要,学历的唯一用处是嫁人。「女孩子最好的嫁妆是名校文凭,千万别靠它吃饭,否则也还是苦死。带着它嫁人,夫家不敢欺侮有学历的媳妇。」


姜喜宝对自己不屑于自己面对打字机的秘书工作,却对流连富人之间乐此不疲,与她对立面的有个聪慧,本来是存姿的女儿,最后抛弃家庭回到大陆支教的独立女性,被讥讽为脑袋空空的黄金女郎,而姜喜宝这种甘为小三的女人,才是亦舒赞赏的独立女性。


另一种女人是《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式的高级白领,刻苦工作,嗜钱如命,「自己买花戴」的新女性。这些学识教养一流,生活品质又极其讲究的女性,刚让亦舒的女读者心生向往之后,都是转眼之间,钓得贵婿,逃出香港,做了豪门阔太,至此「我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我的传说」。


本质上,亦舒的笔下,没有独立女性,寒门美女和高级白领都是一种人,捞女,女孩子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是精明干练的能力,都只是为了一件事,嫁个有钱的男人,世间的所有奇迹,都是拥有特权的老男人从指尖漏出了一点缝,透出了一点光,而这点光,就让这些美女才女欢呼雀跃。


如果看过亦舒自己的经历,就不难明白,她的价值观为何如此,她46年出生于上海,5岁时随家人到香港定居,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香港新移民。


她不美貌,谈过数段不成功的恋爱,犯过早早结婚生子继而潦草离婚这种大错,她当过《明报》记者,当年的《明报》是金庸创办,赫赫有名的金大侠的另一面,是个苛刻的老板,他当年的记者,以薪水低著称,亦舒就这样硬生生靠着一本接一本的不是「那一类」的小说,一直写到70岁,给自己挣出来一套加拿大的大房子,这是香港传奇,但另一面是,亦舒缺啥补啥,她异常看重阶级,看人三六九等。


她对女人的鄙夷刻在骨子里,就像亦舒很喜欢林青霞,她夸奖林青霞时这么说:「尽管她不看红楼梦,尽管她一心一意想嫁美国留学博士,尽管她拍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电影,她仍是同类型中最最好的。」表面上是夸奖,但这个话语间的酸劲儿,还是在鄙薄林青霞见识短浅,更是在责难,你怎么不嫁个有钱人。


而对另一个美女李嘉欣,亦舒却评价为: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甚至专门出个《印度墨》的小说来讽刺,其实无非是李嘉欣曾经跟她侄子倪震恋爱,后来直接踹了倪震。李嘉欣的价值观,可以说比亦舒还亦舒,她找男人的标准是:


第一,有钱。

第二,极为有钱。

第三,极为极为有钱。


显然亦舒的侄子还不在极为有钱之列,这种价值观本来可以说是亦舒师太的最好实践,但却让亦舒恼羞成怒,不过是师太老鸨心态作祟,这也能看出亦舒价值观的拧巴。


这种拧巴,就是一方面对平民百姓烟火生活的恐惧,以至于对所谓资产阶级的无原则跪舔,另一方面,又希望自高身价,划清自己跟普罗大众的界限。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张爱玲的特点是贪爱,贪爱是很多写情感的女作家的特点,但是贪爱固然是贪爱,她还是保有对世界的清醒和善良,所以她写出来的女子,就算有些小手腕心机,还是对世界抱有美的需求。


亦舒也贪爱,但是亦舒,对女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恶毒,她嫉妒美貌女人的美貌,又痛恨有才女人的才华,甚至愤怒平凡女人的现世安稳,因为这些,她一样都没有,她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贝姨》恨不得把每一个不是她的女人凌迟处死。


其实琼瑶也有点贪爱,但是她是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一辈子长不大的小公举,所以使劲的作闹。


亦舒的痛恨,来自于恐惧,张爱玲知道,自己一辈子不会弄到太难看的境地,但是亦舒却是从难看的境地灰头土脸地刨出来的,她太害怕了,太害怕自己再难看了,所以她要千万次提醒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姿势好看。


以这点而言,亦舒给张爱玲提鞋都不配。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亦舒价值观的拧巴,也是所来有自,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履历有些传奇的成功女性,其实跟TVB家庭伦理剧的姑婆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滋生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土壤。


提到香港,一般想到的就是高楼大厦这些先进的物质文明,但是先进的物质文明背后,是香港价值观的拧巴。香港的价值观,如果准确地概括,是一种基于落后的先进。


香港直到1972年,一直在沿用《大清律》,也就是说,「大清亡了」这件事,严格来说,对香港人,是在1972年才真正开始的事情,至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则到今天也没有彻底完成。


英属时代的香港一方面奉行英国的习惯法,但港英当局又宣布当地华人还依照本地条例治理,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同样是谋杀罪,罪犯若不是华人,则按照英国法律判处缳首死刑,但是罪犯若是华人,则按《大清律例》杀头,且因新界主权仍为中国,也是理所当然的使用《大清律例》。


港人的价值观,则一直是比较「乡土」式的,乡土这个词看起来跟香港不搭,但是唯有这个词才能形容香港的价值观底色。港人的价值观中,有浓重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特色,一方面,这种乡土,有中国宗法社会一些优良传统,比如抱团、上进、忠义,这也是香港草根阶层打拼的优良品质,无论在港剧中,还是香港电影中都有体现;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宗法社会的陋习,男女尊卑有别,极度迷信,注重阶级身份。


不同于大陆的是,香港几乎没有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所以一直在顽固地延续大清的价值观。而另一方面,港英当局的存在,又让这种乡土价值观极重贵贱尊卑的一面变成了崇英崇洋。


所以,你也不难理解亦舒的小说中,只要女主角成功嫁入豪门,必然是移民海外,至此不问世事,做了富贵闲人。


而流行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的香港电影也好,香港的其他文化形式也好,都难以摆脱这种陈腐价值观的影响,而对女性而言,崇拜男人,崇拜有钱男人,就连香港那些明艳的女星,也无法免俗。香港的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刘銮雄之流和关之琳、李嘉欣、蔡少芬的风流韵事,更把忍辱负重嫁给刘銮雄的甘比奉为女性成功的楷模。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更不用说赌王的三妻四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争家产的新闻是港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在咱们这早就绝迹的事情,香港的社会里还一直存在。


《喜宝》惨败背后,是港式价值观的全面落伍


应该说,当上世纪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香港的娱乐形式时候,几乎是全盘接受的,香港明星的穿着,香港电影,TVB电视剧、香港的通俗文学,几乎是碾压内地娱乐的存在。


尤其香港通俗文学,我们以前的读物,几乎是没有通俗文学形式的,而且还有一个特点,我们的读物里,几乎是没有城市文学的影子,这种大都会的娱乐形式,几乎一瞬间就俘获了无数青年的心,连带着也不加辨别地接受了港式价值观,亦舒师太也理所当然地走红起来,甚至亦舒师太提到的时尚品牌,还是很多白领的必备。


尤其对女青年而言,能够想到的城市女性,都市丽人,那就是港女,所以港女,就是独立女性。但是,浸泡在港式价值观里的娱乐作品中的独立女性,先天就是扭曲的。


等到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重新再审视香港的娱乐作品和其中的人物,就会自然发现其中的缺陷,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但是总体还是持批判态度。比如前不久还有38岁美女嫁63岁董事长的事件,但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基本还是持鄙夷和调侃的态度,大陆的价值观底色,还是要健康积极得多,完全没有亦舒师太和港式价值观那种一边啧啧称赞一边咽唾沫的心态。


嫁豪门虽然也是不少女孩的理想,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和讨论的公共话题,内地的女明星里,嫁豪门的少之又少,完全没有上世纪港星趋之若鹜的心态,至于做二奶小三,想都不要想。


我自己跟香港的合作伙伴聊天时,也经常在赞赏他们的精明和商业头脑的同时,惊叹他们价值观的落后。


可以说,基本上大陆人已经完成了对港式价值观的祛魅,在今天,拿几个时尚品牌,混搭个不土不洋的室内场景,穿个职业套装,互相取个英文名字,时不时掺杂几个英文单词,就想让大陆观众真金白银地掏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至于对女孩们耳提面命的老鸨文学,大概除了偶尔还有一个两个传人以外,已经完全落伍了,这种价值观的退潮之下,再把这样的作品,搬上银幕也不过就是自取其辱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价值观   宗法   老鸨   港人   香港   乡土   美貌   有钱   独立   大陆   女性   男人   社会   女人   美女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