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如今有一个网络名词叫直男,表达的意思就是很多男性都不懂情感的表达,直来直去,也索然无味。

固然这是一个调侃的词汇,但也切实指出了一点,即男性不善于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单单体现在男女之情上,也体现在父子之情上,父爱沉默但重如山,而描写父爱的文章莫过于朱自清的《背影》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这是《背影》的原文,没有大篇幅的介绍父爱如何伟大,却从平常小事的描述中体现了不善表达的父爱,正是这种描述让《背影》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但谁又知道这篇《背影》背后朱自清跟自己的父亲朱鸿钧之间的恩怨呢?

旧式父子纲

朱鸿钧生于1869年,朱自清是其长子,由于大半生都生活在清朝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思想十分的古板守旧,其中就包括不可忤逆的父子纲。在朱鸿钧的眼中,父为天,子为地,就不能反抗,也因此朱自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父亲的一言堂。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清朝末年尽管已经有了很多新式学校,但朱鸿钧却从不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执意把朱自清送往私塾,由当地的秀才进行教育,这样的选择带给朱自清的唯一好处就是国学基础十分的牢固,但同时思想也被禁锢住了。

朱鸿钧对长子的教育十分的用心,每天都要检查朱自清的作业,偶尔文章比较出彩的时候,朱鸿钧给予朱自清一定的夸奖,但总有写差的时候,这时候的朱鸿钧十分的严厉,斥责语言非常激烈,甚至有时会一把火烧了朱自清的卷子,这一度让朱自清难以接受,这或许也是父子之间矛盾的起点。

但这些严厉的事件,在朱鸿钧看来十分正常,子女就是自己的所有物,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可以挑战父亲的威望呢?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如果清王朝没有结束,如果新文化没有开始,那么活在封建社会的朱鸿钧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封建禁锢思想已经上千年了,但他们生活的年代恰好是新思想和腐旧文化的碰撞期。

新旧文化的碰撞

1901年,朱鸿钧由于工作的需要全家迁居到扬州生活,最后的公干是在徐州,颇有一定的权势和金钱,续娶了一位姨太太,谁曾想老家的姨太太得知了此事,跑来大闹了一场,至此朱鸿钧丢掉了工作,家庭经济一度拮据。

此时是1917年左右,朱自清已经19岁了,还处于读书中,为了减缓家中的负担,只用了一年就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当时北大的新文化运动,并深深地被新思想新文化所吸引,思想跟父亲朱鸿钧的禁锢思想有了显明的对比。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同年因为朱鸿钧丢掉工作的原因,朱自清的祖母抑郁去世,父子两人也久未见面,比较生疏,从朱自清小时候的不和谐,到如今各有各的思想,四下无话时也难免让人唏嘘这两人的父子情,丧礼结束后,他们在火车站分别,而这就是《背影》创作的背景。

北大学成归来之后,朱自清应聘成为教书先生,此时的朱鸿钧没有经济收入,需要依靠儿子养活,在他眼里认为子养父天经地义,固然赡养义务是必须的。

但朱鸿钧依旧是旧式父亲的做派,时不时对儿子严词厉色,控制欲非常的强,这让已经成年的朱自清非常不满,已经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的他跟父亲逐渐形成对立之势。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父子之间的矛盾爆发在1921年,这一年朱自清在扬州教书。为了维护家庭一言堂的地位,为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威望,朱鸿钧通过跟朱自清所在学校的校长有一些交情的方式,拿走了朱自清所有的工薪,朱鸿钧得意洋洋,朱自清却气愤不已,于是离开扬州,携妻儿前往杭州生活。

1922年,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朱自清觉得身为儿子不能做得太过,主动携妻儿回扬州跟父亲缓和关系,谁知倔犟的朱鸿钧连门都不让朱自清一家人进,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进去了扬州的家,即便是这样,朱鸿钧对朱自清一家也是爱答不理的,这样的行径和待遇,让朱自清心灰意冷,自此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其实客观来看,朱自清跟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旧式专制思想和新式自由思想的碰撞,谁也不服输,谁也不低头,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关系僵硬,而《背影》这篇文章的出世成了他们父子之间缓和的转折点。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矛盾的和解

1925年,别扭又倔犟的老父亲朱鸿钧借思念孙子的缘由,跟朱自清时不时进行书信往来,这一天父亲的来信是这样写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这样内容的书信,身为人子的朱自清又一次心灵受到了触动,倔犟的老父亲何曾有过示弱的时候,又念起儿时父亲也会跟自己分享白豆腐吃食的温馨场景,又想起8年前祖母葬礼火车站分别时,父亲笨拙给自己买橘子的场景,一时潸然泪下,《背影》应运而生。

同年《背影》发表在《文学周报》的第200期,后收录在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里面,1928年《背影》出版的时候,书店寄了一本给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朱自华第一时间拿给父亲朱鸿钧阅读,戴着老花镜的朱鸿钧从字里行间读到了儿子的感情,老泪纵横,自此父子之间的隔阂消失。

朱自清与父亲积怨有多深?本人:没有《背影》,至死不会谅解对方

小结:

朱自清也曾经自己说过,如果没有《背影》可能到死也不能谅解对方,然而这对父子终究在有生之年和解了,可见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情感表达出来才可以缓解矛盾。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1945年父亲朱鸿钧去世,享年76岁,而1948年朱自清因胃穿孔去世,年仅50岁,前后仅差3年,这对恩怨半生的父子就与世长辞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背影   父亲   姨太太   倔犟   积怨   扬州   旧式   妻儿   封建社会   新文化   父爱   父子   矛盾   儿子   思想   情感   财经   朱自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