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如何践行“保险+医疗”的战略宏图

经过了5个多月的时间,平安与方正的收购终于一锤定音。


今年1 月 30 日,平安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首次发布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参与方正集团重整的公告》,随后的 5 月 6 日,又发布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参与方正集团重整进展的公告》。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重整投资协议》为基础制定的《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已于 2021 年 5 月 28 日经重整主体召开的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并于 2021 年 6 月 28 日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书依法批准并生效,民事裁定书于7 月 5 日送达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


根据草案,平安人寿将以370.5-507.5亿元的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此前,中国平安在公告中表示,参与此次重整,有助于将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优质的医疗资源与平安的保险、医疗科技能力相结合,构建"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着力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如何践行“保险+医疗”的战略宏图


至此,一场历经将近两年时间的收购落下帷幕,与此同时,平安集团对“保险+医疗”战略宏图的打造也进入了新的征程。


保险的“现在时”与“未来时”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一个坎。而人口老化预期将会导致医院就诊人次增加、对诊断及治疗的需求更高、所需治疗时间更长,从而促进对医疗服务,尤其是慢性病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人们更加重视日常身体健康的维护以及疾病的治疗,我国居民每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1559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1902元。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略有下滑,但有行业人士分析表示,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居民的医疗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如何为人们的健康需求找到更合理的支付方式,成为整个行业探讨的核心问题。


作为最早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探索的保险集团之一,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就曾表示,“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在他看来,平安集团发展医疗,与其金融主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平安集团的2.2亿客户中,有1.46亿人购买了寿险产品。过去,保险是一张冷冰冰的保单,可能只在客户购买保险和发生理赔时才提供服务。但平安集团更希望能够通过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重症护理、养老护理等四个方面推动医疗与保险的结合,打造出“有温度的保险”。


此次对方正集团的收购,正是平安集团完善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打造“有温度的保险”的重要抓手。双方的强强联合,或将有效盘活医疗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赋能金融”,为平安集团筑起医疗健康领域的壁垒。


一家美国公司的“保险+医疗”探索


医疗健康服务供不应求,医疗支出巨大,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在不断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保险与医疗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美国,二者的结合已经有了成功案例。


尽管美国以完备的公费医疗+私人医生的体系闻名于世,但同样受困于巨大的养老、医疗支出。在2019财年,Medicare(美国政府为65岁以上贫困老人提供的健康保险)的总开销是6440亿美元,占了联邦政府总支出的14%。而CMS(美国公共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服务中心)预计在2019-2028年的十年间,这笔开销还会以每年7.6%的速度继续增加。


作为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United Health Group)的成立,就是为了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同时改进整个医疗健康体系。


从1974年到2021年,在近50年的时间里,联合健康利用医疗服务支付方的身份优势,成为了新医疗服务网络的搭建者和主导者,最终成就了健康险+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


公开资料显示,联合健康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两大业务架构展开,其一是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United Healthcare平台,主要提供个人保险和团险业务,并作为政府的合作机构承接养老及社会救助等保险业务。其二是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Optum平台,并且与保险业务形成了深度协同,前者为后者提供业务来源,后者则为前者带来服务能力,并通过服务进一步管控医疗费用支出,有效降低赔付成本。


在健康服务Optum平台之下,联合健康设有三项子业务。


首先,OptumHealth主要向联合健康的保险客户提供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包括240家社区医院的无预约急诊服务以及200家流动手术中心和手术医院的手术服务。


其次,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OptumInsight专注于医疗行业内的IT信息系统研发与运维,为医院、保险公司、政府等提供信息系统,数据管理与咨询业务。


第三,Optum平台下的药品服务业务OptumRX,该平台通过整合医生诊断数据、体检数据及配药数据等进行药品管理,并通过与6万多家药品零售商及多条药品配送链合作,按照处方、甄选价格后将药品配送给客户,在降低客户购药费用的同时控制药品的费用成本及保险的赔付成本。


着力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如何践行“保险+医疗”的战略宏图


这种将保险与医疗服务打通的模式,也被市场所认可。数据显示,联合健康的估值已远高于传统险企。数据显示,Optum旗下的业务已经逐步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支撑,其贡献的利润已经接近传统的保险业务板块。2015至2019年,这部分业务的营业利润由43亿美元增长至94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达到了21.59%。而过去十年左右,联合健康股价的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估值大约在19倍市盈率、3.81倍市净率,而大都会、保德信等公司的市盈率则在10倍、市净率在0.8倍左右。


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与联合健康类似,平安集团正在打造的“保险+医疗”战略也已渐趋完善。由平安健康、平安智慧医疗、平安医保科技,以及保险这个主营业务所构成的业务版图已经覆盖了医疗健康服务中的供给方(医院、医生)、需求方(用户)、支付方(医保、商保)和监管方(政府)。


对于用户而言,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承担起了“健康管理师”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线上化的诊疗和健康管理、药品配送等服务。目前,平安健康自主研发的AI诊疗系统已覆盖23个常见病科室和3000种疾病,其在线问诊满意度稳定在97%左右。


对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而言,在由平安健康帮助其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同时,平安医疗生态圈中的平安智慧医疗通过提供公共卫生管理、医疗机构监管、AskBob医生站、临床辅助决策、智能影像、慢病管理等方案,有效服务监管部门、赋能医疗机构,帮助其提升诊疗能力和效率。


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端而言,一方面由平安的四家保险公司通过商业保险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由平安医疗生态圈中的平安医保科技为医保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方案。据了解,平安医保科技则是与各地医保局开展紧密合作,2021年第一季度,平安医保科技就已新中标7个省级医保平台建设工程项目。


着力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如何践行“保险+医疗”的战略宏图


同样以保险为依托,同样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同样的医疗IT业务布局,不同的是此前平安集团并未在实体医疗机构领域进行布局。


而这正是方正集团最大的优势资源。


随着对方正收购的落幕,平安集团医疗生态圈中所缺的这一块拼图也将补齐。方正集团旗下诸多优质的医疗资源,特别是以北大国际医院及十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大大补足中国平安医疗健康版图中对于线下医院资源的相对缺失。


作为方正集团医疗健康板块的业务主体,北大医疗集团旗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已经超过1万张,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社会办医医院集团100强”榜首。


随着这一块资源收入囊中,平安集团将与联合健康的发展路径一样,在成为保险的重要承保方后,利用医疗服务支付方的身份优势和强大的技术能力,成为新医疗服务网络的搭建者和主导者,最终成就保险+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


平安集团2020年数据显示,平安超2.18亿的金融客户中,有近61%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金融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资产管理规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达3.9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客均金融合同数2.1个,客均AUM 1.73万元),新增金融客户中约15%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


不难看出,平安集团日趋完善的医疗生态圈已与金融主业产生有效协同,“保险+医疗”战略宏图也已初见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平安   付方   宏图   医疗   健康   医保   医疗机构   中国   居民   生态   药品   战略   客户   业务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