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为何要住投分离,刚需购房者应该考虑住还是投资?孰轻孰重?

今天跟一个投资人朋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闲谈,他说因为前段时间刚刚生了二胎,打算买一套面积大一点的房子自己住。

当时我就问他,你目前有几套房子了。

他说目前已经有5套了。

那现在是不是所有的购房资格都用完了?

他说,还没有?

然后我就跟他说,其实想住大房子也并不难,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自己买。他说不买怎么住啊。

我说了两个字“租房”。这位朋友听到我说租房,显然有一点不以为然,觉得租房并不是一个多好主意。

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会员朋友连线的时候,其中一个会员朋友说:凯哥,我打算买人生的第一套房,怎么才能做到投资兼自住,而且说的还理直气壮的,觉得买房,兼顾投资和自住,是一件多么合理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寻求到价值的最大化,可谓是完美!

但是真的就能做到完美吗?

买房为何要住投分离,刚需购房者应该考虑住还是投资?孰轻孰重?

可惜的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生活并不像数学求解那样,存在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投资和自住分别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很多购房者的需求是既要,又要,甚至是还要。

在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却想综合在一起,去考虑,折中选择是大概率的结果。

自住既不会太舒适,投资的回报率也不会特别高,最终变成鸡肋。

今天谈谈选筹的另一个思维:住投分离

为什么要讲住投分离呢?

因为没有住投分离的思维,我们的投资很难走上一个新的层次。

就像刚才说的那位朋友,认知停留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套房而已。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提出几个问题:

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住投兼顾吗?

如果不能做到又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可以在各自的心理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所谓住投分离就是把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拆解开来,分别思考。

在行动上买入投资,租用住宿;同时提升家庭的居住质量和资金的投资效率,本质是解决三个约束,认知约束、资金约束、需求约束。


认知约束:是指由于自身认知不足,而迟迟不买,或者挑三拣四无法建仓;

资金约束:是指由于局限于居住需求,但资金又不足,错失投资良机;

需求约束:是指由于买房来解决自己的居住需求时,当不满足自身偏好或者需求时,不买入,而眼睁睁看着房价上涨,最终无法建仓无法获利。

买房为何要住投分离,刚需购房者应该考虑住还是投资?孰轻孰重?


不能将住与投分开考虑,是很多小白和初级投资人的通病。

今天我先谈谈住投分离的第1个方面,初级投资人为什么要住投分离?


对于很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或者很多在一二线城市打拼多年,要倾其所有购入首套房的人而言。他们的首要矛盾是:有限的资金与无穷欲望之间的矛盾。总认为掏这么一大笔钱,总要买个自己喜欢的,于是对房子的位置、楼层、户型、朝向、交通,甚至小区环境配套,开发商品牌都要考虑进去,往往思量许久,反复琢磨,最终却无法出手,不管怎么选都觉得不对,最后延误了购买时机。


有人认为买房这么麻烦,一劳永逸,于是要一次到位,或4房3厅,或别墅、豪宅,下定决心未来不再折腾。

还有人不过30多岁,到了某处山清水秀之处,于是认为自己会在这里养老,担心未来房价飞涨,早早买入一套为养老做准备。

凡是以上的这些想法和行为,我们统统称为价值毁灭性思维。


买房为何要住投分离,刚需购房者应该考虑住还是投资?孰轻孰重?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部分人脑海当中会一个词叫“住投兼顾”。

住投兼顾就是不仅要满足于自住的需求,完全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偏好,兼顾投资思维,以便未来住所升级换代时,方便出售套利。

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投资人而言,真的能做到住投兼顾吗?


对于绝大部分首套房购入者,尤其是一线的年轻人,都不具备投资住房的眼光和能力。。

很多时候,连住这件事都想不清楚。例如处房情结、外景情节、郊区情节、品牌情节,更不要说住投兼顾了。


建议首套房购买者,尤其是一线首套房的购买者,应该秉持租房自住,购房投资的思路。

就是投住分离


这是因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其实往往买不到合适的住房,而此时秉持着错误的购买观念,认为要买大户型、大开发商、花园漂亮、配套齐全,但是有限的资金怎么可能买到这样的住宅?毕竟就这么多钱。

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将资金配置到市区低估的老公房、或者郊区有交通规划但尚未建成的房子,这些资产未来升值的空间要大很多。

而年轻人则可以根据生活不断的变化调整租房,充分体现灵活性。


在单身时可以挑便宜的租,以便储蓄资本,在新婚时可以挑,离单位近的小居室租,以便节约时间成本。

在孩子上学时可以租或者买学区房。如果投资的早,在孩子入学读书的是可以买得起当地的学区房的。

这种投住分离既可以让自己的资本获得最快的提升,又可以避免早期购房的失误,在消费效果上追求最大化,在资金的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上,也可以追求最大化。


曾经凯哥讲过一个例子,带一个叫红姐的朋友去看过几套房子,在我看来已经可以下手了,但她却总是挑三拣四,最终错过了一波大行情,以至于后面几年时间都没有买到满意的房子,不是觉得价格高,就是觉得居住体验不好,甚至于还说房东态度不好,我相信像红姐这样的买家不在少数,如果凯哥说中的,稍后在评论区留言,在购房的过程中,追寻完美的这种想法,对于买家存有这种念头是极其有害的。


很多人如果当初不那么挑剔,能买得起就赶紧买下来的话,一两年后趁着涨价卖出,现在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房子了。

所以凯哥还是要加一句,也是我最不想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作为一名首次购房者,一定要首先追求上车,这个上车未必就是为了住,而是以投资的思维去买房,不一定是新房,完全可以选择二手笋盘,低于市场价,有上升空间的楼盘。

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懂,为什么我自己买了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而是让别人住。如果你有了投住分离的这种思维或者行为,你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买房为何要住投分离,刚需购房者应该考虑住还是投资?孰轻孰重?

第一是标准唯一,投资的一切标准都可以转化为价格,这样就使得买入的行为非常的简单,也不纠结。

而自住的标准就有位置、有户型、有小区、有品牌、有花园、有父母意见,可能还要想未来女友的偏好等等,这么多的因素,小白怎么入手啊?所以往往因为纠结而错过。


第二是心态从容。因为标准唯一导致判断力大增,很容易建立分析逻辑。

同时买入也是为了卖出,所以容错的空间就更大,而且没有那么多对未来住房功能的期许。以当下的视角判断,更为客观,这些都导致心态更为从容。

而不像红姐这样的购房者,有太多的犹豫、挑剔。所以对于首次置业者,现在是越来越多了,比如说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独自在某些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这些都是首次置业者。建议房子越早上车越好,而上车盘就以投资思维为主来考虑。

一句话,对于小白而言,一定要把居住和投资区分开来,不要被自己的居住思维所困扰而不能建仓,买入是从0~1的行为,意义十分重要。

要追求买入有价值的房产,而不是买到自己满意的房产。

第一套房子买的对或错,甚至决定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学区   投资人   建仓   认知   住房   情节   思维   年轻人   房子   需求   资金   完美   未来   标准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