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商票管起来了,非金债要不要管?

房地产调控:商票管起来了,非金债要不要管?

原创:一号地产 作者:海哥

一号说: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调控与房企的较量,从来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殊死搏斗,而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斗智斗勇。

说起来,都是业内人士,也都是专业套路,所谓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

房地产企业明面上的融资方式,有开发贷、在建工程抵押、公司债、各类票据,以及各种资产证券化操作,如ABN、ABS等等;

按照资金来源可以分为银行贷款、信托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供应链融资以及地产基金、民间借贷等等;

这一次,由于房企频频发生的商票兑付危机,终于让这一房企隐秘的资金池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攻受”皆可的商票

房企的商票,既可以作为应付票据存在,也可以做为供应链融资的来源,长期以来是房企的一个好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商票作为房企的应付票据而存在的时候,它作为有强大房企实力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付给房企供应商,此时房企不用直接支付现金,而供应商拿到商票后,特别是有些商票还是有息商票,现金流好的情况下,可以持有并到期向房企要求兑付,赚一笔利息;

当供应商现金流不好的时候,房企的商票往往还能在市面上流通,不过市面上收商票的机构,往往要打点折扣,赚个差价,而供应商用损失的这点差价换个现金流,当然供应商还可以找银行做商票保贴业务。

看到了吧,这既方便了房企,也方便了供应商,一举两得的事情,一张商票,换取了两家的现金流。

而当商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手段时,同样,房企开出商票,供应商拿到商票,但这个时候供应商就有可能“有问题”了。

第一种可能就是供应商是房企的关联户,许多房企老板在体外都有自己的建筑公司、装修公司或者建筑材料公司等等,相当于老板的私房,那么这个时候供应商通过商票在市场上换取的现金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回流到房企手中,成为房企融资的一条隐秘通道;

另一种可能呢,供应商真的只是单纯的供应商,但在和房企的合作关系中,供应商往往是弱势的一方,用商票换取的现金流,房企说要借一借,你借不借?当然给啊,我还要继续和你合作呢。

好了,商票此时扮演的角色,就是融资利器,对于房企来说真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融资的路子又多了一条。

按照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票据市场承兑总金额22.09万亿元,同比增长8.41%,其中商票签发金额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

这个规模得多大,而这里面多大的份额属于房地产呢?大致举几个例子,从各家房企2020年年报上看,应付票据恒大有2000亿元,绿地256亿元,融创226亿元,碧桂园193亿元,保利181亿元,新城67亿元,金科57亿元……

截至去年底,前50强房企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同比大增34%。

房企热衷于商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商票作为应付款存在,并不计入有息债务,你说好不好。

因此,这次监管层注意到房企商票,并且将之纳入这次“三道红线”试点房企的监测指标之内。业内人士预测称,未来有可能将房企商票也纳入监管指标。

由此也可见,对于房地产行业和房企的监管,这一次是下定了决心,无论是三道红线还是集中供地,抑或是近期房贷审批放缓等等,都是在不停地扎紧调控的笼子。

非金债的漏洞要不要堵?

从一号君近期与金融市场人士的交流来看,今年3月份以来,房地产融资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增大,而成本也是前所未有的高。

目前银行的开发贷、抵押贷已基本上是名单制,没有进入融资白名单的中小房企基本无缘银行资金;

其次是融资成本普涨,成本排行榜上,银行之外的信托额度也在收紧,有传言下半年信托的地产额度要全部砍掉,其实上半年许多信托的房地产融资成本已经提高到年化9%-10%,甚至更高;

再之外,便是地产基金、私募基金等资金来源了,这部分的资金成本,普遍在年化15%以上,甚至20%以上都有。

从面上来讲,房企融资的通道要么被堵死,或者已经在被堵死的路上,要么成本已经变得高不可攀。

那么有没有管的没那么严,成本还比较低的融资渠道呢?

还真有!那就是资管机构的非金债业务。

非金债全称叫做非金不良债权收购后重组,业务的原理和商票有点类似。

房企要有一笔基础债权,资管机构将它包装成不良资产(资管机构还能很贴心地不上征信),然后收购这笔债权,将款项放给债权方,由债务人即房企提供资产抵押。

而房企为了融资,许多时候会通过做一笔资金往来故意制作出基础债权,而所谓的债权人许多时候也是房企的关联方,甚至就是老板的另一家企业,这样资管机构放出去的款房企就能用。

形式上很完美,而且成本也很可人。

一号君询问了下几家熟悉的资管机构,像百强房企的非金债融资成本在9%-10%,百强后的中小房企也不过11%-12%,相较于高不可攀的信托和基金资金,已经是菩萨心肠了。

规模上,据一号君了解到,目前几家大的资管机构,加起来也有1000亿左右的余额。而对于融资方而言,单个的项目融资体量,最多也能达到5-7亿元的规模。

可见这又是房地产资金调控的漏网之鱼。所以监管层在关注到房企商票之外,非金债的业务是否该管管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小房   房地产   现金流   债权   票据   融资   成本   供应商   资金   规模   机构   基金   业务   银行   地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