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会成为下一个WeWork吗?

"会暴跌么?"或许没有哪家企业在上市前夕会像眼下的叮咚买菜这样"紧张"。

因为就在几天前,美东时间2021年6月25日,以"生鲜第一股"身份正式挂牌美国纳斯达克的每日优鲜,其表现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截止当日收盘,每日优鲜股价9.66美元/ADS,较发行价下跌25.69%,总市值为22.74亿美元。

而这一预料之外的破发,无疑也给叮咚买菜的上市前景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至少从眼下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来看,其前景并不乐观,不仅部分股民以实际行动取消了打新计划,社区平台上也是步伐整齐,纷纷看衰。

例如,一位网友设置了关于"叮咚买菜你会打新吗"的选择题,82%的网友选择了"坚决不打",而这虽然无法代表所有投资者,但市场的遇冷可见一斑。

那这究竟是一场误伤,还是《皇帝新衣》里的那句"童音"?或许叮咚买菜需要花些时间来回答好市场的疑问,才能为自己"正名"。

好赛道!好公司?

毋庸置疑,生鲜电商作为一条超级赛道,曾一度孕育出了O2O平台、前置仓、店仓一体、社区拼团等诸多新模式。并在疫情的影响下极大地推动着生鲜电商的线上渗透,消费者使用生鲜电商APP的次数显著上升,即使目前国内疫情平缓,消费者使用生鲜电商APP的次数略有回落,但仍远高于疫情前。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已超5万亿元。而这一辽阔的行业前景,也吸引了风投的蜂拥入场。

其中,仅叮咚买菜的累计融资金额就达到了10.3亿美元之巨。也正是在重金加持之下,叮咚买菜增长凶猛,2019年、2020年,其总营收从38.8亿元增加至113.4亿元、GMV由47.1亿元增加至130.0亿元。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高增长的另一面却是一路飙涨的亏损额和持续紧缩的经营性现金流。据叮咚买菜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经营活动的现金净额均为负值,从2019年的-9.64亿下跌至2020年的-20.56亿。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过去三年亏损额度也一路上扬,2019年至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净亏损率从2019年的28%增加到了2020年的36.4%,而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已达到13.8亿,同比增长475%。

不难看出,面对冷遇叮咚买菜需要回答的首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高增长与高亏损之间画出一道通往盈利的路线。

成也前置仓,败也前置仓?

目前,在生鲜电商领域最受追捧的两种模式,一是从一二线市场起步的前置仓,以及主攻下沉市场的社区团购。其中,前置仓模式之所以能在一二线市场受到追捧,优势在于配送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适合"时间敏感性"用户,但需要对履约成本有更好的控制。

根据安信证券研究,前置仓模式的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020年的304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3070亿元。也正是因为前置仓模式在一二线市场的成功,尽管叮咚买菜不是前置仓的首创者,但对于前置仓模式偏爱显而易见,并希望依靠这把杀手锏,能够在下沉市场中也有所作为。

据招股书显示,叮咚买菜目前已经进入29个城市,不仅包含一二线城市,还有三四线城市。在募资用途上,叮咚买菜也侧重于进一步扩展规模化优势,募资50%用于提高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和新市场拓展。

那么前置仓模式是否真的适合下沉市场?

事实上,在下沉市场,更小的城市半径内,已经汇集了较高密度的线下生鲜购买渠道,再加上社区团购所带来的低廉的商品价格,这些无疑都将是前置仓模式在下沉市场上需要面对的挑战。

再加上,目前社区团购赛道上,巨头和独角兽蜂拥。阿里、京东、拼多多、滴滴、美团等巨头都已先后入场,同时仅2021年前5月,社区团购赛道就已完成了8起融资,总金额高达262亿元。

放眼望去,决心进入下沉市场的叮咚买菜,可谓强敌环伺。不仅要以高成本的前置仓模式,血拼社区团购巨头,此外,价格敏感而非时间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又是否愿意为前置仓模式的效率优势买单?还需时间来验证。

其实,纵观整个社区零售行业,包含了超市、菜场、小店、社区团购、前置仓等多种业态,总体体量大概在12万亿左右。在规模巨大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业态来适配。而且业态极为多元,也就没有单独一家公司、单独一个业态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速度能否转化为质量?

对于高增长与高亏损相伴而生的叮咚买菜来说,其业务增长依赖于三大支柱——零门槛配送、高额补贴拉新、重成本扫楼地推,这也是其亏损额一路走高的主要原因。

那么增长质量与速度能否兼备,就成了叮咚买菜必须要平衡的天平两端。

目前叮咚买菜采取首零门槛免费配送规则,一根葱一块姜也能免费送上门,导致不少订单总额可能连履约费用也难以覆盖,大量补贴之下,目前其平均获客拉新成本已超百元。

而平衡天平的一大标尺正是客单均价,据其招股书显示,2019年,叮咚买菜的客单价为41元,疫情冲击下,2020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的客单价陡然提升至70元,但随着疫情缓解,2020年全年,客单均价为57元,2021年Q1客单均价又大幅下滑至54元。

那么对于市场来说,又是否能够给叮咚买菜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转化足够多,能够带来正向收益的有效客户?

要知道,同样是曾站在共享经济风口上的WeWork,也累计拿到过软银100亿美元投资,自身估值一度飙升至470亿美元。并在2018年年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秘密提交了IPO招股书。

然而WeWork被资本快速注水膨胀的估值泡沫,显然没能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WeWork收入分别为4.36亿美元、8.8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净亏损额分别为4.3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三年内共亏损33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收入为15.35亿美元,但净亏损9.04亿美元,亏损金额同比增加了25%左右。

伴随着无止境烧钱、对于亏损的WeWork,市场开始失去信心。同时公众对其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产生深深的怀疑,导致其估值也一路狂跌不止。可见,重资产运营的WeWork正是因为进入到了融资—扩张—烧钱—亏损—再融资—再扩张—再亏损的怪圈,才最终被市场质疑。

而同样,叮咚买菜也面临的是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快公司未必是强公司,踩中好赛道的叮咚买菜,接下来要面临的拷问依然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美东   亏损额   生鲜   赛道   疫情   巨头   融资   前景   模式   美元   时间   城市   财经   市场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