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沙。出门有沙梁、沙滩、沙丘。每天看见的是沙蒿、沙柳、沙葱。最怕的是春秋两季的沙尘暴。因此,治理沙漠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梦想。

沙漠,变幻莫测的沙漠,它是鄂尔多斯一个金色的世界,是一处十分神秘的地方。自古,人们对沙漠望而生畏,把它说成是没有生命的禁区。然而,生活在沙漠里的鄂尔多斯人,却和沙漠世代相处,与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多少鄂尔多斯人的祖先,他们牵着驼队,白天行走在大漠风尘中,幻想着绿色的蜃景,向往过沙漠中的绿洲;夜里酣睡在沙丘的背风坡,做着绿色的梦,寻求着美好的生活。然而,他们的美梦只能是一枕黄梁。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那绿色的梦,在当代的鄂尔多斯人手中终于用现代化的飞机播种的手段变成为现实。他们把那绿色的“蜃景”搬到了沙漠,冲破了沙漠的禁区,让绿色飞染黄沙、让生命在大漠里欢笑,在沙土里萌发。

小时候,飞机是我们看到最为神秘的东西,一个铁的东西带着两个并不会煽动的翅膀,为什么还会飞得那么高、那么快?“飞机飞机你站住,我是北京大干部”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小孩看到飞机后一致高声吼叫的话。是的,我们只知道只有北京大干部才有资格坐飞机,根本不知道飞机还能干活。见到飞机最多的时候,是飞播,每天看到来回多次,时高时低,这时才知道还能治理沙漠。

从成吉思汗陵园西行约50公里,便进入了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这里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当年飞播造林的主战场。今天,当我们再次登上沙峰,极目远眺,便会被今天那大漠的壮丽奇观激荡得心旷神怡,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一湾一湾飞机播种后的新月型沙丘,如今是湾湾绿色,万顷碧波,这绿色象湖泊,湾湾点翠,泛起涟漪;这绿色似光点,飞起云烟。然而那些绿色的湖泊是鄂尔多斯人用勤劳的双手开挖出来的;那绿色的云烟又是鄂尔多斯人凭智慧引用先进的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播撒的。

老来圪旦-沙海中的一朵奇葩,大漠中的“世外桃源”,高原上的绿色佼佼者。这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第一个飞播区。它像一颗光彩夺目的绿宝石,镶嵌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中;它如一座绿色的宝库,珍藏着无数翡翠;它又似一位多情的鄂尔多斯少女,飒爽英姿地站在万绿丛中,笑得干沙变绿,笑出万洲争芳。每当老来圪旦飞播区进入风和日丽的夏天,沙漠里充满了生命的欢乐和绿色的幸福。羊柴也叫陶尔鲁格,这是飞播的主打产品,它像沙漠中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她身披浅绿色的黄纱,浑身缀满了紫红色的小蝴梁(羊柴属豆科牧草,常开紫红色的蝶形小花,花期很长),微风拂来,她轻舒广袖,翩翩起舞,播区顿时象一片花的海洋。

沙米是羊柴的兄弟,它浑身扛满刺刀(沙米浑身长满了刺,是一种自卫助身的武器),站在高高的风口上,为大家站岗放哨,时刻保卫着这个沙族大家庭的安危,让大家欢欢喜喜安享天伦之乐。羊柴--陶尔鲁格,沙漠中的百草之王,它是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含蛋自高,纤维少,是牛羊的高级营养品,是家畜的十全大补草。据老来圪旦飞播区的科研人员测定,一株6年生的羊柴能萌生出107株小苗,固沙面积达11平方米。科技人员说羊柴只要活一株,就能串生一片。羊柴的种子是扁圆型的,上面长有一道道细细的种纹,像沙丘上一条条的沙纹,是沙区飞播理想的种子。它的种子飞播后能巧妙地拉住沙粒,使沙粒像被窝一样轻轻盖在身上,雨过天晴,它就破土而出。可羊柴细嫩的小苗象出身豪门的阔小姐,十分娇嫩,经不起风吹沙打。为了保护羊柴,科研人员终于发现,在大漠深处,生长着沙米和沙蒿兄弟,这一对沙漠中的患难兄弟,堪称沙漠中的绿色卫士。它们祖辈深居沙海,经过世世代代与风沙抗衡,终于幸存下来,成为大漠中的一对幸运儿,也是大漠怀抱里的骄子。

科技人员找到沙米、沙蒿、沙打旺、沙拐子等许多带“沙”字的沙生沙长的植物,让它们攀亲结友,把羊柴,花棒等优质豆科牧草和沙生植物混合飞播,终于治愈了羊柴小姐幼小时期的娇嫩病,同时也找到了一条以“沙”治沙的飞播成功之路。羊柴、花棒、沙米、沙蒿、柠条等十几种绿色的种子从飞机上飘下,一起飞向大漠,飞向草原,飞向大地,飞回到沙漠母亲的怀抱。沙米、沙蒿飞播后的头一年,能够很快在明沙梁上出土生长,它们不怕风吹,不怕沙打,终日守护在羊柴和花棒姐妹的身边,不让它们受到风刀沙剑的半点碰伤。等到飞播后的第三、四年,羊柴就开始迅速生长,超过了其它牧草。这时它风吹不死,沙埋不住,又反过来保护着其它牧草的生长。科技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演替过程。这大概就叫生态平衡的学问,也算是一条自然规律吧。工作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飞播科技人员,他们经过多年与风沙的拼搏,终于找到了这条大自然的规律,找到了一条飞播治沙的捷径。

炎热的盛夏,成批的游人从金碧辉煌的成吉思汗陵园出发,兴致勃勃地来到毛乌素沙漠。一走进老来圪旦飞播区,人们顿觉清风拂面,芳香沁脾。这里是生命的摇篮,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植物园。当游人看到那一片片花红草绿,蜂飞蝶舞的动人景象,难免发思古之幽情,叹盛世之科学,尽兴去领略那漠野风情,去享受那大自然赐给的欢乐。沙海狩猎,是人们野游的兴事。它可以消除疲劳,发掘生活的情趣。飞播区内野兔最多,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沙窝窝里啃食青草。这是人们猎取野兔的最好时机。如果你有幸猎到野兔,再趁兴点起篝火,随便在野滩上拔几把沙葱和地椒放在锅里,同朋友亲人一块围火野餐,嗨,那野的味、野的美、野的情,伴着美酒与歌声,是再惬意不过了。这里的牧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在饮酒吟歌中,如果谁没有唱出绿色,那绝对不是好歌手,不配骑乘草原上的骏马,更不能称为草原上的“绿林好汉”。绿色,因为绿色是大漠里的生命,是沙漠的脉搏,是沙漠中流淌的沸腾的血液,是沙漠的灵魂 . . . .

据说,当万物萌动的春天,每到飞播的日子,牧人们都要杀羊置酒,请飞播人员去饮酒高歌。牧人们说:“飞机一响,能开个绿色的小银行。”金色的秋天,牧人们又成群结队,涌向播区,开镰收割牧草。有的牧人靠卖草每年收入几千元,一跃变成了当地的富裕户。有的牧人还自己花钱举办蒙古民族的“那达慕”大会,庆祝飞播给他们带来的丰收和喜悦。从达拉特旗的黄河之滨到准格尔山川,从库布其沙漠到毛乌素沙洲,飞播的绿色正在染遍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在高原上撒下一片丹青,在沙海里抹上一片葱翠,飞出了一条绿色的长城,撒下了无数珍珠般的沙原绿洲。。 . . . .

往事悠悠,飞播已经成为历史,治理沙漠,现在还在继续。不过,由于煤炭的开采,沙漠地下深埋着乌金,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区,人们早已忘记了曾经的治沙历史,开辟的是新的致富途径。羊柴、花棒、沙米、沙蒿、柠条这些治沙功勋被从外地运来的一车车樟子松、油松取代。人们靠现代化的机器和人工结合将所有沙漠全部绿化,期待征地收钱发大财。多少年后,沙漠是什么?我不敢想象。


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记忆中的飞播造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达拉特旗   成吉思汗   鄂尔多斯   大漠   豆科   牧草   牧人   野兔   沙丘   高原   沙漠   种子   生长   飞机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