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福特“牛马不分”!


近日,福特中国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广告文案,配图中赫然写着“2021中国·马年”。众所周知,2021是农历辛丑年,即牛年,福特此举瞬间引发一片质疑之声。


眼见争议愈演愈烈,官微又发文解释道,“福特最知名的「一匹马」,先锋纯电SUV MUSTANG MACH-E国产元年,简称中国马年”。


言下之意,这并不是失误,而是故意为之。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品牌借势节日,以及利用产品特点进行错位营销的做法其实并不少见。事实也证明,精妙的节日错位营销确实可以引爆话题为品牌引流,让其在短期内迅速出圈。


但是,文化沟通一直都是敏感地带,在此基础上做错位营销更是高风险事件,稍有不慎就会翻车。


显然,大众对于福特此次以常识性错误来博人眼球的做法并不买账,纷纷留言表示“别抖机灵了,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只会让人厌恶反感”。


为品牌累积良好口碑或许是一场5年、10年的持久战,但是口碑崩塌却可能是顷刻之间的事情。虽然,此次福特中国用备受争议的方式换得了1.4亿的话题阅读量,但是这次营销真的算成功吗?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其实,这几年品牌因为抖机灵不尊重中国文化而导致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


比如,之前丰田为了推广新车,就拍摄了一则侮辱性极强的广告。画面中,一辆越野车疾驰而来,道路一旁的两只石狮子见状又作揖又敬礼,广告语还写道,“霸道,你不得不尊敬”。


让石狮子这种极具中国象征的元素向日系汽车做臣服姿态,显然是一种文化的蔑视。因此,官媒也直批丰田汽车的广告“太霸道”。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除此之外,像杜嘉班纳、范思哲、蔻驰、纪梵希等经常在中国文化“雷区”的边界反复横跳的品牌,也是不胜枚举。


要知道,在社交高度互联网化的时代,品牌与用户的距离也被前所未有的拉近,随之而来的“放大镜效应”,则要求品牌的一举一动都需更加谨慎。


虽然,品牌在做市场推广营销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是聪明的企业会懂得不去碰触禁忌,特别是体现着国家尊严和民族形象的符合元素,更是不容恶意曲解和亵渎。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不仅如此,品牌在确定传播内容之前,也应该考虑受众的认知差异。


在传播学上有一个非常基础的“编码、解码”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传播者是编码者,受众是解码者,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


以此次福特中国翻车的事件为例,福特作为“编码者”,让新车出圈是其错位营销的本质目的,但是“中国马年”的含义解读却只停留于品牌粉丝的语境中,从而导致信息无法被所有的受众认同、理解,最终引发了争议。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另外,对于国际品牌而言,专门针对某一目标市场的营销内容,也需全方位进行考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例如,之前意大利珠宝品牌宝格丽为了迎合中国猪年,推出了“做我的掌上明JEW”的宣传语。其中“JEW”一词是单词“Jewlery”(珠宝)的简化,其发音又与汉字“猪”相似,因此借势谐音梗营销。


但是,在英文中,“JEW”同时为犹太人的意思,他们的宗教信仰使其禁食猪肉,这个双关语放在犹太文化里就带有侮辱性意味了,被不少人吐槽为“把猪和犹太人混为一谈”,从而进行了抵制。


可见,欠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于品牌来说也是相当致命的。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总而言之,新奇出位的营销手段或许可以助力品牌在短期内斩获巨额流量,但是只有真正做到文化尊重的营销,才能引发消费者长久的共情。


一切商业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底线意识、责任意识之上。


福特中国“牛马不分”,品牌营销为何频踩文化雷区?


编辑:鞠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福特   中国   马年   品牌   侮辱性   文化   传播者   牛马   翻车   雷区   文化差异   语境   犹太人   受众   新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