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陶潜,文人的宿命

李白与陶潜,文人的宿命

人们常说 纵情山水,兼得李白、陶潜之意境。把李白跟陶潜相提并论倒是颇有意思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同时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

李白是有求不得苦的。他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渴望做高官,辅佐君王留名青史。但能力不济,终沦为帝王身边的玩物。失意之后走向纵欲,却念念不忘效忠朝廷。

陶潜呢,始终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儒得不够,道得也不彻底。既想为官志在天下,又抵挡不住田园山水的诱惑。最终被现实鞭挞,才绝了游宦生涯,做了一名隐逸诗人。

陶潜和李白都是因为政治上的无能而离开政界的。所不同的是,李白思想深处儒多于道,陶潜则是道胜于儒。所以李白终生都不忘建功立业,陶潜则成功做了了断,走向隐居生活。

痛苦往往存在于中间状态,在于还存在取舍;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取舍,还会有痛苦么?尽管取舍的结果未必最佳。李白直到临死仍然未能脱离中间状态,而陶潜有幸做到了断舍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尽管并非如意的生活。

李陶确实有才,不过仅限于文才,他们都缺乏治国理政以及经商致富之才。

艺术必须有情绪,没有情绪那就不会有艺术,越深刻的情绪表达越是优秀艺术。文学大师音乐大师等都是情绪表达大师。不过,这同时造就了文人容易情绪失控。

古代多数文人性格不成熟,很任性,缺乏自律精神,任由欲望泛滥,而抱着所谓文才忘乎所以,其实真正最重要的才能是自控能力,所以文人多不成事。也有少数文人,有极强的律已精神,然而终因其思想偏于理想主义色彩,不合于时世,免不了看破红尘,或遁入空门或隐于山野。

出于情感原因,文人们总是怀旧的,怀念曾经的未可知的真实存在存疑的美好传统和道德。陈旧过时的传统和道德规范被文人们视为社会秩序完美和谐的需要,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不应该被改变的。他们不明白,社会是逐渐进步的过程,传统和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消失了的就是本就应该消失的,留下的是自然应该留下的。文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守着祖宗的东西。文人的精神特质注定了他们总是沉缅于过去,无法理解适应真实社会现实需要的东西。文人们的不识时务,是帝王不肯使用他们的根源。

文人容易做,政治不好玩。文艺是歌颂人性的,政治则是逆人性的。文艺要搞得好,真善美必不可少;而如果在政界推崇真善美,你恐怕死得最惨。其实文人和政客社会都是需要的,前者负责精神追求的满足,后者负责现实需求的解决,然而互相不得越界,谁越了界谁就活不下去。由于中国传统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而儒家又强调积极入世,推崇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然而历史事实总是这样的,欲从政的文人,多数都碰得头破血流。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群体注定会陷入一种无限痛苦的命运轮回之中。

李白与陶潜都是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的,这也不难理解。既然无法从政,古代又视经商为末流,自然收入来源受到极大限制。要么凭亲友接济,要么卖字卖画以求得生存。即便少数文人迫于生计也许会选择经商之路。然而商场如战场,欲经商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极强的逆向思维,商界更是与道德无关只论盈亏的地方。文人们过多的理想主义和道德规范意识,显然不太适合于经济界。此外,经商需要灵活的头脑,文人则大多数墨守成规。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人是不太适合于经商的。

陶潜李白的缺陷,他们坎坷的经历,都道出了文人的致命弱点所导致的文人的宿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李白   文人   真善美   政界   理想主义   宿命   情绪   道德   痛苦   现实   传统   过程   思想   精神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