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关键之名臣篇


名人成功的关键之名臣篇

伴随朝代兴衰更替,有才干的大臣们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旷世明君一代雄主,也离不开才智贤臣的辅佐。中华历史上,有众多名臣,星光熠熠,名留青史。

商鞅—喜刑名法术之学即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制度也曾被多国接受和实施,如管仲在齐国,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都曾实行变法,也都分别让这几国强大一时。又因几国各自的缺陷以及所实施政策的不完善不彻底,几国的霸主地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秦孝公时的秦国国力相对山东六国较弱且政局不稳,对山东士子缺乏吸引力,而商鞅独具慧眼,选择投奔最为偏远落后的秦国去一展抱负,终成就惊天伟业。如果商鞅没有选择秦国,势必不会有这番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和先进的制度总有一个可以充分和彻底实现它的地方,而且也只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任何别的地方无论如何实施起来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一份求贤令,求来的是秦国富强,是一统天下的霸业。商鞅与秦国是互相成就的典范。

诸葛亮—东汉末年英雄辈出,类似诸葛亮一般有才识谋略的人不在少数。他成年后曹魏早已人才济济,孙吴又偏安江南潜力有限同时也不乏能臣良将。无论是投魏还是投吴,一来不合诸葛亮的口味,二来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定不甘居于人下。而以诸葛亮之才助强不足,辅弱则有余。权衡再三,他只有选择拥有皇族后人身份金字招牌又为人宽厚以德服人同时还求贤若渴的刘备。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隆中对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弃强投弱选择刘备是诸葛亮能做到位极人臣的唯一选择。

司马懿— 其父位居高官,自己又胸怀谋略,早早即名声在外。然而,汇聚天下英才的曹魏,司马懿的这些优良素质与曹操手下众多谋士良将相比并无特别厉害之处足以让他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曹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司马懿是如何得到曹操的欣赏和信任的呢?曹操南征孙权并获大胜,孙权遣使乞降并向曹操上表称臣,劝说曹操称帝。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司马懿因支持曹操称帝而被后者重视,曹操封魏王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曹丕即王位后自然重用司马懿,逐渐成为曹魏权臣掌握实权并最终为其后代以晋代魏打下基础。

王安石—宋神宗即位之初,就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书记载神宗久慕王安石之名。从未身居要职的王安石如此盛名从何而来呢?原来,早年的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此后王安石虽仅任县令地方小官,却屡获欧阳修以及时任宰相文彦博的举荐。即便王安石任地方官和京官时有一定政绩又力主变法革新,还诗文俱佳,如果未曾结识欧阳修周敦颐等身居高位的人物并获赏识,他的名气恐怕不可能传播开来,更不可能直达圣听。

李鸿章—年少聪慧,颇有才学。青年入京时他以诗言志,曾写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然李鸿章的才华并非拔尖,初次会试还落了榜。尽管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安排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以及苏南豪绅潘世恩和翁心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都不足以让李鸿章日后飞黄腾达。李鸿章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从此,李鸿章不仅受业于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更成为了曾国藩湘军幕僚,后来自己组建淮军,才走上了功成名就之路。在晚清那样一个乱世,能够做到在政坛上大红大紫的唯有走中兴名臣曾国藩及李鸿章这样从军之路。

历代名臣们显然都是身具大才,抱负远大的。然而,仅仅这些是不够出人头地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战略眼光、识时务认清方向、有人提携及营造舆论等等更是关键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周敦颐   士子   任县   大儒   管仲   神宗   秦国   京官   权臣   良将   法家   山东   门下   名人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