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半年前,成立仅两年半的贝壳找房在大洋彼岸敲响钟声。


看着台下的一众投资人和媒体,贝壳创始人兼董事长左晖极为低调:


“我一直不觉得贝壳模式完全跑通了,我们可能完成了‘从0到1’,算是活下来了。”


贝壳是活下来了,有的人却倒下了。


贝壳在招股书中写道,截至当年6月30日,贝壳找房平台共入驻265个房地产经纪品牌,约4.2万家门店,约45.6万经纪人。


在贝壳平台下,这些入驻品牌和贝壳自己的链家共用一套规则、一个系统,与链家同台竞争,且共同切分收益。


贝壳的做法遭到了业内的诟病:


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这让上市后的贝壳极为被动。这不,一个漩涡还没爬出,转眼又陷入另一个漩涡。


1

“两头吃”


2020年4月23日,左晖给大家算了两笔账。


1、整个房产中介行业,每年店均GMV(成交总额)约2000万元、人均GMV约350万元、平均收入仅5万元,从业时间只有7个月。而贝壳平台店均GMV为7706万元,人均GMV为790万元,从业时间约为12个月。


2、在这些门店中,达到温饱线(年均GMV达到5000万元)的,贝壳只有25%。而达到中产线(年均GMV达到1亿元)的,只有12%。


根据这些数据,左晖做出了一个决定:


向低收入宣战。


这也是当天贝壳新居住大会上左晖演讲的主题。左晖的意思很明显:


我们中介的收入太低了。


为了给手底下的兄弟们涨工资,左晖那天提出的目标是:


2020年贝壳达到中产线门店达到1/4,约为1万家,达到温饱线的门店达到1/2,约为2万家,同时2025年90%的门店要跃过温饱线。


海口已经夸下,但左晖没说钱从哪来。高收入必然来自高业绩,是抢占更多同行的生意?还是提高中介费?又或者是剥削开发商,让他们提供更高的新房佣金?


事实再一次证明,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


这些天,在重庆一论坛传出了一则消息:


重庆贝壳涨价了,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买方2%(之前是卖方0%,买方2%)。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这不是贝壳第一次涨中介费。2020年12月底,郑州贝壳系所有门店宣布:2021年1月起将上调郑州地区中介收费标准至3%。


更早的时候,贝壳已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实行3%的中介服务费。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也就是说,一套200万元成交的二手房,此前的中介费只要4万,调整后变成了6万。


左晖这不是在向低收入宣战,更像是在向买房者宣战,毕竟羊毛始终是出在羊身上。


但在左晖看来,他们才是最委屈的那个。在2019年1月的一次采访中,还是链家董事长的左晖就曾为中介行业叫屈:


中国的中介费普遍费率大概在2.5%左右,在全世界看来,也不算高。美国是6%,日本是6%,(中国)台湾是5%,南非是8%,(中国)香港虽然是2%,但是还有1%的预支费用。


左晖的言论得到了一片嘘声。群众们的不满也可以理解,不是说中介不可以涨价,而是涨价后的服务提升体现在了哪里呢?


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本质上,链家独家模式是双边代理,意味着中介不代表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也不为任何一方创造价值,唯一目标就是撮合交易,赚取佣金。


感受不到差别的服务,凭什么比别人更贵呢?2017年的某个论坛上,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更是对链家网CEO彭永东当面指责:


“你们的模式就是两头骗,骗完房东骗购房者。”


在想尽办法“向低收入宣战”之前,左晖或许更应该想清楚这个问题。


2

四面埋伏,储粮过冬


“向低收入宣战”是长期口号。


对贝壳来说,在当下的节点涨中介费,有比“向低收入宣战”更紧迫的事。


自诞生之日起,贝壳的角色一直是“行业革命者”,也就是“行业公敌”。


2018年4月,在链家网的基础上,链家推出了"互联网+"房产服务平台贝壳找房。在对外的话语里,贝壳找房以真房源为核心,通过自己建立的ACN经纪人协作网络,实现不同房产经纪公司之间跨店、跨品牌成交。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贝壳的诞生打破了原有的“58接管线上,众玩家瓜分线下”的中介格局,并引起了行业的群体愤怒。


早在2018年6月12日,58同城与安居客牵头,请了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麦田房产等10家地产服务业山头,搞了一次房地产界武林大会,名曰“真房源誓约大会”。剑锋所指,正是贝壳与链家。


除了姚劲波组织的各路豪杰开大会,2019年以来,金华、绍兴、南昌等多地也出现了房产中介抵制贝壳的“反壳联盟”。


一个经典的例子发生在2019年9月,金华上百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代表签署了《反壳联盟条约》,口号喊得震天响:反对垄断,抵制不良竞争。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如果说同行的抵制贝壳尚有周旋的余地,那么,来自巨头的降维打击却着实令贝壳心慌。


就在贝壳深陷纠缠之际,阿里突然以8.281亿港元认购易居1.18亿股,宣布共建网上房地产营销与交易平台,打算投入50亿成立由阿里控股的合资公司。


此后,阿里和易居联合推出的“天猫好房”平台,甚至喊出了“至少在未来的3年内不赚钱,所有收入100%补贴购房者”的口号。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不仅阿里,京东也开始对卖房这块蛋糕蠢蠢欲动,第一次出手就和中骏地产合作上线了1000套房源。


除此之外,百度、字节跳动、小米等互联网大厂也已经强势进入房产中介行业。


掀了桌子的贝壳,正面临着前狼后虎、四面埋伏的尴尬处境。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地产行业,依然笼罩着阴云。


从“五道红线”,再到今年全国各地密集出台、累计高达60余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高层房住不炒的决心依然坚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壳的成交将明显受到冲击。今年1月,链家、贝壳等平台的北京区域,已经不再显示每天交易量及每个小区历史成交价格。


在东莞,据当地房产自媒体报道,2月8日深圳住建局连发三文,出台二手房成交指导价后,贝壳和链家APP上的深圳二手房价格一栏,全面显示为“暂无数据”,房源暂时全面下架。


同行的虎视眈眈、巨头们的大军压境、宏观政策的阴云笼罩,都让贝壳不得不心惊。冬天来了,贝壳要储备现金,存粮过冬。


没有意外的话,贝壳中介费涨价的故事,还将在全国继续上演。


3

烧钱奔跑


如果单从手上的现金来论,贝壳似乎并不缺钱。


贝壳2020年Q3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高达592亿元,堪称粮草充足。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左晖的房产中介帝国一直都是重资产模式,员工超过42万人。


尽管贝壳全年的交易额超过2万亿,在国内已经是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商业平台。但它的利润却少得可怜。


贝壳财报显示,贝壳上市后的第一个季度2020年Q3季度,虽然净营收为人民币205.5亿元,同比增长了70.9%,但其归母净利润仅为7470万,相比2019年Q3季度的归母净利润3.814亿,同比下降了80%,而在2020年Q1季度,其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了12.29亿。


上市之前,贝壳更是连连亏损。贝壳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收入分别为255亿、286亿、460亿,同时净亏损分别为为5.38亿元、4.28亿元、21.8亿元,合计超过31亿元。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缺钱的贝壳,就连登陆资本市场都显得极为匆忙和无奈。因为早在2016年4月,左晖旗下的链家为了完成B轮融资,和投资人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赌的是公司能不能在B轮融资完成后的5年内上市,如果不能,链家就必须按8%的单利率进行回购。在VIE结构拆分重组下,链家早已被贝壳找房纳入麾下。


贝壳的窘境,同样体现在股价上。


2020年8月,贝壳找房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随后行情一路看好,贝壳的市值最高冲破850亿美元大关,折合人民币超过了5500亿元。


但最近,贝壳却一路下跌,股价从79美元跌到47美元,市值距最高点蒸发了200多亿美元,排在一众明星中概股前列。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即便如此暴跌,贝壳的市值也还有554亿美元,市盈率为负100多倍。正如易简财经所说,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市盈率处于20~30倍属于正常水平,如果市盈率为负,说明公司业绩令人担忧。


根据招股书,亏钱的重要原因是:


代理商、经纪人的佣金成本越来越高。


早在2018年,这一部分的成本就达到218亿元,2019年更是剧增至347亿元,占了大半营收。


烧钱奔跑,在这一点上,贝壳确实很互联网。


4

尾声


贝壳上市后,有人感慨:


中介行业上半场已经结束了


这话有一定道理。截至2020年9月底,贝壳平台的门店数量超过4.4万家,无论是员工数量还是市场占有率,贝壳确实走在了前面。


但这是个持久战,上半场跑马圈地讲究速度和策略;但漫长的下半场,还得看价值,看口碑,看人心。


这两年,下游对贝壳有怨气,涨价的中介费是一方面,问题频出也是一方面。陆玖财经就曾做过梳理:


2020年7月7日,消费者“忠肝义胆范厨师”就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贝壳旗下的德佑利用贝壳品牌招揽业务,在没有进行调查客户是否具备贷款资质的情况下,提前收取中介费用。


2021年2月份,兰州市民陈先生实名举报贝壳找房平台套路卖家违约,从而付出双倍违约责任的事实。


在21聚投诉上,多名用户还投诉了贝壳找房恶意泄露个人信息、服务争议等问题,截至3月2日,在黑猫投诉上,贝壳找房的投诉量多达585个。


贝壳存粮过冬:新巨头没有安全感


市场上甚至有声音指责左晖:


曾经旨在改革中介行业的屠龙少年,变成了那条恶龙。


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得不担忧:如今的贝壳一家独大,长此以往,它会不会成为整个房地产链条中最赚钱,也是最恶劣的一环?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多年前我朋友老六说过的一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稳赚不赔的赚钱模式,那就是收保护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贝壳   中产   存粮   阿里   市盈率   低收入   佣金   温饱   深圳   房源   巨头   安全感   季度   中介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