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成为中国新晋第一大贸易伙伴

本文已刊发于新华社《环球》杂志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0年1-5月,以人民币计,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4.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9366.2亿元,增长2.8%,自东盟进口7598.6亿元,增长6%,均高于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继2019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以来其贸易地位的再一次提升。至此,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其经贸关系对双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从投资的角度看,2020年1-5月,中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355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8%,其中来自东盟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0.1%。而1-4月,中国对东盟非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同比逆势上涨43.3%。


“逆袭”的原因


今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10周年,10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加深,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各成员国发展水平虽有差异,但却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自贸区的建立,极大地拓展了该区域的市场规模,迅速的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网络,夯实了彼此经贸合作的基础。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也是中国与东盟在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发出的维护自由贸易与多边体制的重要信号,本地区的经贸潜力也因此再次得到释放。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内需求不断增加,初级产品在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占比提升、农产品进口的比重增加且品种趋于多样化,消费升级的态势日益明显。中国对东盟出口中占比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机电产品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今年以来,能源与集成电路在中国东盟贸易中双星闪耀,对于该地区贸易的逆势上涨贡献巨大。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渔翁”效应逐渐显现。面对着相互加征关税等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两国的进出口商都不得不开辟新的市场,跨国公司也被迫将部分生产与组装环节延伸至中美之外的经济体。有研究认为,越南是“中美贸易战”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美国、欧洲控制疫情不力,经济重启面临重重困难,客观上减少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而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生产链以及物流体系的严重破坏造成了美、欧对华出口的下降。相较而言,东盟各国的“抗疫”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各国的复工复产也正在有计划的展开。与美国和欧盟不同的是,东盟国家从疫情一开始就迅速与中国合作,双方在2020年2月就组织了一次东盟-中国外长峰会,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互相提供医疗援助和专家,既体现了危机时期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合作的益处。近期,中国与东盟重申在后疫情时代,各方将稳步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水平,维护自由、稳定、公平的贸易投资环境,并继续保持市场开放。

短期来看,美、欧疫情控制和经济恢复均不乐观,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在年内有望保持。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地区局势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不减反增、逆势上扬,并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势头,显得尤为可贵。

在逆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地区和平都至关重要,对于维护自由贸易与投资、市场开放与地区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双方在产能、基础设施、投资与金融,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潜力仍然非常巨大。从中国和东盟的人口、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吸引外资等经济指标来看,中国与东盟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和重要一极。

东盟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特色各不相同,在资源、行业、服务、消费市场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总体而言,东盟国家劳动力丰沛,工资水平较低,廉价的劳动力是它们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土地与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生态环境压力增加,部分中资企业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至东盟国家,并借由对外投资带动了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也正发生着悄然变化,产业升级已箭在弦上,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贸易结构,中国东盟货物贸易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服务贸易也快速提升,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中国在高铁、路桥、港口、核电、通信、能源开发等行业世界领先,有着极高的性价比优势。东盟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迫切的需求,合作空间非常巨大。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基于此,双方在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电子商务、5G等领域方面的合作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如果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年内能够如期签署的话,未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届时,一个市场规模更庞大、政策更优惠、贸易投资更便捷的新型区域一体化组织必将惠及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


企业走出去需要规避风险


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一批中国企业去东盟投资。近年来,中国在东盟国家建设了不少经贸合作区,如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等。在投资过程中,中资企业既享受到了当地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又会遇到类似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汇率波动、会计制度冲突、流动性管理、文化差异、员工管理、营运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风险。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的配套能力,供应链的协同等均是中资企业走出去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同时,两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领土争端、政治争议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对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互信,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处理地缘政治,继续推动更加深入的经贸自由化、便利化、一体化与法制化,促进贸易与投资的双向流动与良性循环,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对企业来说,在进入东盟市场之前,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考量来把握东盟的一体化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策略,拓展东盟的整体业务。大型外企可以与上下游伙伴一起投资某个东盟市场,确保整个供应链、生产链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采取抱团发展,共担风险的方式,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而投资地点的选择也一定要确保更靠近上下游供货商以及沿海港口或物流枢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东盟   中美   伙伴   贸易   经贸合作   中资   美国   疫情   劳动力   中国   水平   地区   国家   财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