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康熙十年五月, “以买卖之事不断,曾请置设商人,况且若将当地现成库银经商,则可获利,而买卖之事亦不至有误”。

“生息银两”也被称为“恩赏银两”,它是清朝时期的一种财政金融制度。具体来说,指政府将暂且用不上的一部分“闲钱”拨下来,给官员或者商人用来营运生息,而政府则收取一定的息银(利息率大约1~2分不等)以此来维持特定开支的一种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拨款放贷,收取利息的财政手段,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银行借贷方式基本是同一个道理。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清代归绥地区发商生息简况表

关于清朝时期生息银两制度是何时兴起的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清朝的生息银两制度是从入关之前的某些做法继承沿袭过来的。

一、生息银两制度的演变史

1. 康熙时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食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剂,更是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为此,古代历史上是禁止私盐贩卖的,只有国家政府才能进行食盐专卖。铜铁等也一样,由官府垄断经营。

康熙年间,皇帝大力推行生息银两制来招商承运铜斤(一定份量的铜钱)和食盐专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铸币业、食盐行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古代制盐技术工艺流程模型场 图片源于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钱文为日用所必需,价值平减,则其为小民利益者甚溥”,康熙帝认为,钱文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品,充裕的铜钱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为此向铜钱铸币的商人实行生息银两制。

此外,对于一些官营工业的官员、职工也给予了较大数额的“生息银两”贷给,这个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特殊照顾的“优惠政策”。

“康熙三十九年,念及包衣下人滋生艰苦,特发国库帑银,使其营运。苏州织造、内务府郎中李旭遂上奏请借十万两营运滋生,每年交还本利银一万一千两,十年全完,利息率十分低,年率仅 1% 。”

“包衣”,指家仆、仆人,“包衣”是清朝时期八旗满洲的一种个体领属制,服务于达官贵族,比如曹雪芹家族就是此类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下级官员的关心,特发国库银两,用以鼓励生产,帮助八旗官员解决生活困难,维系日常周转。而至于利息,低至年率仅 1%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中也可以窥视到,早期生息银两制推行主要是为了帮助解决民生问题,而非获利。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康熙时期,生息银两制的典型之处在于,它的还款时间、数额量、利息率是不固定的,而是由康熙皇帝本人依实际情况来定,总的来说,就是人为自由控制因素大。

2. 雍正时期

和康熙年间相比,雍正时期的生息银两制更加完善。我们前面说了,康熙时的生息银两制没有固定的数额量、利息率等,所得息的用途情况更是不明确了。而雍正初年,国家规定,生息银两所收取来的息银用在八旗并内府官员、士兵的婚丧之事上,“雍正元年奉旨。发内库银九十万两生息。所得利银赏给八旗并内府三旗官员兵丁,以济婚丧之用。钦此。遵旨议定:此项银按一分生息,所得息银八旗满洲蒙古每旗每月预领银一千两,备婚丧恩赏之用。用过数目于次月咨府,再按用过之数补给。”

其实,早期前的清朝,旗人或其亲属是没有这项特殊照顾政策的,当时只给穷困的旗人提供救济。之后,清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加大了对八旗的赏恤力度,毕竟八旗是清政府的“立朝之根本”。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总而言之,从康熙年间到雍正时期,生息银两制的恩赏范围不断被扩大。根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213《内务府》记载:

“内府三旗官兵优恤银由银库存储,官员及尚茶尚膳人员,护军、领催等,遇喜事赏银十两,丧事二十两;骁骑喜事六两,丧事十二两;步军喜事四两,丧事八两。八旗并内府三旗,各将所用银数,于岁终具奏,银库汇总核销。”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官员等级,其所获得的银两恩赏是不同的。这里需要一提的是,生息银两制恩赏并不是直接拨款给官员、士兵,而是指将拨款出去后营运所获得的利息无偿地赏给官兵。整体来说,雍正时期,大部分旗人官员都得到了恩赏,上至官员,下至旗员兵丁。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清代各朝生息银不同用途比重

为了让生息银两制度更为科学化、制度化,雍正帝还特意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继而使这一政策的推行更有章可循。可以说,雍正执政时期的生息银两制度是最为健全、完善的,当然,这和雍正执政严明密不可分。

3.乾隆时期

《清高宗实录》卷15记载:“兵部议赏给汉军兵丁生息银两,请于每旗汉军,拟生息本银二万五千两……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每旗月支银三百两,其余五旗每旗月支银二百二十两,赏为兵丁红白等事之用。”

乾隆早期,皇帝加大了对汉军八旗的恩赏,甚至还一度复行了雍正时期已废除的“公库制”。不过,由于生息银两制发展到乾隆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制度化,且当时的执政者并没有像前一时期的先祖一样,高度重视生息银两制。从乾隆十一年开始,生息银两制逐步收撤”。

收撤工作的落实,最先影响的是八旗,恩赏银两被停止发放,之后,内务府三旗以及绿营等本受恩赏的对象都受到了影响。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乾隆二十四年三月敕谕云:营运生息之名,本非政体所应有……非朕本意,前已降旨,将八旗生息银两即行停罢,以盐务余款充赏。至绿营兵众用繁,倘一概议停生息,而不筹一经久充赏之策,或致因噎废食。

关于收撤各省驻防以及绿营恩赏银的事情,乾隆曾下令让各省进行商议,由于生息银两制涉及各方各面,情况相当复杂,且制度推行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为此各省督抚等认为应该继续按照之前的体制营运生息。然而,最后乾隆并没有听从督抚等各方的意见,而是执意要收撤”。

为什么乾隆早期肯定生息银两制度,后期却毅然决定要收撤”呢?

这主要是因为生息银两制度带来的某些弊端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比如由生息银两制带来腐败问题,大量拖欠问题等。有人可能会问,为何康熙、雍正都没有出现大问题,到了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弊端如此多?这里讲一下,雍正时期,生息银两制只允许用以开设当铺、买田招佃等,绝不允许借银给兵丁。到了乾隆时期,官兵个体是被允许借贷的,“无力兵丁如有急需,即以所存生息银两随时借给。”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乾隆后期,各旗、各省、衙署等经营的商铺营业常出现各种管理问题,管理者饱中私囊,最终导致“银数不敷,难以运转。”针对这些问题,乾隆早期虽然采取了一些方案进行调整,加以管理,但是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为此,最后乾隆才如此决然要收撤”。

二、生息银两制度带来的影响

▲早期促进了官营商店、当铺的兴起,增加了财政收入

早期时,生息银两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官营商店、当铺的兴起。那个时期,“生息银两”基金可用来开设当铺或者直接经营,当时当铺还分成了几种,既有皇家开设、管理的当铺,也有官方开设的当铺,还有民间开设的当铺,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生息银两制度的推行,为国家和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如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广西巡抚鄂宝提曾运银4.1万两开设典当,并且规定以 2 分取息。” 根据统计,从乾隆四十一年到道光三十年,一共发出的生息本银达到11699265万两,收回钱1143200串,其中除了一小部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还本银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永久的生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此外,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发商生息”将国库储存的银两拨下来,使其重新投放到市场,这可以对银钱比价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后期带来了贪污腐败的问题,加大了国库财政负担

一方面,生息银两确实给地方财政增加了收入,但反过来看,这同时也给商人等借贷用款者带来了负担,因经营不善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回本,导致了许多商欠息银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生息银两制度的推行,带来了贪污腐败的问题,一些官员大臣为了获得利益,私挪公款,强夺百姓行业,或与商贩争利。此外,乾隆时期,允许官员个体纳息借用“生息银两”,而最终收回的款却少之可怜,这更是加大了国库财政负担。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更是极速恶化,支出成倍剧增,入款不断减少,最终库存银两几乎耗竭。直至最后,国库再无银可发,生息银两制度名存实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木君说

清朝的生息银两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最初,康熙年间,这一制度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帮助八旗解决生计问题;到了雍正时期,将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军队,并将运作方式改成了恩赏制;到了乾隆时期,甚至还一度复行了公库制。从中可以看出,生息银两制度从一开始便承担着政治功能,统治者不断将生息银两制度的受益范围扩大,其政治用心可见非同一般。起初,生息银两制度能够正常运行,主要得益于当权者监管严明,到了乾隆时代,因为监督管理松散,加上当权者没有高度重视,生息银两制度变成了一种贪污腐败的工具,最后,生息银两制度走向了衰亡。生息银两制度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制度“非政体所应有”,管理不当导致。

总的来说,生息银两制度从始至终都是为统治阶层的政治目的而服务的,虽然最后推行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

参考资料:
 世宪宗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韦庆远:康雍乾时期高利贷的恶性发展.档房论史文编
郭春芳:康雍乾三朝八旗官兵赏恤制度.《满族研究》
韦庆远:明清史辩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建辉:关于清代生息银两制的兴起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文 | 一木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写过上千份稿子,码过几百万文字,梦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看清朝“生息银两”制度的历史演变,浅析其最终为何以失败告终?

每周一本好书、一位人物、一个好故事分享,专注文字,品读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银两   雍正   乾隆   利息率   官营   兵丁   内府   制度   财经   当铺   国库   食盐   清朝   康熙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