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小雅•鹿鸣》云“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自古以来,人们对酒的热爱追求从未消减,酒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酒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酒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周礼》中写道:“辩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皆为不同的酒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宋代的酒文化,今天我们来说说《诗经》中的周代酒文化。

《水浒传》:酒与水浒的情缘,从水浒故事看宋朝酒文化

01《诗经》中的酿酒技术

周朝时期,人们早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在那个农业经济时代,人们运用酿酒技术酿造出了不同种类的酒。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行苇》曰:“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周颂•丝衣》曰:“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这里提到了两种酒,一种为“酒醴(lǐ)”,即甜酒,一种为“旨酒”。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味道,比如现在我们常见的米酒、啤酒、葡萄酒等,它们味道各异。上文中提到的两种酒风味也各不同,前一种“酒醴维醹”,醹(rú),指酒味醇厚,后一种“旨酒思柔”,指酒味柔和。由此可见,两种酒的味道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给人一种刚烈感,后者给人一种柔和感。

而酒之所以存在味道差异,主要是因为酿造方法、所用的物料不同等导致,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酿酒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根据学者统计,《诗经》中“酒”字共出现63次,其中《国风》中出现的“酒”字有7次,《颂》中出现的“酒”字有6处,而《雅》中出现的“酒”字达50次。从“酒”字的出现字数可以看出,当时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02《诗经》中的酒器种类

有酒,就自然少不了酒器,毕竟饮酒须持器。中国历来注重饮食文化礼仪,除了强调美酒配佳肴,还强调器具的选择,尤其是在周朝那个“礼器”时代,更加强调器具的选择搭配。

常见的酒器,根据其具体用途分,可以归为几种:①煮酒器;②盛酒器;③饮酒器;④舀酒器⑤贮酒器等。周朝时期,酒器的数量相对于商朝来说有所减少,但是其在器具上的考究,并没有随器具数量的减少而含糊。下面,我们选前面比较常见的三种来具体分析一下。

1)煮酒(温酒)器具

周代常见的煮酒器具有斝和爵。斝(jiǎ),一种用青铜铸造而成的煮酒(温酒)器具。长什么样呢?基本造型我们应该在影视作品或者书籍中都曾见过,圆腹,下面长足,一般为三足,上面像是个鼎,下面像鬲,有一些是带盖的,有一些则没有带盖。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兽面纹斝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青铜馆文物

作为一种礼器,它常常和爵等组合在一起配套使用。比如《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爵”也是一种酒器,和斝(jiǎ)相似,且大多也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其基本造型“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

“爵”的功能比较多,既能盛放、斟倒酒,也能加热酒,可以说“爵”基本实现了饮酒的活动功能。不过,这器具也不是谁都能拥有的,一般只有达官贵族才能用上此类器具。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西周爵 源于首都博物馆文物展

2)盛酒器具

在周代,尊、壶、缶、卣等礼器都是常见的盛酒器具。“尊”,一种大中型的盛酒器具,其基本造型为圆腹或是方腹,颈口比较高,敞开型口,且口径比较大,呈喇叭形状。《鲁颂•閟宫》写道:“白牡骍刚,牺尊将将。”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在宴席上,牛形的酒杯将将做响,这里的“牺尊”指的便是酒器。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西周早期 牺尊

说到“壶”,我们都不陌生,比如我们常用的烧水壶、茶壶等等。古代的“壶”和现代的“壶”意义挺相近,基本都是指盛装液体的器具。不同的点在于古代的“壶”,更侧重地指向于酒,即“壶”被用作盛酒器具。

《大雅•韩奕》中写道:“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焦鳖鲜鱼”。此处提到的“壶”,很显然指的就是用来装酒的酒壶。壶的大部分造型为椭圆形,当然,还有瓢形、鱼形等,其基本特征为口大、颈长,多有耳,圈足。在古代,“壶”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酒类器具。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3)饮酒器具

《诗经》中涉及的饮酒器具有觥、觞、觚、杯、角等,包括前面提及的“爵”也属于饮酒器具。

说到觥,很多人会想到一个成语,“觥筹交错”,这里的“觥”便有酒器的意思。觥(gōng),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酒器。《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怀人思乡的伤感之情,因为愁,所以借酒消愁,诗中提到的“兕觥”就是饮酒所用的器具。“觥”的造型多为兽形,兽头形盖。大体形状见下图: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商代晚期的共父乙觥 上海博物馆

“杯”一种盛液体的器皿,古代的“杯”主要是指酒杯,如“杯盘狼藉”、“杯酒释兵权”等,其中的“杯”基本都与酒有关。

“角”其实是爵的一种变体,一般用牛角或青铜制成,造型像角,故称为角。不过,和其他器具相比,角的地位则略显低下,《礼记•礼器》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03《诗经》中的酒礼文化

酒是一种的饮品,最初,它的出现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而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发展,酒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被赋予了很多社会功能价值。《诗经》中出现的酒,根据其出现的不同场合,其表达功能也不尽相同。

1)祭礼用品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祭祀活动中总少不了酒。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习惯以酒祭天,以酒祭神。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楚茨》中写道:“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这句话意思大体意思是粮食已经堆满了仓库,把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以此用来祭祖祀神,从中可以看出,周朝时期,酒已经是祭礼的重要祭品。《诗经》中关于酒祭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丝衣》就是此种情况。

2)宴请宾客的招待品

现在,但凡朋友聚餐,餐桌上总离不开酒,一直以来,酒就被人们赋予了重要的社交功能。在周朝,在那个礼器时代,统治者尤为重视宗亲、群臣关系,常常用酒来宴请宾客,从而拉近群臣之间的情感,巩固统治地位。如《小雅•鹿鸣》写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首乐歌描写了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的场景,吹拉弹唱,鼓瑟共鸣,美酒佳肴相伴,全程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周王宴会群臣,一来加强情感交流,二来拉拢人心,群臣宾客吃好玩好,也就自觉地为君主统治而服务了。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3)抒发情怀的物品

酒是个好东西,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借酒消愁,以酒抒情。《女曰鸡鸣》中曰:“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文中作者借酒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作者表示,但愿每天都能有好酒好菜,家庭可以和和睦睦,夫妻之间白首永相爱。

又如《邶风•柏舟》写道“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泛:浮行,漂流,耿耿:表心中不安。这是一首典型的借酒消愁诗,女诗人本想借助酒来抒发自己无人可倾诉的忧愁,但是却无奈于没有好酒。另外,此诗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表达的是男子怀才不遇的悲伤愁苦之情,但是,不管是何种理解,可以肯定的是,酒在这里发挥了排忧解愁的功能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一木君说

总而言之,在中国,酒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周代时期,酒礼文化观念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在《诗经》中均得到了较好的反映。《诗经》共有305篇,其中涉及到酒的诗篇就有五十几篇,这些诗篇不仅是单纯地记叙人们饮酒的情况,更描写到了酒礼仪和酒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诗经》与酒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中呈现出来的酒文化是多样的,其中有描写酒器的,有描写酒祭的,有描写饮酒作乐的,还有描写借酒抒情的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酒在周代已经相当普及,上至贵族群臣,下至百姓,皆以酒自娱自乐,以酒行礼节,以酒表达思想情感,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透过这些诗篇,我们大体可以窥视到周代社会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民俗风情,直至今日,《诗经》仍是人们研究中国酒文化的重要材料依据。

参考资料
朱熹.诗集传(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孟庆茹,素燕华.《诗经》与酒文化.北华大学学报

​文 | 一木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写过上千份稿子,码过几百万文字,梦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从《诗经》看周代酒文化,周朝的那些酒事儿,你知多少?

每周一本好书、一位人物、一个好故事分享,专注文字,品读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周代   周朝   诗经   礼器   酒器   酒文化   借酒消愁   群臣   宾客   青铜   器具   事儿   造型   时期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