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贷”到底有多奇葩,眼球说了算


“三胎贷”到底有多奇葩,眼球说了算


日前,一张与“三胎”概念有关的贷款海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并引发公众热议。某银行为了赶时髦,竟然提出给20岁至50岁自然人提供“生育消费贷”的政策,亦即一胎、二胎、三胎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三胎贷”到底有多奇葩,眼球说了算

虽然涉事银行很快便发布声明,认为该贷款仅处在内部评估阶段,尚未正式推出。随后又进一步表示,就目前评估的情况看,该行现有消费贷款能够覆盖相应需求,暂不计划推出以上产品。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打脸,且当着亿万观众的面打脸。

我们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银行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包括理财产品、存款产品、贷款产品等,都没错,甚至应当表扬。前提是,要实用,要符合企业和居民需求,而不是赶时髦、吸眼球,更不是玩概念、做表面文章。很显然,这家银行的行为,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制造一些“眼球效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相反,却把缺乏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弱点暴露无遗。

实际上,真正懂管理、会创新的企业,是不在乎概念、不擅长制造“眼球效应”的,甚至是很内敛的。即便有好的产品和技术,也不会张扬,而是实实在在去做。联系到银行,那就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和居民服务,并通过服务,得到企业和居民的信任,从而更有利于自身开展业务、扩大市场。

“三胎贷”到底有多奇葩,眼球说了算

可以肯定,凡是喜欢制造概念、制造“眼球效应”的金融机构,都不是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高的企业,都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就像这家银行一样,明知道现有消费贷款能够覆盖相应需求,为什么还要推出所谓的“三胎贷”呢?如果不是为了制造“眼球效应”,那怎么会在评估结果都没有出来的情况下,就公开发布相关消息呢?要不是舆论反响太大,这家银行一定推出“三胎贷”了,而不是银行自己所说的还处于内部评估阶段。所谓的内部评估,只是借口和托词,是在被动局面下的一种自我嘲讽。

殊不知,凡是能够生三胎的,要么是不缺钱的,要么是贷不起的。能够生得起三胎的有钱人,需要银行这30万元贷款吗?而那些连生二胎都已经生活水平大降的家庭,生了三胎后,有胆量贷款吗?有能力偿还吗?银行会贷吗?就算达到了制造“眼球效应”的目的,对一家大型银行来说,有意义吗?银行的高管们,难道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提振重用的目的吗?

联想到此前一些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婚庆贷、墓地贷、二胎贷、园丁贷、医护贷、天使贷、记者e贷,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终落脚点,都是一句话——制造“眼球效应”。关键是,这种以制造“眼球效应”为目标的贷款方式,会给信贷资金的去向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特别对防止资金流入房地产,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信贷资金转道房地产的现象,在银行身上也非常严重。据同花顺iFind统计,今年以来,银保监会针对银行业机构披露罚单546张,千万级以上罚单10张,其中8张罚单涉及房地产贷款,涉房贷款相关罚金总额超过3亿元。其中,其中,华夏银行一家就被罚9830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渤海银行,罚金也高达9720万元。

“三胎贷”到底有多奇葩,眼球说了算

这其中,有很多是通过消费贷转道到房地产领域的。如果消费贷的名目过于繁多,监管的难度就会加大,就容易出现信贷资金去向不明的问题。所以,监管机构必须加大对奇葩贷款的监管力度。要做到,既积极鼓励企业和居民多消费、多使用消费贷,又要防止有些企业和居民以消费贷为借口,将资金转投到房地产领域的问题,确保信贷资金去向不出现问题,并对居民消费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眼球   信贷资金   目的   赶时髦   罚金   罚单   奇葩   说了算   去向   效应   贷款   居民   概念   银行   房地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