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因此从根本上不可避免,全球两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这一属性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要想改变,唯有改变制度本身
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相隔不到百年,却都把人类社会带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这两次经济危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是说,这两次经济危机根本就是两次各方面完全不同的、由意外导致的灾难?

我们全方位来分析一下这两次经济危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来看一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存在的四个不同之处:
两次全球大危机都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两者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点:
先来是劳动力的人员结构不同,1929年大萧条发生的时候,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年龄也比较小,这意味着大部分劳动者都是干简单体力活的年轻人,他们之前就做着类似今天送快递这样的简单工作,即使发生大萧条失去工作,萧条过去之后,再找工作的难度也不高。2008年危机的时候,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平均年龄也偏大,受影响的人大多是从事专业工作的中年人,这种人已经干了多年技术类型的工作,一旦失业,再找工作就非常难了。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点不同之处是发生时的技术条件不同。1929年大萧条之前的技术创新是电气和能源、化工、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原料的大规模生产,而2008年大危机之前的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方面的。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核武器和信息技术都没有出现,导致国与国之间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萧条而发动战争,而2008年时,核武器的制衡让国与国之间不会轻易动武,信息技术则让全球对于危机的反应同步。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第三点不同之处是爆发地经济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1929年大萧条爆发的时候,爆发地大多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体系,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自力更生。大萧条之后,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认识到基础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开始积极建设相关的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因此2008年危机爆发时,这些制度形成了缓冲垫,避免了经济如同1929年那样,呈现出快速的自由落体状态。
第四点不同是全球化程度不同以及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1929年的大萧条是个分水岭,大萧条之后,各国开始建设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全球性组织,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程度。同时,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也不断加入到全球市场中,并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在研究了不同点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一下两次全球大危机的三个相同点:
1929年大萧条与2008年次贷危机存在三个相同点,它们分别是危机爆发的背景相同、危机爆发前面临的问题和对应策略相同、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路径及结果相同。
先来说爆发背景上的相同之处,第一个相同点就是两次危机都是发生在重大的技术创新之后。这里我们要引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概念,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为康波,这是一个持续60年左右的周期。一个完整的康波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回升、繁荣、衰退和萧条。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观点,1929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大危机都是出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衰退期,分别是第三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衰退期与第五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衰退期,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开始都是由技术创新所引发的。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不过提升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正如月盈月缺,技术创新如果是前者,衰退期时的大萧条就是月缺了。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第二个相同点是危机爆发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应政策。得益于技术革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政府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时势造英雄,经济繁荣造就了一大批有钱人,社会收入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普通民众的不满日益加剧。执政党一方面不想改变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另外一方面为了选票又必须拉拢选民、平息民怨,因此采用民粹主义政策,安抚民心。在1929年危机前,克林顿总统和小布什总统都承诺让更多的美国人民有自己的房子。为了实现总统的承诺,在两次危机之前,金融机构都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第三个相同点是危机爆发后处理的路径和结果。在危机爆发之后,政治家被民粹主义、狭隘的人民主义及经济问题三大因素束缚住手脚,因而无法有所作为,每个政治家都面临一有作为就丢失选票而下台的局面,因此只能任由危机自行演化。当危机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上述三大因素的作用日渐削弱,这时候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1929年的大萧条产生了凯恩斯主义,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让全世界都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单个国家解决危机的能力明显不足,但是大国之间的合作却又非常困难,如何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目前依然在摸索之中。最后,每一次的危机之后,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全球热点地区。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北美,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则向亚太地区转移。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我们来说说以上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三点启示。
首先我们做好方案,应对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特别是要预防两种场景的发生,一是由于危机升温从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二是一些国家为了转移经济上的压力,让民众不要老是盯着自己,于是就甩锅给其他国家,向其他国家泼污水。
第二个启示是危机也是机遇,抓紧机遇进行转型。在次贷危机之前,中国抓住历史机遇,一跃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在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开始拉动内需,通过内需的方式消化自己巨大的制造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发动大家买买买,不但我们国内民众需要多消费,我们的大企业也要走出国门,看看世界各地有什么好的并购机会。
第三个启示是少管闲事,一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吸取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少管闲事,其他国家在进行无谓争端的时候,我们不要卷进去,应该趁这个好机会发展自己。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康德   不同点   危机   相同点   全球   经济危机   信息技术   萧条   其他国家   技术创新   中国   周期   发生   经济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