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您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您辛苦了一辈子!中国人民永远记得您

2021年5月22日中午13点07分,中国的“水稻之父”以及“衣食父母”袁老逝世。

今天本人正在去深圳莲花山“看”邓爷爷的路上。中午时分,正巧一场倾盆大雨在深圳下了半时左右相停止,仿佛老天也在哭泣。我正在关山月美术馆躲雨,看到多媒体报道:袁爷爷逝世的消息,心感阵阵锤痛。

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写写袁老的事迹给我年少时代的印象。

记得中国刚刚从六十年代苦日子里熬出来之后不久,粮食依旧紧缺,虽然农村家家户户种田,但是家家户户依旧在吃杂粮饭。

袁老您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您辛苦了一辈子!中国人民永远记得您

1964年在安江农校(家乡)工作的袁隆平,看到全国各地在挨饿,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立志要坚决想方设法把吃饭问题解决掉!

在上初中之前,被每餐的杂粮饭早已吃怕了的我,甭想吃什么鸡鸭鱼肉,只要有杂粮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在那年代,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一天放学回家,啃着红薯干,准备上山砍柴时。一位正在上大学的邻居,回到家里宣传说:“我们以后有白米饭吃了,有一位研究出来叫“杂交水稻”的人,每亩可产千斤”。我当时根本不信这个邪,哪有这种神话故事?

当时,还是在分田到户的初期,仅仅分田到组。我所知道每亩是三百斤,离一千斤产量的距离真是遥远不可及的事情,像比登天还难。

1975年的春天,看到生产队每个小组都在开会,散会后,交头接耳的说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杂交水稻”。社员们个个都不愿意接手做,怕秋收季节亏了原本的产量,更没饭吃。当时,生产队里的通知:刚刚试做的杂交水稻,每亩只能产一两百斤,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产八九百斤。都以为是吃杂交制种出来的谷子,个个疑虑重重都不愿生产,不知道什么是杂交水稻?更不知道杂交水稻怎么做?就算派技术人员指导来,心里也是朦胧的概念。

最终公社下令:一定要做,是为人民做贡献。

杂交水稻最早的生产基地就是家乡黄毛园,后来紧接着又在海南岛做试验基地。家乡有着非常辽阔而肥沃的田野,很适合做杂交水稻制种的好地方。

袁老您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您辛苦了一辈子!中国人民永远记得您

自从那年开始直到今天,在我们家乡杂交制种合作了几十年,至今还是杂交水稻种植基地。养活了当地的农民,让我们餐餐吃上了白米饭,当年的愿望,早已不是梦想了。

记得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在农村很难挣到几分钱。那年兄嫂结婚,是爸妈卖了杂交水稻的种子,才凑齐了兄嫂订婚的礼金……。

时过境迁,现在每亩杂交制种都可产五至六百多斤了,十多块钱每斤的种子,比生产水稻的的收入高出很多。在当地杂交水稻制种,现在依旧是当地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

袁老您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您辛苦了一辈子!中国人民永远记得您

而现每亩的杂交水稻,更不是之前的每亩三百斤,而是已超千斤以上。不单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世界人们的吃饭问题。袁老是世界人们的功勋!更是在农业科研成果中属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更是百年之内没有诞生过的农业科技人才!

为了人们能吃饱饭,您却辛苦了一辈子!劳累到最后一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海南岛   日中   兄嫂   农校   家家户户   杂粮   水稻   深圳   中国   爷爷   产量   种子   愿望   家乡   基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