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前两天出去吃饭时,旁边一桌的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姑娘看上去也就4、5岁,喝汤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碗,大半碗热汤泼在了身上。


妈妈很紧张的过去拉起孩子,一边上下检查、擦拭,一边嘴里不停的埋怨:“烫到没有?你说你怎么搞的,喝个汤都搞这么多事儿……”


听到妈妈的责备,本来很委屈的小女孩“哇”的一声就开始哭了……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NO.1“刀子嘴”的妈 vs “豆腐心”的娃

看得出来,这位妈妈其实很担心女儿,可这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和指责。


生活中,我们总会忽视语言的力量——有时候一句话带给孩子的伤害,可能不亚于你的几巴掌。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个总是“心口不一”的嫂子。


嫂子35岁“高龄”才生下了女儿雯雯,平日里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说,给闺女花钱那真是眼都不带眨的。


小姑娘却不止一次偷偷问我:“小姑,我是我妈亲生的吗?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我啊?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还是出在嫂子这张嘴上——


雯雯去阳台帮奶奶浇花、挪花盆,嫂子直接就是一句:“你搬得动吗?别再砸了脚,躲开点儿,真不让我省心!”


前几天因为淋了雨,雯雯发烧了。嫂子一边忙着端水喂药,一边数落她:“让你多穿点衣服,你就是不听话。得了病还得我伺候你,真能折腾人……”


心没少操,活儿没少干,可老母亲这一片爱女之心,做女儿的一点儿都没接收到……


有些人说,这叫“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NO.2“打击式教育”要不得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很少能够做到“真情流露”——无论心里有多关心、多满意,只要一张嘴,这话就怎么听都别扭。


“你看看人家XXX考了年级前5,你才班里第5,怎么就满足了?”


“就你这样,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有你这样的孩子,我是造了什么孽啊!”


这些话很耳熟吧?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难道家长们真的对孩子有诸多不满吗?我看也未必。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不禁夸,怕他们骄傲。所以他们习惯性的用挖苦、嘲讽的话语否定孩子,觉得这是在“帮助”他们指出错误,“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这在教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打击式教育”


可是,成长中的孩子本就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无法分辨话中是否蕴含着关心、鼓励,只能接收到最表面的信息。


如果总是得到否定、轻视、挑剔,就会让他们变得不自信、自卑、抗拒、缺乏安全感,最后不愿与人沟通,甚至走向极端。


“我拼尽全力,却从未让你满意。”


还记得那个跳楼身亡的常春藤女博士吗?


有位母亲去美国看望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期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母亲开始指责女儿。


面对母亲的不满,女孩突然问道:“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反问:“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没想到,听了这句话后,女儿转身跳下阳台……


或许有人说,这一句话不至于这么严重吧?


如果只是这一句话,当然不至于。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但据知情人说,这个母亲是位工笔画艺术家,自己事业有成,特别追求完美,对独生女儿要求也很严苛。


考上博士,还就读于美国常春藤名校——在任何人眼中,这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孩子。


在外人面前,这位母亲也确实以女儿为傲;可当她面对女儿时,却从没有给予过一句表扬和肯定,反而总是“恶语相向”


多年之后,母亲的一句质疑,成了压垮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NO.3父母“恶语”的杀伤力

有句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很可惜的是,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我们越容易口无遮拦、出言不逊。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时候——


明明是关心,却总用责备来掩盖真心;


明明该鼓励,却一张口全是否定和贬低;


明明可以正面肯定,却总是用反问来表达质疑……


我们总觉得反正是自家孩子,也不会“记仇”,但却忽视了一件事: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对他的期望值就越高,也越容易被他的话语所伤害。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过: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于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和认知:


如果你总对孩子批评、挑剔,那么他们也会喜欢抱怨、谴责别人;


如果你总对孩子嘲讽、责骂,那么他们也会变得暴躁、易怒,无法和人正常相处;


如果你总对孩子表示失望、轻视,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胆小、羞怯,总是讨好他人……


同一句话,从父母嘴中说出来的,往往比外人说的更具有杀伤力。很多时候,父母无意中的一句气话,却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女性朋友,人长得不错,工作也很好,就是性格怯懦,有些“老好人”。尤其是对她的男朋友,简直是百依百顺,两人闹矛盾永远是她先低头认错——即使理亏的是男方。


我们都为她觉得委屈,她自己也很苦恼:


“从小到大,我爸妈从没有夸奖过我,在他们眼中,我做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即便现在长大了,我依然没有自信,不管是工作还是感情,只要有问题,总会觉得一定是我哪里没有做好……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NO.4“好好说话”真的不难

或许父母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话会在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但当孩子开始出现叛逆、唱反调、情绪反常等表现时,其实就是在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点儿都不喜欢你们现在的语气和说话方式。


想要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爸爸妈妈需要知道几个小技巧:


第一,尽量少用负面的语气。


行为学研究表明:我们所表达的信息中有55%通过肢体语言传达,38%通过说话语气,只有7%通过内容传达。


因此我们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减少带有强烈负面语气的词。比如“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怎么那么笨”“你太让我失望了”……


相对的,我们可以多用一些表扬、肯定的话词句。例如“你真棒”“你说得有道理”“谢谢宝贝”“是我的错,对不起”“我相信你”……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第二,不要带情绪说话。


人在气头上时,经常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很伤人的话。


有些家长事后也会反省,可伤害已经产生,即使愈合也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理留下裂痕。


所以,在开口和孩子说话前,父母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出气筒”。


如果一时失控,一定要第一时间安抚孩子,尽量减轻因失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第三,要和孩子平等的沟通。


想要沟通,首先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想法去定义孩子的感受。


在与孩子沟通时,爸妈们不妨回想下自己小时候遇到类似情况是怎么想的。这样做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反应和心情,也能让孩子更容易信任、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第四,要就事论事。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喜欢扩大事情本身,比如“你做作业怎么总是拖拖拉拉”“我叫你的时候,你每次都没反应”等等。


当“总是、从不、每次”这类表示“绝对”意味的词语出现时,就说明你已经偏离了错误本身,开始将事情扩大化了。


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的情绪,将注意力放在跟你顶嘴、争吵上面,反而忽略掉了真正的错误。

“好好说话”这件事,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一场修行。每一次与孩子沟通,都要我们倾注大量的精力和耐心。


不要居高临下的轻蔑、命令,也避免粗暴愤怒情绪下的口不择言;该鼓励就大大方方表扬,有问题就直接指出错误。


当你用尊重、坦诚的态度跟孩子好好说话时,你会发现:原来与孩子的交流,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说话   父母   孩子   刀子嘴   口不择言   常春藤   好意   嫂子   语气   委屈   情绪   家长   满意   母亲   女儿   错误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