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健康卡的那些事儿(一)——健康卡背后的大体系

相信大家移民前对加拿大的全民免费医疗早就有所耳闻,落地后都希望能尽早拿到健康卡,因为北美的医疗费用确实十分昂贵。但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了健康卡就真的都可以免费么?我们到底又该如何申请健康卡呢?那么我就分三期文章给大家普及一下加拿大健康卡的一些基本知识吧。

加拿大健康卡的那些事儿(一)——健康卡背后的大体系

公共医疗体系的构建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公共医疗由联邦政府负责医疗立法、工作监督以及宏观指导,省政府负责筹建医疗机构及其日常运作,经费则由双方分担。简单地说,就是联邦政府制订统一标准,各省政府自主落实。1984年,联邦颁布《加拿大医疗法(Canada Health Act)》对公共医疗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权责划分等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

出台背景:在国内环境方面,二元政治下,联邦为了获得民心,驾驭各省;在国际形势方面,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建立公共医疗体系所带来的间接压力,要证明资本主义更优越。

出台意义:从法律上对医疗保健制度的内容、功能以及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立法立场:人人不受病魔困扰。

治疗原则: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核心精神:所有加拿大人,无论年龄大小、有钱没钱、居住远近,都能享受统一的公共医疗服务,免于病魔折磨。

出台内容

1、职责分工

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医疗保健的立法、政策制订和监督以及提供宏观性指导,而医疗保健的日常服务则由各省、区自行负责,费用则由联邦和各省、区分担,联邦政府每年从国家税收中直接向各省、区划拨部分经费,主要用于医院基本支出。

联邦职责主要包括:(1)设定全国医疗体系的统一法律标准;(2)给各省的医疗系统提供财政援助;(3)给特殊群体提供医疗服务,例如因纽特人、印第安人等;(4)提供与医疗系统相关的其他功能,如公共保健活动、医疗研究等。

2、五大指导性原则

公共管理(公共性):各省的医疗系统必须由非营利性的公共机构管理,并接受审计。

全面服务(综合性):体系必须包含全部必须的医疗服务,包括综合医院、家庭医生、牙医等。

全民享受(普适性):所有人必须被给予公平注册医疗体系的权利,能够注册是第一步的权利。

随地有效(可转移):搬至其他省份的居民必须被目标省份的医疗体系所保障,旅行至其他省份的居民享有随时使用急诊的权利。

人人可及(可达到):各省的医疗体系必须提供可便捷使用的终端,这些家庭医生、手术大夫、牙医必须给予合理的报酬。

公共医疗体系的运营

加拿大公共医疗体系是由私人提供和政府公共资助的服务混合体。私人机构,加入政府的医疗体系,病人看病直接刷健康卡,最后再与政府直接结算。

谁来统筹负责?

加拿大采取了集中统筹和支付原则,即每个省或特区都设立一个公共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医疗经费的管理和支付,不允许私人/商业保险介入“医学需要”的领域。加拿大有13个省和特区,相应就有13个统筹单位。其特点是统筹范围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不便的地方,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经费从哪里来?

加拿大各省的医疗经费,是由联邦政府与各省政府共同承担的。最初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各出一半,后来改为联邦政府按人头整笔拨款(a per capita block grant)。从1996年开始,联邦政府将公共医疗费用与其他社保费用整合打包,形成了一体化的整笔拨款制度,名为“加拿大医疗与社会转移支付”(the Canada and Social Transfer)。每个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都会以现金拨款和税收转让相结合的方式,向各省提供医疗经费补助。联邦政府提供的补助,约占各省医疗开支的30%左右,剩余部分由各省自行解决。2004年,由于医疗开支逐年升高,加拿大各省与联邦政府经过谈判,达成了拨款协议,决定此后十年间,联邦政府每年增加6%左右的拨款涨幅。这份协议一直延续到2016年。据相关统计,各省政府每年需要拿出1/3以上的开支,用于医疗和保健服务;联邦政府要拿出10%以上的税收,用于医疗拨款。

联邦提供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和个人所得税,联邦政府除了需要向各省和特区提供补贴,还需要担负自身管辖群体的医疗保险费用,比如现役军人、退伍军人、皇家骑警、原住民以及联邦监狱在押人员等。

省政府的经费来源则相对复杂,包括企业、个人所得税,附加征收工资税或提取彩票收入,居民个人缴纳一定保险费用等。

经费如何分配?

大多数医院都是公立的(非营利性的私立医院),由省政府或特区卫生署管理,只有5%左右的医院属于宗教组织。

加拿大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通过为合法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获得政府经费补偿。每一年度,各省公共管理部门根据上一年度拨款金额、通货膨胀及特殊情况,与医院“讨价还价”后,一次性预付给每家医院固定总额,超支自理,结余归己。

诊疗制度如何?

加拿大实行严格的三级诊疗制度,即(1)家庭医生诊所(family doctor/General Practitioner);(2)专科医生诊所(specialist);(3)综合医院(hospital)。也就是说,在加拿大得了病一般不能直接去医院,而是得先去找家庭医生,不行再找专科医生,最后才是去综合医院。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主要负责常见病和普通外伤的诊断治疗,包括普通急诊如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扭伤,为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随访配药,以及提供疾病预防、母婴保健等其它基础医疗服务,解决患者日常健康问题、询问病史、建立档案、转诊推荐等事宜。体检,疫苗,健康信息等服务,也可免费到家庭医生处领取。

看家庭医生一般是要提前预约的,如果是新移民刚登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可以去免约诊所(walk-in clinic)。诊所的医生也能为你开药、开验血单、预约检查和专科医生等等。不过就是,在诊所等待的人如果比较多,你去看个病可能要等很久。而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一般就提前打电话预约就定好了,不用白白耗费等待的时间。

加拿大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医生,这使你可以有一个熟悉你、知道你的病史的医生,带来不少方便。当然如果对自己的家庭医生感觉不满意了也可以另换他人。

家庭医生可以通过朋友介绍、网上查询等方式联系,也可以从电话簿中根据医生的诊所地址、专长、是否会你的母语等来挑选一位医生,一些新移民服务中心也可以给予帮助。联系好后经双方确认,选定家庭医生,建立医疗档案,跟踪记录病史病历。当然,每个家庭医生所能服务的人数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比较火爆的家庭医生的空位也是“一票难求”。

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是指眼科医生、五官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心脏科医生、骨科医生等治疗某一特定领域疾病的医生。

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主要负责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医学检验。当然,和国内一样,医院往往还承担着医学院学生、住院医生的培训等任务。

无论是急诊病人的诊治,还是做手术,有需要的话,个人开诊所的专科医生也会来到医院里做这些事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加拿大的医院也是一个提供医疗设备、治疗环境和配套服务的公共平台,而所有在辖区内有资格的医生,都可以使用这个平台为自己的病人服务。

医疗程序如何?

横向是医、检、药三者的关系。

首先找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开处方药以及建议各种化验检查,检验室和药店均为独立于诊所之外的个体,但都要凭借医生开的单子去化验,检验结果及解释权都归到医生处,然后病人凭处方去药房买药。

如果没有家庭医生,也可以去免约诊所(Walk-in clinic)或社区医疗中心(Community HealthCenter)。

免约诊所无需预约,直接去walk-in clinic挂号即可,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看病,主要诊治简单的急诊和外伤。有些免约诊所在晚间和周末也营业。有的夜间开门,叫After Hours Clinic,方便人们下班或周末看病。

免约诊所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只有1-2位全科医生和1-2位护士,主要处理一些常见的非紧急性病症。通常去诊所的病人都是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社区医疗中心的医生可以诊治普通常见病和简单外伤,同时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免疫等医疗服务。社区医疗中心一般在周一至周五营业。晚间和周末不提供服务。

纵向是专科医生、医院手术、住院治疗等。

若有必要,家庭医生开转诊单将患者转诊到专科医生(Specialist)处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或接受诊断性影像检查等。

急症可以直接去医院急诊中心(Hospital Emergency Services)。除了急诊(基本上是有生命危险),一般不直接去医院,要么等很久,要么让你先找家庭医生。除非是出血或者骨折之类重型急诊,一般情况下在急诊室也需要等候1-2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

如何买药?

加拿大实行严格的“医药分离”制度。加拿大的医药分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只负责开药,他们的诊所里都没有药房,药房是独立于诊所、医院之外的机构(医院的药房只服务于住院的病人和院内的急诊治疗),病人根据医生开的药方,自行选择去哪家药房购买。二是加拿大的“公费医疗”只包医、不包药,看病不花钱,但吃药是完全自费的(只有住院期间的药费例外)。

加拿大的药房有很多都是开在大型超市里的,患者凭医生开出的药方可以去任意一家药房自费取药。每家药房里都有有牌照的专业药剂师,可以提供配药和用药指导服务。

看病要排队?

排队是真的,但到底排多久,也要看个人运气。所以,一个制度到底好还是不好,要辩证地来看,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也要看不同评判者的背景、经历、好恶、性格、思维方式等。

根据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1993年加拿大人平均看病等候时间为9.3周,似乎还能让人忍受;到2008年,等候时间攀升至17.3周,2016年更是创纪录地增加到了20周,即5个月。

因此,实行三级诊疗制度也是想通过层层筛选,将最宝贵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为什么看病要排队?

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加拿大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医院负担越来越重。据统计,加拿大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用已经占到全国医疗总开支的一半。

二是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新建医院不足。据统计,加拿大的医疗费用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根本原因是经费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削减拨款:上世纪90年代,加联邦政府为削减超高的财政赤字,大幅削减了联邦政府向各省、区划拨的医疗经费;管理不善:政府管理不善,漏洞太多,资源浪费严重,看病不花钱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支出增加:医疗开支暴涨,各省、区的医疗支出平均每年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递增,药品价格也不断上升,据统计,过去二十多年来,药品价格上涨了十几倍,医疗开支中药品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医生的费用。

三是医生资源稀缺。加拿大大约有90,000多名医生,其中家庭医生约占53%,专科医生约占47%。全国有约1500家医院;每位家庭医生平均要照顾800个病人左右,医疗资源很有限。

为什么呢?原来在加拿大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加拿大大学的医学院属于学士后教育,至少需要具有一个学士学位,且本科阶段的在校成绩一定要好,有的学校还需要有MCAT(北美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因此,从4年普通大学本科,到4年医学院,再到3-7年的临床实习住院培训,一共要寒窗苦读11到15年,非常人所能及。

四是不允许建立私立医疗机构。没有像和睦家这种的私立医院(公私的区分看是否可以用医疗卡),所有人都要排队,这也导致了“医疗旅游热”,很多人南下美国看病。

加拿大的私立诊所(需申请执照),如美容诊所、理疗诊所、中医诊所、牙科诊所等,主要提供一些Medicare 所不保障的医疗服务,比如牙科、视力矫正手术、美容手术等,或者是可以让病人更快地预约到专科服务或检查。

与美国医疗体系(自负盈亏)不同,美国绝大部分医院为私营性质,费用也极其昂贵,因此私人医疗保险必备。政府只对老年人,穷人,政府部门雇员,和军人等特殊职业提供公费医疗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加拿大   体系   联邦政府   家庭医生   急诊   药房   诊所   开支   经费   事儿   专科   病人   医生   医疗   医院   政府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