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不断原因分析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不断原因分析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不断原因分析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文明可按照神圣性程度分为世俗文明、科学文明、信仰文明三大类。任何文明的产生和生长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的结果。在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何以能单独延续下来,延绵几千年不绝,而且同化力极强,学界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应更多立足于文明本身特点分析,根本应与中华文明自身特性有关。首先,从世俗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世俗文明是一种精致的世俗文明,而粗陋的世俗文明其延续的可能性较小。其次,从科学文明看,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更具有实用特征,这也有利于提高文明的存活概率。再次,从信仰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祖宗信仰模式,也不容易被死亡。


关键词:文明 文明分类 中华文明延续


什么是文明?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文采光明之义,有文治教化之义,有明察之义,有社会状态含义,一般与“野蛮”对应。在英文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一般而言,由于标准不同,对文明的定义必然不同。文明的定义总是与特定的价值观紧密相关。

一、文明分类及文明的产生与生长

如何对文明进行分类,有多种。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四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心态文明、环境文明五分法;等等。笔者认为,文明还可按照神圣性程度分为世俗文明、科学文明、信仰文明三大类。其中世俗文明,主要是体现人类世俗生活层面的故事,科学文明主要体现人类理性的故事,而信仰文明主要体现人类信仰的故事。这里,我们可以把制度文明对应分解到三大文明中,其中涉及世俗生活的制度,可以归结为世俗文明框架,涉及科学文明的制度,可以归结到科学文明框架,涉及信仰文明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到信仰文明框架。

任何文明的产生和生长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的结果。偶然性主要体现在圣者出现的概率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圣者就是文明产生的星星之火。但圣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里与遗传及个人内省都有很大关系。另外,新文明的产生和生长,还与社会需要紧密相关,这种社会需要体现了文明产生和生长的必然性。比如,佛教的产生,一方面,释迦牟尼担当佛教的圣者,具有偶然性;另一方面,佛教的产生和生长,也具有一种必然性。因为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而佛教的“无常”等思想,也正迎合了社会对这种生命“无常”状态如何应对等的需要。再比如伊斯兰教,一方面,穆罕默德是否能担任伊斯兰教的先知,具有一定偶然性;另一方面,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导致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生长具有了一种必然性。因为穆罕默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当时阿拉伯人盛行偶像崇拜、活埋女婴、部落间血亲复仇、酗酒赌博、高利贷盛行、人们追逐金钱、道德衰亡的时代。《罗马帝国的没落》一书中对此也有描述:“人的凶残几近失去常性,与禽兽无异。”在那些日子里,人兽难以区分,人只是野兽的化身。而穆罕默德的到来,正好弥补了社会这种法律、秩序与范式的缺乏。再比如基督教,耶稣成为基督教的圣者,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使基督教的产生和生长具有了一种必然性。

二、文明的死亡及中华文明何以延续原因分析

文明的死亡主要体现为信仰文明的死亡。而世俗文明和科学文明,则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或存活性,尤其是世俗文明,其传承性或存活性更强。在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何以能单独延续下来,延绵几千年不绝,而且同化力极强,学界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应更多立足于文明本身特点分析,根本应与中华文明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从世俗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世俗文明是一种精致的世俗文明,而粗陋的世俗文明其延续的可能性较小。由于任何一个民族本质都离不开世俗生活,所以,面对精致的世俗文明,必然更多是吸收,或被其融合。但神圣文明则不然,由于离世俗生活遥远,在面对外族入侵的情况下,或有其它变故,其信仰模式发生变化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就很大。

其次,从科学文明看,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更具有实用特征,这也有利于提高文明的存活概率。李约瑟在其《中国古代科学》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是一群喜好把理论投入实践的先行军”,“可以说,不愿埋首于纯理论,尤其是几何学理论的作法给中国人带来了诸多裨益。例如,中国天文学家不像欧多克斯和托勒密一样推导天体形态,但却避免了假想天体为同心结晶的固态球状物,而这种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台湾物理学家吴大猷,在1976年的一篇名为《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演讲中指出:“我国两千年来有甚多的技术发明,这早于西欧,而科学未得发展,乃我国偏重实用过甚,虽有发现发明,但未能脱离实用的视野,作纯抽象的研究之故”,“我国的发明,多系技术性、观察性、记录性、个别性,而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制陶、冶炼、农业、水利等实用技术总体要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而这种以实用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一是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掌握和传播。因为这也是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致。而若科学文明更多具有抽象演绎理论特征,则这种科学体系会更多只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一来社会需要少;二来多数人也理解不了),这就更容易产生文明的断代现象。二是以实用技术为特征的科学文明,由于与信仰文明距离较远,这也不容易与信仰文明产生冲突,从而也提高了自身的存活率。

再次,从信仰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祖宗信仰模式,也不容易被死亡。因为对祖宗的崇拜和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感情,也是任何民族都共有的一种模式,区别主要在崇拜的程度不同,所以,祖宗崇拜也就容易被其它民族所认可或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祖宗的信仰崇拜模式也就容易被保留下来或不被同化。

第四,中华文明在世俗文明层面的精致性和科学技术文明层面的实用性表现是多方面的。从吃的方面看,中国的“吃”文化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中国人对于“吃”不单单是要求“饱”,在中国的“吃”文化中它还包含了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众多的人生哲理。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从穿的方面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其鲜明特色的服饰文化,是世界上服饰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从住的方面看,中国建筑艺术也是一座庞大的物质和文化知识宝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人本性,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建筑文化大约可以分为七个主要的独立体系,但诸如代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美洲等建筑体系,有的早已中断,有的流传不广,有的影响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而其中流传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成就最为辉煌的又要数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王其均著《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年)。

从用的方面看,中国家具文化也是绚烂多姿,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特点。商代家具总体特点是神秘威严,秦汉时期家具的特点是写实精炼,唐代家具是丰满华丽,宋代家具是典雅柔美。还有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古代,中国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成为欧美一些国家的奢侈品。

第五,由于中华文明在世俗文明方面的精致性和科学文明方面的实用性,而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世俗生活,也离不开实用性,所以,中华文明必然对内具有强大的融化力,对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比如日本,就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在世俗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我所用。

注:本文部分历史资料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宋圭武,二级教授,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凤凰网甘肃频道特约评论员。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不断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穆罕默德   之义   伊斯兰教   中华文明   佛教   偶然性   圣者   必然性   中国   世俗   生长   体系   原因   科学   建筑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