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文 / 伏太因

编 / 伏太因

6月份的一档亲子育儿类综艺《不要小看我》一经播出,#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引发网友热议并登上微博热搜。

节目中有位4岁的小姑娘小桃,在晚上背书背到了深夜凌晨,但因为始终背不下来,被她妈妈逼着一直背,一旦背错了妈妈就会抽打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快小桃背书的进度。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这位母亲声称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稍许的强迫症。她会将对孩子发火的次数控制在一天3次以内。

这种“内疚式的教育”指的是家长通过激发起孩子的愧疚,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以及满足自身控制的需求。

“因为我曾经没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你要实现。我当时是没办法,是社会耽误了我,而你,生长在大好时代,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这是为了你好,所以我是对的。”

“这是我的经验,我活了多少年,你活了多少年?“

“你都是我生的,你的手机我还不能看?”


这些熟悉的话语是不是听着听着血压就上来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类“内疚式教育“教养方式本质是侵入式的(Intrusive parenting),又称之为“心理控制”。

01 什么是侵入式教养方式?

从孩子的早期生活开始,父母就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塑造他们孩子的性格。

传统来讲,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和放任型。

Barber(1996)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养方式模型,包括三个维度:

(1)心理控制;(2)自主支持;(3)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的行为模式,本质上是侵入性的。这种父母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孩子的个人想法、感受和行为。

比如,在综艺《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妈妈,她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爱,但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生活。

她跟剧组,帮儿子打扫卫生。她说自己的宗旨就是,不管儿子走到哪里,他都会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厨房。

妈妈看似无微不至的爱,却在潜意识中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这会让孩子觉得,如果不听妈妈的话,或者做出妈妈不喜欢的事,就对不起她如此的付出。

朱雨辰也表示,母亲给予他的爱太大了,他很难去承受这种爱。而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也只能默默地去接受。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心理控制型父母主要通过三种策略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诱导内疚灌输焦虑威胁收回爱(Barber, 2002)。

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感情,父母通常会指出自己为孩子牺牲了多少,或提醒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们,让孩子不要辜负父母或违背父母的意愿。

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总是听父母的话,不加质疑地服从他们的命令。这些家长觉得他们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和决策者,孩子应该总是配合他们。

02 侵入型父母的成因

1、夫妻之间的关系

Barber(2002)认为心理控制来源于父母之间的敌对。除了环境来源和压力,父母的心理状态(如抑郁和焦虑)可能是父母心理控制的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与配偶婚姻关系不和谐的父母可能会向子女寻求情感补偿,模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界限,迫使子女按照父母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

2、代际影响

由心理控制型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更有可能模仿父母的教养方式,并在成为父母之后,也会表现出这种心理控制型的育儿行为。

他们更有可能在情感和心理上约束孩子,以弥补他们的自我缺陷和情感依赖。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03 心理控制的不良影响

心理控制的父母被认为会增加儿童生病和行为问题的风险。

许多横断面研究发现,在父母的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的抑郁等内化问题之间存在显著联系。

这种养育方式漠视了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特别是对自主的需求。自主性反映了在一个人的行为中体验意志和真实性的需要。

而因为心理控制型父母极大地阻碍了青少年对自主的需求,引起了压力、强迫和内心冲突的感觉(Grolnick, Deci & Ryan, 1997)。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在父母侵入式育儿下,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有些人变得叛逆,有些人变得软弱。

对抗性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违反规范的行为(Van Petegem et al.,2015)。

对抗性的孩子可能还伴随着严重的内化问题,因为叛逆的青少年尽管违逆了父母这种病态的教养方式,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根据他们真实的、个人认可的价值观和兴趣行事(Van Petegem et al., 2015)。

而习惯了服从的青少年会克制对父母干扰行为的无力感。然而,这种应对策略,所带来的压抑和非自主性可能会加重孩子的内在冲突和紧张感。

相比之下,学会协商的青少年可能更善于应对父母的心理控制。

因为即使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忠于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们不太可能经历心理痛苦。

协商可以促进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甚至达成共识,这种策略可以减少青少年违背父母权威和陷入父母心理控制危险可能性。

这种方式也有风险,当青少年认为他们的父母在心理上比平时更具控制力、更蛮不讲理之时。此时协商似乎要付出更多的情感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与父母心平气和的谈,对青少年来说可能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可能伴随着因为协商失败而产生的压力和恐惧感。

对于一个主动合作对话、试图找到符合双方意愿的解决方案的青少年来说,在这种时刻可能会感到失望。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比打骂更错误的教育,是侵入式育儿


04 写在最后

父母侵入式的养育方式创造了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意见几乎毫无存活的空间。

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的自主意识构成严重的威胁。

《奇葩说》中有一期话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一键定制之后,孩子就可以拥有高学历、高颜值、高智商,爱情事业双丰收,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

但是问题是,完美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所以很多家长在对这种理想状态追求中,忽视了孩子身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什么是完美的人生?黄执中在节目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以上。

我们公众号【心知岛】【壹念说】

reference:

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4), 887–907.

Barber, B. K. (1996).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67, 3296–3319.

Barber, B. K. (2002).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oenens, B., & Vansteenkiste, M. (2010). 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Review, 30(1), 74–99.

Grolnick, W. S., Deci, E. L., & Ryan, R. M. (1997). Intern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heory.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Van Petegem, S., 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 Beyers, W. (2015). Rebels with a cause? Adolescent def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ctance theo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Child Development, 86, 903–91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内化   教养   内疚   青少年   自主   父母   错误   压力   需求   综艺   妈妈   完美   方式   孩子   心理   情感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