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来源: 三农大喇叭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地区活跃着这样一批医生,他们经常背着一个红色的医药箱,穿梭于各个村庄。张家有病人需要上门诊断,他们就背着药箱去张家;李家有病人行动不便,他们就背着药箱去李家。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他们有一个称号叫“赤脚医生”,但是他们似乎一年四季都穿着鞋子,并没有赤脚。就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还有那些廉价的药物,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恐怕已经不知道什么叫“赤脚医生”了!“赤脚医生”,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别看这些人,他们在当年可是为农民的健康立下了大功。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前,当时的农村,缺吃少穿的,全麦面的馒头还吃不上,高粱、大豆、玉米、红黑等杂粮仍是主粮。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受当时的生产条件落后所限制,庄稼产量很低,辛苦忙活一年,生产队里分的粮食还不够填饱肚子。吃不饱,穿不暖,并不稀罕,农民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苦。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头疼发热类的小病也是常有的。由于那时候卫生条件差,家家养猪喂羊,人们又爱吃生的瓜果蔬菜,无论大人小孩,肚子里生蛔虫很普遍,到“赤脚医生”那里,几分钱买上几粒“宝塔糖”,吃后就会拉出来很多蛔虫来,现在想起来还很恶心。

那时候感冒发热,“赤脚医生”通常会给包上几包药,用一张学生用过的作业本纸,撕成方方正正的几份,然后配一些红、黄、蓝、绿颜色的小药片,顶多花个几毛钱,回家用开水一服,晚上蒙着棉被一发汗,第二天基本上就会症状大大减轻,再继续服用几包药,感冒发热也就好了。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当然,如果有一些伤病需要打针或包扎,“赤脚医生”也能处理,那个红色的药箱里通常装着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酒精、纱布、卫生棉球等,和百宝箱差不多。“赤脚医生”的服务态度很好,对于上门服务,几乎是有求必应,有时即便是刮风下雨或是大雪纷飞的深夜,他们也不会推托。他们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因此,他们在村民的眼里,是救命的医生,村民们对他们非常尊敬。

还记得我们村里有位何医生,他个子不高,戴着眼睛,非常慈祥,而且医术还相当高明,即使是外村的村民有时病得严重,也常常会找他来诊治。他善于与病人沟通,打针时的动作也很轻柔,诊断非常细致耐心,而且对病的诊断结果也很准确。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天天给别人打针,可他自己生病了却很怕打针,据说是他生病了要让别的医生给他打针,而自己不敢给自己打。你说可笑不?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当年的“赤脚医生 ”如今多已老去。新农合也实行了很多年,农民有了病,不愿意在本村治疗的,就会到乡镇卫生院甚至县市的大医院去,各种先进设备检查、各种化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的小病花个成百上千的也很正常。

倒不是愿意回到那个落后的年代,但是很怀念“赤脚医生”的那种“救死扶伤”的精神,如果那种精神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可能现在的医疗纠纷也会少很多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赤脚医生   缺吃少穿   上个世纪   主粮   当年   农村   药箱   蛔虫   救死扶伤   小病   村民   病人   落后   医生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