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面对高压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你是否也会觉得人生好累,每一天都在无止休的忙碌中度过,生活,毫无美感。


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每天奔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来不及赏花、品茶,更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看一本书。


有时候想想,这样忙碌好像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相反,忙碌却扼杀了我们感受美好事物的机会,让我们与大自然,与自己的内心隔离起来。


人到中年,我们追求的不该是繁忙,而是让自己慢下来的能力,在工作之余,给自己留下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歌、一首音乐,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让我们的人生,因为美而更加丰富可爱。


《何处寻美》这本书,就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书画之美、音乐、建筑之美这几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美的轮廓和姿态。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领略世间万物在文人大师心中的美的意境。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于我们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和重要性。


《何处寻美》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的美学大师宗白华,他不仅在哲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在美学与诗歌上的成就,也同样让人大为惊叹。


劳累了一天,读一读他读书,特别治愈,就像给自己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与升华,感受美就像空气一样沁入心扉,再烦再累,也能很快重新充满生机和力量。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一、艺术之美


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好像只能远远欣赏,离自己的气质却相差很远,可是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艺术家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沉醉在一个作品里,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就在那一刹那,艺术的心灵诞生,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其他杂念暂时隔绝,这种感觉,蕴含了极致的快乐、自由,和充实。


“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先生,所选择的就是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


宗白华说: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礼,是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人文艺术其最大的价值,也是为了实现美的。


想要拥有艺术式的人生,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拥有精神上的淡泊,“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只有放弃所谓世俗的功成名就,才能一心专研所爱之物,心无杂念,极致忘我,便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书法之美


宗白华说: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从古至今,无数个大书法家让我们的文化大放异彩。人在愉快时,会面露微笑,哀痛时,会发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韩愈就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在韩愈的记载中,张旭的书法,不但能书写自己的情感,还能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表现出来。这些事物,在他的书法里不仅仅是刻画,还与自己的情感交融到一起,形成了一种书法的意境之美。


宗白华本身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他小时候跟柳诒徴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因此能够深刻并准确地把握书法的“灵”与“魂”。


据说,在大唐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独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曾恳求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死后,允许他带着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入馆同葬。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笔一画,不敷色彩却神韵已足,简单一笔,就写出了人心之美,万象之美,让人何不神往啊。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建筑之美

有人说:建筑就是一首哲理诗。建筑是我们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智慧结晶,是文明发展的符号,也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建筑本身就是美丽的。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建筑,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也蕴含着当地的人文思想。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保留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高大雄伟的宫殿,到粉墙黛瓦的园林,从庄严肃穆的寺庙,到闹中取静的胡同院落,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现代中华民族安居乐业之所。


宗白华说:“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 而我国的建筑,既讲究飞动之美,又拥有空间之美。


我国古代建筑上常雕刻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到了唐代,舞蹈、杂技等艺术逐渐发达,绘画、雕刻便呈现出一种龙飞凤舞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动力。


除了雕刻,建筑的美也在一扇小小的窗户上也能充分体现。在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也就是说在这个楼里,能欣赏到外边所有的湖光山色。外边的景致如果是一幅画,而你一旦进入这栋楼里,就像是走入了画中,与山水共处一色,这是何等的美丽壮观啊。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宗白华在《何处寻美》这本书中说:诗和春都是艺术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而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寻找美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生活中美就在那里,是一种客观存在, 只要我们心里有了美,眼睛就能发现美。


美,就是我们心灵的养分,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在过往的经验里,保有对生命鲜活的渴望,让我们的灵魂结出芬芳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王羲之   法家   大书   草书   人心   美学   中国   书法   人文   忙碌   世间   境界   内心   眼睛   发现   建筑   人生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