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透新疗法——传统医学溯源

传统医学外敷疗法亦称中医敷贴疗法,是将中草药物研为细末或捣烂成糊状,直接撒在或敷贴于患处或某些穴位上( 或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患处或某些穴位上),是一种具有保健防病、治疗疾病的疗法。

传统医学外敷疗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用外敷法治疗疾病。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

晋代医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医家龚庆宣著的《刘涓子鬼遗方》中有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的记载;唐代医家孟诜的《食疗本草》一书中有用胡桃研为细泥外敷治疗白发的记载;宋代的《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为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

到了明清两朝,传统医学外敷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医家把外敷疗法和经络穴位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诞生了穴位敷贴疗法,大大提高疗效。如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疗法,其中用吴萸贴足心(即涌泉穴)治疗口舌生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至今仍在沿用;朱橚等著的《普济方》载有用生附于研末和葱涎为泥,敷于足心涌泉穴,治疗鼻渊等,此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医家吴尚先所著的《理瀹骈文》集传统医学外敷疗法之大成,共载有外敷方药近二百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几十个,说明了保健防病、治疗疾病的传统医学外敷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更为完善,且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传统医学外敷疗法的作用机理,让各种中草药的疗效在患处得到充分发挥,具有消炎镇痛、排脓祛腐、生肌收口和遮风护肉之功效,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疗效。因此,传统医学外敷疗法不仅可用于治疗局部病变,而且还可广泛用于治疗全身疾患。

传统医学外敷疗法应用极为广泛,其优点是由于其不经消化道吸收,因而不会发生胃肠道反应,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或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灶,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用,副作用少之优点。

现在,广舒美康把传统医学外敷疗法与国际先进的TTS透皮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提纯磁化,结合电、磁、远红外的作用下,转化为药气离子,配合独特的渗透技术,经皮肤给药,直达病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疗效,独创一种具有高科技保健防病、治疗疾病的中药热透新疗法。

作者:上海市食疗研究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广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特约顾问 张志华

张老师从小拜上海著名老中医杨景清先生为师,学习中医、针灸。曾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达10余年,后调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

从1993年起从事医学科普创作,主编、编著图书达30多本,其中8本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有9种图书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繁体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传统医学   地龙   法相   医家   患处   病灶   脏腑   糊状   上海市   穴位   经络   新疗法   疗效   上海   疗法   中药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