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加减 ② | 母婴营收下滑10%,换利润增长100%?

正如代理商反映的,老货太多了,处理不完。这个月回调的处理了,下个月的临期品又接上了。

就是这样,厂家的销量也保不住。

从持续增长到连年下滑,这是巨大的环境变化。直到如今,众多企业还没反映过来,更何况谈适应了。比如婴配粉,现在是供需倒挂的重灾区,本身市场下滑并不严重,但架不住上游巨大的产能!

现在厂家还没调出厂价,因此消耗的都是渠道商的利润,难怪渠道商哀鸿遍野。

怎么破?

让我们看看快消品行业在6年前遇到同样困境时,优秀企业的作为。

2015年,快消品企业统一营收下滑约1%,但利润增长192%。统一的主要对手则数据很难看。

啤酒行业则出了个华润雪花的“勇闯天涯”,最早的时候是四川公司搞出来的,赢利相当好,是一款既有销量也有利润的产品,推向全国也获得巨大成功,当时单品销售过300万吨。


熊市赚钱


这就是具备在行业下滑情况下的经营能力,或者说销量下滑了,还能让企业赢钱。

这项能力就相当于说,一个股民在熊市时也能大赚,非常难得,也非常少。

快消品行业,以前的经营循环是:销量增长,利润上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一直是这么干的。多数经理人,已经习惯于这种经营模式,是典型的销量导向的经营模式。

即使现在销量封顶,绝大多数快消品企业还沿循着上述经营循环:销量封顶,还硬要去抢销量,挤销量。这样的惯性运作,迟早要出大事的。用我一个群友的说法,就是“穷尽所能的渠道方法论”做销量。

这样惯性运作只有一个结果:销量利润“双下滑”。

统一和雪花改变了上述经营循环,进入了新一轮的经营循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获得新竞争力。

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销量下滑,利润增长。

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双增长”。


增长依赖症


“销量下滑了,利润还能增长?”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信”、“不可能”、“很难”。

销量增长为0,多半情况下利润是下滑的,因为中国企业一直有销量增长依赖症。

什么是销量增长依赖症?

就是企业严重依赖销量增长,一旦停止增长,立即出现巨大问题,主要表现有两个形态:一是销量与成本交替增长;二是销量与盈亏平衡点交替增长。

销量与成本交替增长:销量增长→成本上升→销量增长→成本上升……

销量与盈亏平衡点交替增长:销量增长→盈亏平衡点上升→销量增长→盈亏平衡点上升……

如果销量停止增长,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我们会发现,销量虽然停止增长了,但成本还在增长,盈亏平衡点还在增长,这是惯性增长。除非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销量增长为0,利润怎么变化?

对于陷入增长依赖症的中国企业,利润通常是下滑的。


销量下滑10%,利润下滑多少?


换一个问题:销量下滑10%,利润下滑多少?

有人可能会说,考虑上面的增长依赖症,利润肯定下滑更多,可能下滑20%或30%。

实际情况是,多数企业利润会下降50%以上,甚至有的直接进入亏损。

如果销量下降15%,基本可以说大面积亏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产品毛利,最初都是摊费用的,只有费用摊完了,才形成净利润。所以,超过盈亏平衡点,毛利就是净利。或者说,利润是由边际利润贡献的。

现在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时期,利润面临三方面的压力。

一是销量停止增长或下滑。行业销量已经封顶,不下滑已经烧高香了,下滑也是正常。另外,新型渠道,包括网络渠道不断增多,销量也在分流。越是传统大企业,受影响越大。

二是费用增长的压力。人力费用肯定在增长,渠道费用难道就没有增长?过去打人海战术,就是因为人力费用低。现在不打人海战术了,渠道控制力又在下降。

三是电商扰乱价格体系,毛利下滑的压力。

在上述情况下,即使销量不下滑,利润也可能下滑。


利润到底从哪里来?


利润,简单说来源于三大要素:一是规模,即销量;二是成本和费用;三是结构,即产品结构。

现在看来,第一项因素已经很难改变,现在能做的只有改变另外两项因素了,即结构和成本。

有一种说法,怎么才能实现质变呢?

一种是大家熟知的“从量变到质变”,另一种是结构带来质变,比如同为碳元素,从石墨到金刚石,就是结构带来质变。

前面讲的统一和华润雪花,主要贡献就是不断推出产品升级即大单品,既保住了销量,不至于大幅下滑,也创造了利润。

比如,华润雪花主推“勇闯天涯”,年销量过300万吨,是国内单品销量最大的产品,也是高毛利产品。

再比如,统一不仅推出了大单品老坛酸菜,而且悄悄布局汤达人、小茗同学等,正是这些换挡新品带来了利润增长。

这里的利害之处在于,在销量还没有下滑时,他们已经主动布局了产品换挡工作,现在只不过刚好发挥作用布局,这才显示出他们的眼光和格局。


闲棋野子,长线布局


有人形容周恩来做隐蔽战线的工作,擅长布闲棋野子,当时看似无用,以后有大用,而且代价还真不大。

这样的能力被德鲁克称为战略能力,用学术术语表达就是:战术的积累形成战略。

我欣赏这俩人,就是因为这俩人具备这样的能力,在需求并不迫切情况下布局长线,下“闲棋野子”的能力。

统一方便面最初是做“老坛酸菜”。当时业绩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砍掉了大量“有销量但不赚钱”的产品,主推老坛酸菜。更绝的是,当时竟然还布下了“汤达人”这类高端的“闲棋野子”。虽然一直销量不佳,没有大投入,也没放弃。直到2015年,“汤达人”的价值才体现出来了。

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是近几年才有的,但信号一定在多年前就有了,是否有提前布局的能力,是否在不占用资源的情况下慢慢培育,这样的预见能力、提前布局能力,我们统称为“概念能力”,这是一个“帅才”最需要的能力。

从结论看,当行业还在增长时,这两个公司已经在做行业下滑怎么办的准备。等到行业真的下滑时,他俩已经有备无患。

有的企业才临时抱佛脚,即使方向做对了,也需要时间呀,何况中高端产品的培育时间是很长的。

所以,长线布局的能力才那么稀缺。


【未完待续】

熊市加减 ② | 母婴营收下滑10%,换利润增长10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华润   利润   熊市   盈亏   平衡点   销量   母婴   布局   渠道   费用   成本   压力   能力   结构   行业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