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记得《红楼梦》有一段讲到,宝玉跟袭人聊到死亡的话题,读起来感触很深。

袭人觉得那些英雄人物的死亡,让人很是敬佩,赞成“武死战,文死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最高的典范。

的确,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样的死是轰轰烈烈,是有价值的。

但宝玉却说,如果武官不死就说明没有战争,文官不死就说明没有昏君。想想也有道理。可见,每个人对死亡都有自己的见地。

宝玉接着说:

“如果自己有造化,就死在此刻。趁你们在,我就死了,而且我现在死了,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浮起来,漂到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

因为有很多人疼爱他,这个时候的死亡是他感觉最幸福的状态,也是最美的状态。

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那么,人如何完成自己,什么样的死亡才是自己认可的呢?

有生就有死,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这是个自然规律,但还是谈死色变。这虽然不是一个美好的话题,但自从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后,真的想跟大家聊聊,死亡并不可怕。

生命从无到有,然后形成物质的状态,这种物质性的肉体是如何转换的呢?

鸡下蛋,蛋生是开始还是结束呢?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的死亡未必不是一种新的开始。

佛经中常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生命修行的最好状态就是不再回来,不再接受后面的生命,不再回来受苦。

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小时候刚刚知道人还得死时,心里是恐惧的,害怕的。

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就知道是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再也没有了。

一旦死亡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简直是最恐怖的事。

一想到所有认识的人都会死掉时,特别伤心,眼泪哗哗地流。

后来上了军校,学医之后,了解到身体的疾病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身体健康对于长寿很关键。

当学到各种疾病时,特别容易跟自己瞎联系,那时最害怕的字眼就是“癌”,那可是得了就会死得不治之症,于是又陷入新的恐惧中。

工作之后,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工作阶段,那个阶段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觉得离死亡很远,所以对于死亡也没那么害怕了。

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我们被派到一线工作,身上那份神圣的使命,让自己几乎忘掉了死亡,甚至觉得这样的死亡是至高无上的,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过很多事情,有好的有坏的,对人生,对生命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既然我们最终都要死亡,那么如何让自己一生无悔无憾,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体现,更是灵魂的体现,也就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上多一些时,对死亡就没那么多恐惧了。

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在修行过程中,明白了肉体就像一件衣服,死亡无非就是换件衣服而已,很正常。

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与其担心死亡,不如认真考虑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有意义。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除了意外造成的伤害之外,所有的疾病都是心病所致,也就是不好情绪的累积,造成淤堵,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个的病灶。我们都在谈养生,规律的作息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这些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养心更重要。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寿命。

《易经》中的恒卦,讲的就是守恒定律。要想健康长寿,也需要遵循守恒定律,如何守恒?首先要顺应天道,要有一颗善心,正心。

其次是内部和外部要有一个相互推动,相互帮助的和谐环境,方可长久,恒久。

用外在的东西去保养肉体固然重要,如果不注重养心,修德,也不能长久。所以只有内外兼修,才可以恒久。

生与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死亡只是一个名词,是跟生相对而言的,只要活得足够好,何惧死亡?

我们的死亡不一定会轰轰烈烈,不一定会重于泰山,但一定要坦坦荡荡,明明白白地活一生。

重生轻死,一切顺其自然,珍惜每个当下,感恩每个遇见,即使马上死亡,那又如何?

当我们懂得不想死无葬身之地或遗臭万年时,一定会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修炼自己的正心,正念,成就生命的圆满,无惧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正心   易经   宝玉   幽僻   长寿   守恒定律   养心   轰轰烈烈   肉体   恐惧   长久   沉重   害怕   状态   话题   生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