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孩子,家庭都有哪些共性

2021年3月18日,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出炉,其中儿童的心理健康让我们揪心: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抑郁所困扰。

随着社会化的加快,现在儿童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选择、自我价值的定位、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远大于过去。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的心理困扰可能会持续增加50%。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具体如下,可以自测一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专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掌握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和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从而进行自我诊断。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就需要随时关注心理状况,出现异常就要及时调整。

如何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书中写道: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

因为他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我想最关键的,有以下几点:

☞ 父母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平和

一个自身心理就有问题或偏差的父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须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

亲子关系有界限感,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强加给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意愿。

不过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对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过分焦虑,保持心态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据孩子的特质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让孩子在一个相对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 无条件的爱、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龄越小,对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需求越强烈。

孩子长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时,回忆起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与关怀,更容易帮助他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时间是长是短,在那段时间里,最好全身心投入、积极回应他;不带任何评判和要求,陪他阅读、游戏、聊天。

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虚荣心、面子,去给孩子施加种种要求,以满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对他本身的接纳和爱的。

教育孩子时,不过分严厉、也不要一味溺爱,鼓励孩子独立、自理,勇于探索,培养各项能力,这样他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也会欣赏他身上的闪光点,接纳他、帮助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注重亲子沟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

我曾听过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妈妈只知道问“学了什么?”“考多少分?”“作业写了吗?”

却从来不会问“快不快乐”“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最近有什么烦心事吗?”

中国亲子沟通质量差,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交流比较少会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什么事也不跟自己说;孩子又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不想跟他们沟通。

这都是沟通少、不及时造成的结果。

对于父母来说,平时除了成绩、衣食住行等问题,也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情绪。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绪积极和孩子沟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动机。

不过分打击孩子、责骂孩子,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此外,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凡事往好处、发掘自身的优势,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

其实,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有没有锻炼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内心不曾有过这些力量,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绝望之感。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家庭是第一道关。

家庭健康了,孩子才能心理健康。


哪些家庭孩子心理不会出问题呢?


01

孩子被完全接纳的家庭

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的是价值感。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换句话说,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电影《奇迹男孩》中,10 岁的奥吉有严重的腭裂和面部凹陷,他的脸上几乎是一种畸形状态,满是伤痕。

很多第一次看到他的人,脸上都是恐惧和嫌弃。

这样的一个小孩,在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奥吉有三位温柔的家人:爸爸、妈妈和姐姐,他们给予了奥吉最大的爱与支持。

爸爸对他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自己的脸,但是爸爸超爱的。这是我儿子的脸,我非常喜欢它。”

妈妈对他说:“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痕迹,这是一张展示我们过往经历的地图,这张地图从来从来都不会丑陋。”

姐姐对他说:“如果别人要看你的脸,那就给别人看。你天生与众不同,注定不会沉默无闻。”

家人这份坚定的爱,给了奥吉源源不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战胜了流言蜚语,拥有了乐观的心态。

对自己永远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一定会是富足的。

心理阳光的孩子,背后也会有个阳光的家庭,他们懂得:“家是一个永远可以包容、接纳我的地方。”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在外面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家人永远可以接住自己。

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越多,孩子才不会变得“空心”。


02

父母控制欲低的家庭


很多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源于父母的控制欲太强。

有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母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一怒之下跑去报警。

警察来到家里,爸爸不慌不忙地说: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用密不透风的“关心”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

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当控制欲渐渐变成一副枷锁,孩子慢慢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孩子一开始会畏惧父母的威严,选择服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焦虑与压力也成倍增长。

人生最痛苦的,不就是没有选择权吗?

健康的家庭,总是少不了界限感。

当大人以心疼孩子、怕孩子走弯路为借口,干涉孩子生活的一切,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如影随形。


03

支持孩子独立性的家庭


作为大人,我们最常忽视的是孩子所背负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

人生的每个阶段,痛苦和压力都是相对出现的。

面对这种压力,家长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替孩子消除压力,而是教他如何和压力相处,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要求父母多放手,多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在一件件小事里,挫折教会孩子的是经验和教训,成功带给孩子的是成就感与自信。

不要小看这种训练,它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会尝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不是逃避和一蹶不振。

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取决于他如何看待生活中发生大事小事,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幸福感。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如此脆弱,禁不起打击,都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多放手,多支持孩子的独立,用正确的期待看待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滋养孩子的心灵。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只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忘记安抚孩子受伤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心理健康   孩子   家庭   共性   人际关系   人格   自信   情绪   爸爸   家长   独立   父母   状态   压力   能力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