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研究人性要注意两大心理事实,一个是人格的统一,另一个就是追求优越感。优越感其实与心中的自卑感息息相关,没有自卑感,也就没有超越当下,摆脱下游的动力,他们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我们在这一章主要讨论,人为什么会追求优越感?以及他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启示?

很多人也许会问,追求优越感是不是一种生俱来的本能?对此,我们并不赞同,不过,我们虽然不认可它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但我们也承认,人要追求优越感,必须得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才行。早在胚胎时期,这种基础就已经开始萌生,并具备后天发展的可能。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当然,人类的活动是有局限性的,某些能力人类永远不可能拥有。

我们知道,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孩子和成人的内心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冲动,而且这种冲动难以抑制。受本性的影响,人类无法长期忍受被他人轻视,难以屈从内心的不安与自卑,这些负面感会让人萌生更高层级的愿望,而追求优越感就是获得心理补偿,实现理想目标最直接的方式。

实验表明,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内心会感到自卑,脆弱和不安,这些感觉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心理。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们会下定决心,努力达到更高水平,以获得更平等,甚至更优越的地位。内心的这种愿望越强,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越高,似乎这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水平。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们还发现那些自认为非常脆弱的孩子,他们都有成为类似上帝这种人物的想法,并深受这种想法控制。

案列:

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的情况,我们在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14岁男孩儿。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在7岁那年,他曾因为自己不会吹口哨而非常难过。后来有一天,他从房间里走出来时,意外地发现自己会吹口哨了,这让他极为震惊,并认定这是由上帝附体所导致的。这个案例就能说明:内心的脆弱感,万能的上帝就在身边,这两种感觉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有些性格特征与追求优越感到心态紧密相连。

了解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程度,我们知道他的目标究竟有多大。一个过分追求优越感,渴望自我肯定的人,很容易嫉妒比他更优秀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诅咒他的对手遭到厄运。如果这种欲望过于强烈,还可能诱发他们形成报复心理,让人吃惊的是,这种不健康的心里在这类孩子中非常普遍。它除了会让这些孩子更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还可能促使他们做出伤害对手的行为,严重的时候有犯罪倾向。

其实,在游戏中追求优越感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玩马车游戏,渴望获得优越感的孩子就不想半扮演马匹,他们更愿意扮演马夫,成为能操控马车前进的领导者。

仔细分析这些孩子所追求的优越感,我们可以将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因为每个孩子追求的优越感不同,这种分类未必非常精确,但它并不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影响,毕竟我们判断的依据,还是孩子做出了具体行为。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将追求优越感的心态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他们会想办法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注重干净整洁,遵守学校秩序,最终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孩子始终只是极少数,另一部分孩子心目中都不受用目标,是想方设法超过别人,并以此为执念,他们这种追求优越感的心态往往不会被人指责,尽管其中夹了过强的求胜心。

求胜心太强孩子难以与同伴愉快相处,因为他们渴望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同时渴望打破游戏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无法体会到乐趣。

众所周知,不仅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功稍纵即逝,可在现实中相对于全方位的教育,人们更关注看得见的成就。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孩子对追求优越感会在性格中的某一方面体现出来。起初,这种追求表现为争抢好胜,但要超越那些遥遥领先的孩子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些争强好胜的孩子最终会选择放弃。

个体心理学认为,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的人格都是统一体,他们的行为表现和日渐形成的行为模式会趋向一致。这是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不少孩子都认为做没压力的事情更容易成功。我们先不讨论它的正确性,只要这些孩子过去无意识的在一些领域探索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就可能产生这种想法。

错误发生了,再想纠正过来就非常困难。这些孩子发现自己努力之后不见效果,很快就会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上学。

我们还发现一点,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过度地求胜心本质不同,都会让孩子不断以某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无法从积极的方面找到合适的空间,就很容易寄希望于消极的方面。


追求优越感与它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的相关人士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师,神父,医生,律师的孩子往往肆意任性。

刻意的教育容易让父母过分关注并监视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这样做没什么问题,但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成为焦点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优越感   自卑感   心目中   启示   脆弱   心态   内心   上帝   想法   人类   案例   努力   目标   能力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