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与火,光与影

铅与火,光与影

看《朗读者》之前,我早就看了08年由其改编的一部电影chenmo——《生死朗读》,当时就被电影给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到了。然而电影和文字毕竟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不得不承认08版的电影是上乘之作,可是从文本到银幕,总会在不知不觉或者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丢失许多重要的因素。电影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极大地张扬,但是对于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微妙的感觉却是无能为力。就像小说中反复强调的“汉娜的味道”,贯穿于始终花费大量篇幅描写的味道,那么深入人心沁人心脾的味道,生命存在时新鲜的味道以及死亡来临时颓废的味道,银幕上没有丝毫半点的展现,这是不同艺术形式的强力限制。

《朗读者》讲述15岁的中学生米夏·伯格恋上36岁的女人汉娜,他们开始交往,读书,做爱。不辞而别的汉娜在八年后作为被告出现在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上。而为了隐藏自己的秘密,汉娜宁愿被判终身监禁。

这便是电影与小说所共同叙述的一个故事框架,然而仅仅是这样的简单叙述并不足以概括出故事的整体风貌和深刻的意蕴内涵。米夏在多次挣扎后选择了沉默,并没有为了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她并不识字的真相,我们是应该理解还是失望?汉娜宁死也不愿说出这个秘密,宁愿让真相掩埋,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她的选择?而为了守护秘密,我们又能够走多远?《朗读者》对于道德、法律、良知、人性的拷问,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铅与火,光与影

以前总是盲目地认为,看过了改编电影也就没必要再去看原著小说了(前提是改编的电影确实是绝佳上品),现在才知道,再完美的改编之作也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因为容量的限制,只能在某一方面着重渲染刻画,而不得不将一些次要却并不是不重要的情节忍痛割掉。书中有一幕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男主米夏与父亲的谈话,其中反映出的哲学对于道德伦理的无力,青年一代反纳粹的思潮运动的苍白,对于法律的局限和法庭的冷漠的讽刺,对于人性麻木的形成的思考……小说中流露出的内涵太多太深了,远远不是银幕容量所能承载的。诚如曹文轩的序言里所说,这是一部“庄重”的作品——将浓厚的意蕴完美圆融地糅合进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而不是毫无内涵、博人眼球的三俗作品,也不是一味甚至于变态地追求思想深刻的作品。

在电影里,我能解读出的主体思想是“平庸之恶”,而在这部小说中,我却勾勒不出一个主体的思想,因为这是一部由许多深刻思想有序而且有机组合成的作品。篇幅不长,个人化和德国化风格虽然明显,却揭示出了某些包含在人类身上共通的东西,这其中包括作者本人在访谈中提到的一点:“人不因为曾做过罪恶的事儿完全是魔鬼。”然而还有其他更多的内容值得去发现和挖掘。至少在中国,两代人之间的爱与背叛,父辈对于那样荒唐岁月的刻意隐瞒和回避,子辈的盲目和无知所引起的过于激烈的狂妄和叫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进行反思。

更多文章搜索微信公众号“熊猫微刊”阅读。

我有故事和酒,你跟不跟我走?熊猫微刊带你浪迹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纳粹   熊猫   意蕴   原著   篇幅   银幕   内涵   深刻   味道   秘密   思想   故事   作品   电影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